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 章 希望学堂

  但是,王斌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教师人才不足。也许国学,地理,历史,他可以找到相应的教师。因为这些科目都和华夏一直以来的国学教材瓜葛甚大。而对于数学,王斌只有先交给教师们,然后再让他们传授给学生们。

  王斌自己负责教材的编写,尽管自己对此是外行,但谁比自己更合适呢?自己后世好歹上过正规的大学,后来为了辅导女儿,自己对小学和中学的课本并不陌生。凭着记忆,自己可以慢慢的回忆着写出来。至于目前,因为还没有教材,就只能先让学生们学习国学课和体育了。

  山上的教学由马撒依负责,这是个奇人,不可放过。王斌自己担任“希望学堂”的校长,马撒依担任副校长。山民们没有那么大的男女之别,对马撒依坦然接受,都觉得她才高八斗,理所当然。

  至于教课的内容,除了上面的国学,数学,地理,历史等,体育则是新加入的,不过也加入了许多军事训练内容。

  至于和军中作战紧密相关的测绘,也被他列了出来:沙盘制作,地图的绘制,等高线,比例,这些都是重点内容。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王斌打算自己亲自教授。

  王斌回到了宜宾,就把全部的精力全部投入了新教材的编写,由于他手头没有任何教材可以借鉴,所以这华夏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材在十多天后第一次新鲜出炉。数学、地理、历史,至于国学,王斌自知能力差的太远,只能按照自己的记忆,从拼音字母和分标点符号开始。

  要是有顾炎武或者王夫之,或者黄宗羲其中一位大儒在此,就好的多了!

  不过,现在也足够了,对于这些刚进入学堂的孩子们,支撑个三年基础教育是没有问题了。

  学校的宗旨不仅仅是只教知识,而最重要的是教孩子们怎样做人,做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同时,这套教材的大部分也适合于自己的军队,最近自己忙,把这些家伙文化课的事情全忘了。

  十多个从流民中招收的“民办教师”们规规矩矩的坐在下面,手里拿着新编的数学教材,听王斌介绍阿拉伯数字以及相应的数学知识。

  当王斌把手头辛辛苦苦编撰的教材交到马撒依和几位“民办教师”手上的时候,马撒依一句话差点让王剽窃的一口血没有喷出来,“这是谁写的字怎么跟狗爬似的”

  这十几个人,包括马撒依,都是将来学堂里的民办老师。他们都是由王斌在大雪山和老君山万人之中,亲自面试和选中的“文化精英”。

  原本以为教授阿拉伯数字给这些人,会非常的辛苦和耗时间。谁知道,出乎王斌的意料,这些人里面,有好几个涉猎甚广的“民办教师”,他们对这阿拉伯数字并不陌生。

  这些人都学过《算经十书》,《数书九章》,甚至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几个人也都有所研习,只不过程度深浅不一而已。经过半个多月的“培训”后,已经算是勉强及格的人民教师了。

  看来自己还是低估了人民群众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力。这些人幸运的碰到了自己。否则,在满清这样的统治之下,他们的这些兴趣和爱好,也会被残酷的现实扼杀在萌芽里面。

  这几个“民办教师”得到这些数学教材,也是如获珍宝。长久以来,华夏的数学教材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王斌编的这本数学教材,多多少少已经算是一个系统。

  国学课本则是要简单的多。另外十多位“民办教师”们只是要学习好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对于苦读多年四书五经的他们,这点事情根本就是小菜一碟!将近半个月的备课时间,对他们来说,绰绰有余。

  只是当讲到地理知识时,下面的这些教师们一个个的睁大了眼睛。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外面还有这么多的国家,这么大的世界!

  当然,对于地球是圆的,月亮只是个荒丘,许多人都是半信半疑。至于地球,太阳的旋转,他们虽然道听途说过,心底里却是觉得不可思议。

  和后世不一样,王斌并没有列入英文课程。这时候的日不落帝国还没有兴起,工业革命也是在100多年后。王斌的目的是把汉语推向全世界,就像后世的English一样。

  虽然很多人,都对其中的道理疑惑不解,但是他们吃王斌的饭,自然会义无反顾的把这些知识传授下去。

  这50多个“民办教师”,他们已经经历过太多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面对一个没有恶意,没有盛气凌人的主家,再加上一个月5两银子的高薪,没有任何人会说半个不字。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这国文课本上的卷首语“少年中国说”是王公子你亲自作的”离开房间时,一个“民办教师”问道。

  “是的!”王斌点了点头:“这也是我对咱们这些孩子的期望!”

