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少年中国说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成败。

  后世还不是又那么一句话吗:年轻人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朝气蓬勃,蓄势待发。那么孩子就是清晨的黎明,是八九点的太阳能正常升起的基本前提。

  学过几天三字经后,“希望学堂”的国文课才开始正式开始。

  学生们发现这次的国文课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大家来学习三字经,而是从学习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开始。

  汉字拼音加标点符号,后世许多有小孩的家中都会挂一幅汉字拼音表,王斌也不例外,这也就是王斌这套国学学习的基础。

  至于学校要求的写字从左向右的横向写法,也很快被孩子们接受。至少这样可以不弄脏纸张和衣袖。

  王斌编的这种国学教材,偏向于白话,完全是根据自己后世记忆中小学的教材而来。课本的前言却取自于后世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也同时在课本里第一次在文中加入了国家的概念。

  华夏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民族意识极其淡薄,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华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千年文化文明,对底层的劳动人民来说实在是遥之又远,根本没有什么值得他们骄傲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活着比一切都重要。

  打开“国学”第一册的首页,就是腹黑王校长剽窃自后世的“少年中国说”了。王剽窃只是修改了其中的一点点,同时加入了一点自己的话语。

  同以往的所有古籍不一样,这套书里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左向右读写,并且加入了标点符号,其中就包括这篇“少年中国说”:

  “中国,华夏也,居世间已不知凡几。唐虞之郅治;秦皇汉武之雄杰;汉唐之文学,宋之妖娆,何其巍乎!然自崖山之后,士人皆言世间已无我华夏,呜呼,我华夏果无矣乎?吾心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

  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老年人如戏文。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世界则国胜于世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至于卷尾语,则是“王剽窃”剽窃的另外一首诗,旨在劝学生们坚定意志,努力读书。诗名“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由于大多数的学生出身贫寒,这首“竹石”自然就成了许多孩子口中的佳作,也成为了他们的座右铭。

  这一篇卷首语“少年中国说”,便成了这些孩子们日日朗读背诵的必须。以至于很快,这篇文章便在整个大雪山周围的四县之地迅速传播开来。

  小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聚精会神的听着台上老师的讲课。而她的弟弟小五和小四则坐在第一排画。两人身上都穿着新做的衣服。几个人家在宜宾县的山里,由于距离遥远,他们姐弟三人都住在学校的宿舍里。

  一切就像做梦一样。自从那天她在家里面遇到去山里游玩的校长和副校长,而她只是送出了一杯热水,她的生活就翻开了新的一页。

  为了让她和她弟弟去上学,马副校长亲自上门。她不仅送给了全家每人两套衣服,还留下了不少生活所需。

  她的父亲被介绍到了大雪山上,做的只是一个看仓库的差事。她的母亲也到了山上做事,只不过是进了军服厂,做缝制衣服的事情。而她和弟弟们,全部都到了希望学堂里面上学,住进了宿舍里面。

  小凤拿起毛笔,在纸上颤抖着写下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天字。这是她平生第一次进学堂,第一次拿起毛笔,第一次写字。轻巧的毛笔对她来说,此刻却是重如千钧。

  就像昨天老师教的那个“人”字一样,她都是练了好几百遍,才草草成型。为了不浪费纸张,她把废纸用了很多遍,直到纸张的每一个角落都已经被写满。她才不甘心的放下了毛笔。

  王校长和马副校长对她们一家这么好,她自然不想辜负校长们的期望。

  “姐,你的字写的真不错!今天何老师还表扬你呢!”操场上,小四对着姐姐羡慕地说道。

  “你也要和小五好好学习,不然会被其他人看不起的!王校长和马副校长也会不高兴!”小凤对两个弟弟说道。

  “姐姐你放心,我和小五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小四挺着胸膛说道。

  “小五,你不要天天只知道玩!上课要好好听老师们讲课,多学些东西,听到了没有”小凤对小五说道。

  小凤的真实年龄只有九岁。显大的原因主要是干的活太多,风吹日晒所致。等到学校上了一个月课以后,皮肤变得白嫩起来,整个人完全变了一个样子。

  就连他的两个六岁和七岁的弟弟,现在也打扮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也开始爱讲究起卫生来。

  对于阿元来说,他已经12岁了。虽然年龄也不算大,但确实已经错过了最好的读书年华。在他的心里,却是想好好的读上几年书,然后跟着王斌的队伍,走南闯北。

  只有校场上那些日夜训练的士兵,才能让他心动不已。大丈夫金戈铁马,马革裹尸,这才是他的理想。

  他知道王斌对教育的看重,所以他也不敢丝毫的掉以轻心。只有在学校好好的完成学业,他才有弃笔从戎的可能。

  和阿元不一样,石头的心里就是希望将来能像杨师傅他们一样,能够造出火铳和火炮。自从他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火器后,他就深深的被这些机械吸引了。

  他羡慕王斌的身手,但也知道自己成为不了王斌那样的人。他喜欢机械这些玩意儿,也知道王斌对火器的重视,当然希望自己能从这一方面努力,帮助他的王校长了。

  至于课堂上的其他学生,大多数人对未来还是懵懂一片。他们的年龄太小,只知道遵从师长和父母的教诲,好好读书,学到知识。

  “梁石头,你站起来,背诵一下“少年中国说”的最后一段。”国文老师站在讲台上说道。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梁石头开始朗朗的读了起来。他的声音响亮,飘荡出了教室,传出去很远……

  由于“希望学堂”并没有建在大山深处,而是建在了大雪山山腰下的一处平地上,距离新建的两座村镇只有五里不到的路程。这样做的目的也是方便山里的孩子们上学,毕竟,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住在这两座村镇上。

  谁料到,大雪山山下的人家,纷纷打听到了这个“希望学堂”在哪里。前来求学的百姓人满为患,山上不得不用又建起了几间新的房屋作为新来的孩子们的学堂。

  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的人家,不单单只有穷人的孩子,也有一些富人乡绅的孩子。而这些人送孩子的原因非常简单,一是图省钱。二则就是因为王斌的那一篇国文课本的开卷语:“少年中国说”。

  懂点文章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一篇“少年中国说”写的是多么的惊世骇俗,多么文采嫣然!能写出这样作品的人,肯定是一位当世大儒!在这样的学堂上学,可比乡间的那些酸儒强多了,孩子也一定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培养。

  王剽窃并不知道自己在大雪山周围四县声名远扬。在山上呆了几天后,眼看一切都上了正轨,王剽窃就回了自己的宜宾守备营地,他又太多的事情需要考虑,他也要琢磨自己怎样去走下一步的路。

  由于是自己一个人的关系,王斌并没有像自己的前任郑大虎一样,住进宜宾县城里。而是跟士兵一起,住在宜宾发守备营地里。

  不过这样也好,永远都不会觉得冷清,几百个年轻人在一起,总被自己孤家寡人一个人呆着强的多。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帝国的脊梁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