第113 章 民族根本

  河谷的深处修建起了几座看起来面积不小的仓库。*库和其它的库房主动分开,各个库房都做好了标识,“军事重地,闲人免进,严禁烟火”等醒目的标识随处可见,士兵们不分昼夜轮流看守。

  硝石的事情已经解决了,现在已经进入了四川阶段,再过几天就可以出硝。

  达州来的矿工里有人懂得土法制造火硝,制造方法是用九成潮湿松软的砂土,加一成尿或稀粪,搅拌拌匀后,在阴湿的池子里发酵,大约二十多天成为硝土,就可以从中取得火硝。据矿工说,这种方法,一千斤硝土可以收到十斤左右的火硝。

  大雪山上,尿和稀粪都不是问题,山上这么多人,全部都要去规定的厕所,由水流冲向河谷深处的水泥池。

  看来还是民间自有高手在啊!

  王斌顺着已经建造好的通粪渠向水泥池而去。通粪渠和后世农村的灌溉水渠差不多,不过全部都是水泥制成,顶部盖着长一米,宽50公分左右的水泥板。因为是竹子构造,所以肯定没有后世的结实。但由于体积小,易于制造,倒也可以接受。

  巨大的水泥粪池已经被搭起的工棚遮挡了起来。味道虽然不好闻,但这也是必然的过程。

  五六十个口鼻捂着毛巾的汉子正在几个池子里面进行搅拌,看样子是在混合稀粪和砂土。一些水泥粪池则是早已经混合完毕,就等着出硝了。

  深秋的季节,大雪山上阴冷潮湿,正适合硝的培育。看到大家都是用毛巾掩鼻,王斌不由得暗想,是不是应该生产些口罩了。

  偌大的校场上,一队队士兵正在训练,整齐统一的黑色着装给萧瑟的秋日带来了几分肃杀之气,仿佛大战即将来临,令人不禁生出几分肃穆之心。

  校场不远的铸钱局是个神秘的地方,距离铜矿不远,同*库一样,也被列为军事禁地。这块地方由李破奴亲自带人驻守,远远望去,似乎是一个独立的城堡一样。

  守门的士兵看到王斌等人走过来,赶紧行礼,打开了大门。王斌带人走了进去,直接来到了库房,看守在库房门口的士兵打开了库房的门,只见里面一框框的麻钱。

  王斌拿起一枚枚新钱,正是市面上流出最多的“康熙通宝”。钱径2.5-2.7厘米,重3.8-5.5克。钱面文字“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康熙通宝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仿“顺治四式“的满文钱。钱背满文“宝泉“、“宝源“左读,是户、工两部所造。另外一类是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

  王斌从自己身上摸出几枚旧钱,对比了一下。新币铸造得非常精美,大部分都很规整,钱型厚重,文字美观大方。和新钱没有什么不同,王斌心里也不由得一阵骚动。

  王斌对李破奴道:“这铸钱是重中之重,千万马虎不得,要知道我们无论干什么都不能没有银钱,所以,你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保证铸钱的顺利,做好造册登记,另外就是还要注意保密。”

  王斌本来是想直接从银元和铜元着手,直接建立银行金融体系。但是目前自己的实力太小,走得太快佷容易弄巧成拙,百姓也不一定会接受。

  众人出了库房,走到了铸钱的地方,只见几十个工匠生产人员正在里面铸币,大家你来我往,忙的是不亦乐乎。

  铸钱的管事王师傅两鬓苍白,满脸风霜,一看到王斌,马上走了过来,嘴里说道:“王公子,你来了。”

  王斌握住了他的手,大声道:“王师傅,您老辛苦了,要多注意身体!”

  这王师傅和杨师傅一样,都是仙峰山幸存下来的老人,也是朱若兰留下来的大匠。王师傅以前是南京户部的铸钱工匠,对这铸币通宝自是再熟悉不过。也多亏了他,铜锡合金的比例很容易就试验完毕,铸钱一事也得以顺利进行。

  王斌让人安排下去,追加再打1000条长枪,但对于标枪,王斌不打算再使用下去。毕竟,这是一个火器的时代,难道自己还要开历史的倒车!