  深秋的黎明,薄雾散去,太阳刚刚升起,整个山林都披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王斌从房屋里面出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山林的静谧。

  大雪山的山腰处,一处巨大,平坦的地方,建起了整齐划一的新房屋。原来山里散居的苗人,汉人们基本上都是各居山道两侧,形成了两个五六千人以上的大村镇。只不过镇子中间用一条巨大的山道隔开,山道一侧居住为汉人,一侧为苗人和其它一些少数民族。

  这一排排的新房屋都是由水泥制成,就连其间的道路也是水泥板铺成。一丛丛移栽的小树也是整齐的分布在路旁,也就是大家的住房前。再加上村镇旁流淌的溪流,参天蔽日的大树林,亦然一副世外桃源的模样。

  在靠近两座村镇的一大片空地上,同样也有一排几十间房屋,这里本来是王斌修给一些重要人物居住的地方。不过事急从权,现在先征用来作为学堂,自然是再也合适不过。

  新建的房屋与平常的房屋基本一样,唯一区别的是房间大些,门窗大些,彩光条件好。大的房间可以和后世的中小学教室媲美,摆上二三十张书桌绰绰有余。几十间房屋下来,基本上可以容下三四千人。容纳大雪山上的儿童,基本是没有什么问题了。

  其中的20多间房屋用来做学生的教室,两间教室是教师们的办公室,一间作为教师们的休息室。

  另外的20几个房间是教师们,学生们的宿舍。

  山上的流民们也没有闲着,一起来帮忙,只是几天功夫,把整个房屋前的大约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地方周围修的是平平整整,一个杂草都没有,作为学堂的操场。操场靠墙的地方,是一个高台,用于集会讲话时登高使用。

  按照王斌的要求,在校舍的周围建起了一道低矮的水泥墙,校舍的一角则是早已经建起了供教师们,学生们解手的厕所。

  挨着学生宿舍的两座房间则是饭堂和澡堂,供教师和学生们就餐和洗澡用。

  至于学堂的名字,王腹黑无耻的套用了后世大家耳熟能详的希望小学,只不过名字改成了“希望学堂”。

  一块宽约一米,三米左右高的、刻着“希望学堂”四个红字的石碑就矗立在学校大木门正门前左边的平地上。在木门右首的平地上,一块同样大小的石碑则刻着“为华夏之崛起而读书”的字眼,同样是王某人无耻地剽窃自后世的杰作。

  两块石碑一左一右,白石红字,吸引着来往的学校师生和过往的山民们。

  这是“希望学堂”的开学典礼,很多父母放下了手头的活计,亲自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希望学堂”。100多名山上的孤儿也在李破奴的组织下,到了学堂的操场上,阿元和石头也在其中。

  王斌亲自参加了第一天的开学招生典礼,学堂的“民办教师”们坐在一张张从山下买上来的木桌前,对前来上学的学生们进行一一的登记工作,男学生分成几班,女学生分成另外的班级,这是时代的局限,王斌也不敢在这方面挑战民意和传统。

  登记完毕之后,学生们被集中在了操场上。孩子们虽然一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高低也不一,但一个个打扮的干干净净,看来父母们也十分重视自己的孩子们能上学堂。

  对这些颠沛流离,尝尽人生苦楚的泥腿子们来说,读书识字那是神一样的事情!但天上砸下了大馅饼,王斌不但要让他们的孩子们上学堂,而且免费。

  什么时候,自己这些卑贱的被当官当兵的当烂泥巴一样踩在地上的人,自己的后代也能读上书了!

  按照上面传下来的,自己的孩子们将来最少也会过的比自己好,又好的出路,何乐而不为呀!

  而对于这些山里的孩子们来说,几天前,他们也许一个字都不懂,但今天他们却要接受新的知识,迎接新的人生。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帝国的脊梁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