  大雪山上现在有60多号工匠,应付大刀长矛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要大规模造火器,王斌心里还真没有谱。

  杨师傅虽然什么火器都可以打造,但脱离不了时代的限制,东西都是中规中矩。自己想要在未来战争中取胜,可不能靠人数去和康熙或者吴三桂比拼。

  未来的战争是火器的时代,所以精兵加优质的火器是王斌追求的必然。

  熊莹和阿元,石头三个少男少女从山道走了上来。熊莹看见王斌,不由得高兴地上前喊道:“王大哥,你来了!”

  阿元也兴奋地说道:“大侠师父,你可来了,我还等着你教我拳脚呢。”

  王斌觉得这熊莹就像一株空谷幽兰一样,所到之处都是花香沁人,令人心情莫名地舒畅,王斌也笑道:“很久都没有看到你们几个了,怎么样?你们都还好吧?”

  熊莹道:“我带他们到山里去采药,现在山里的人多了,经常有人生病,山上的郎中只有一个,我就只有代劳了。”

  李破奴指着阿元和石头说道:“这两个小子天天要跟着队伍训练,我嫌他们年纪小,不答应,最近几天一直不理我。”

  “哦”王斌不由怔了一下,看来自己一直忽略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孩子们的教育,这才是民族根本。

  这些人代表了队伍和国家的将来,现在的年轻人总有退下去的一天,那么,十年,二十年之后呢?下一代呢?

  不管自己在这个历史上能泛起多大的浪花,自己都应该为这些上不了学堂的华夏子民做些什么。

  一瞬间,王斌又想起了那个穿着松松垮垮,补丁接补丁的大人衣服女孩的样子,不由得心里一阵酸楚。

  满清可是不会做这些事情的,这些玩弄权术的太极高手恨不得愚民愚到所有的汉人都是白痴,以便被其奴役。

  王斌明白自己一直以来心神不属的原因了。那就是他一直想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华夏的义务教育。

  他现在的职权太小,银钱短缺,根本没有办法去光明正大的建立学堂,授业解惑。也许这大雪山就是一个不错的试点。

  后世的米国、岛国、德意志,它们都是经济最发达的大国。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教育体系十分先进与发达。

  后世的世界各国也都推行了义务教育,结束义务制教育的年龄段有所不同,德意志为18岁,米国为17岁,岛国为15岁。

  而在15至19岁,接受高中程度的教育的人群中,接受教育比例最高的国家是德意志,为89%,米国为78%、而岛国也必然不会低。

  25至34岁人口中,获得大学以上教育的比例,米国为39%,岛国为54%,德意志为22%,低一些。

  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是教育的投资。米国是世界经济第一大国,而在教育投资金额也是名列西方大国之首,教育总投资占GDP的6.7%。

  第二就是教师的待遇。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涵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这里关键的因素之一在于教师的素质。

  后世中,中小学教师起薪最高的国家是德意志。第二位的是米国;排在第三位的是日不落帝国;第四就是岛国。

  当然,教育强国最有代表的就是德意志的前身普鲁士。腓特烈大帝通过和教会争权,推行义务教育,德意志一百多年的努力,成就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

  即便遭遇一次次的战火,但都能迅速崛起。原因就是,其强大的教育基础决定的科技和人才!

  这也是为什么二战后,斯大林舍弃了德国5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而是搬走了一大批的德国工业设备!这就是科技的力量!然而科技从何而来,自然是人才!人才从那里来?自然是教育而来!

  华夏五千年历史,自满清入关,便无任何一项科学技术流传于世。明末时华夏并没有落后世界,这时候距离瓦特的蒸汽机还有百年之久,华夏依然是世界强国。

  民国初期华夏沦为半殖民地时代。科学技术严重落后于世界。更兼民众愚不可及。

  野蛮部落摧毁华夏文明,愚昧、保守、狭隘代替放眼看世界。士子只知道四书五经,高官厚禄,何曾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终清一朝,可有一英雄人物傲立于世?

  华夏为何遭遇战火后,没有像岛国,德意志一样的迅速崛起?就是因为科技远远落后几百年,就是因为没有教育,没有人才!始作俑者,正是眼前的“千古一帝”,以及他祖先们,子孙们的孜孜不倦的愚民结果!

  华夏的芸芸少年,地球上最聪明的一个民族,被愚化到了见面就磕头,皓首穷经的一群书呆子,软骨头!在这一点上,满清成功了!不知汉人有没有流过泪,痛心疾首?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帝国的脊梁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