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入籍垦荒

  长江北岸的宜宾码头,看上去普普通通,和长江两岸的其它码头没有什么两样。船工们呆在上面,一年四季,似乎永无停止,承载着来往的客人,上船下船。谁渴了饿了,就到码头上的小酒馆,小菜馆吃点东西,填饱个肚子。

  但你若是往南再走上十几里,那情景,截然不同。就连道路也是水泥铺成的硬路,路两旁有巨大的排水渠,人走在路面上,即便是下雨天,也不会湿透了鞋子。

  水泥路面一路向南,向前延伸出40多里地,就到了南广河。南广河再往前几里地,就是大雪山北麓了。

  这几日,仗着有余暇,王斌走遍了大雪山和叙州府的大小角落,百姓的困苦,地方上的落后让他心惊肉跳。

  百姓贫穷懦弱,官员暴虐贪婪,也许唯一让他欣慰的,就是儿童的上学情况了。

  如今这所大雪山下新建的学堂,已经容纳了各个年龄段的不下5,000名学生。除了流民中的将近4,000儿童以外,其余的1,000多名儿童,都是从周围各县招来的。

  教育为先,开启民智刻不容缓,王斌也知道,自己这样明目张胆的招收学生入学堂,一定会引起周围官府,甚至是重庆川湖总督府的注意,但这个时候,他已经顾不了许多了。

  那些蓬头垢面,面庞肮脏,拖着一条猪尾辫子,却有着一双乌黑灵动眼睛的孩子们,他们可是这个民族的未来!让他们的足迹在田边、地头、山林出现,王斌觉得这就是自己的罪过!

  特别是在民族多灾多难的时刻,这些孩子的生活更加不易,多一秒让他们接触知识,接触世界,华夏就能早一秒接近文明,接近光明。

  要说王斌现在最快乐的事情,那就是清晨时分,在路上遇见这些孩子们上学的时候,他被亲切的称一声“王校长”。

  如今大雪山周围各县,就连那些最苛刻的,最瞧不起王斌的官员们,在谈起王斌所办的希望学堂时,也大多会闭口不言,有时还会难得地低声说一个“好”字。

  不过,要不是这些希望学堂位于长江南岸,高山林立,地广人稀,再加上已经到了云南的境内,恐怕也早已经被朝廷取缔了。

  甫一踏上长江南岸的土地,看到满脸惊喜,起来迎接的范誊时,刘孝迁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这要命的行路,终于到了。

  正在陆续下船,拖家携口的男女老幼,全都是刘孝迁湖北黄州府的同乡。能来到四川“走西口”,也完全因为他们是范誊的乡邻,同样来自湖北黄州府一带,而且是受了范誊的蛊惑。

  虽说湖广距离四川不远,但沿途绿营哨卡、官府胥吏盘剥过甚,再加上巴东遭遇了土匪,这一路上又死了不少乡亲老弱病残。原来出来的五六千人,如今只剩下了四千出头。

  黄州府山多地少,地势险峻,自古以来就是匪患猖獗,从蕲黄有四十八寨土匪就能看出此地盗匪之猖獗,至于小一点的就更是不计其数,官府也是无计可施。刘孝迁的老家曹家河,官府征了粮,土匪又来要!一个穷山沟,把地皮刮了也收不出二两米来,大家没有办法,饿的饿,死的死,也只有逃离家乡,投奔同乡了。

  都说四川遍地黄金,随便一种都能长出稻米来,谁先种下地,地就是谁的,这么好的事情,大家自然是心动,自然要千里迢迢的來投了。

  范誊看着眼前的乡亲们,大声道:“乡亲们,一切都好了!大家再也不用担心了,以后就有好日子过了!”

  刘孝迁哽咽道:“范兄弟,很多乡亲死在了路上。官府暴虐,我们身上的盘缠都给搜刮干净了,才不得不贪便宜,乘慢船走。晚上在巴东长江面上,你十二叔,十二婶都遭了匪,连个尸首也没有找到。许多老人孩子都掉到了江里,死的可是四五百人啊!我对不起乡亲们呀!”

  范誊也是心里一痛,他强自安慰道:“刘兄弟,自责的话就不要说了!都是他们命薄,享不了这福气!好在大家伙大多数都到了,以后就再也不用担心了!”

  “至于你”,范誊拍了拍刘孝迁的肩膀,沉声道:“刘兄弟,你们曹家河很多人都是猎户,也不会种地,到了地方以后,我奏请大人,把你们编成一支队伍。至于其他人,或者在山下的作坊做活路,或者挖矿,想种地都行,你觉得怎么样”

  刘孝迁拱手道:“多谢范兄弟,咱们老家这些年轻人也是这个意思,除了打猎,其它的基本不会,如能在大人手下效力,当最好不过!其他的人就看他们的意思了!”

  范誊看了一下,曹家河最少也有300人以上的猎户。其他的同乡,年轻人也不少,最少也是四五百人的队伍。这些人加入进去,虽说人数不如湖南人的1300多人,但六七百湖北人在手,最起码可以抗衡一下。

  如今山上的6000人士兵里面,就连苗人都已经是1000人了,湖南人1300人,湖北可不能一点也没有!难道说湖广只有湖南人!

  王斌可是一点也不知道部下的这些想法。勾心斗角,明争暗斗,这些华夏自古以来的陋习,不可避免的被带入了军队中,任何时代也不能避免!

  这是一块新辟出的巨大的三四百亩的营地,位于大雪山的南麓半山腰,这里是筠连县范围,和吴三桂治下接壤。这里距金沙江南岸也有六七十里的路程,山高林密,沿途多水多山,山丘绵延起伏,自然是人迹罕至了。

  这所新建的营地,用来容纳最近这3800新兵的训练和驻扎。寂静的森林,晨曦中,张直带着这些新兵正在热火朝天的训练中。

  训练的口号远远地穿了出去,声震林越。初夏的阳光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充满希望的内心,凝聚成了民族最期待的希望!

  身处其中,满脸严肃的张直也被深深的震撼了!千军万马,民族希望,他黝黑而又年轻的脸上舒展了一下,瞳仁里也浮上了一丝意动!

  王斌被参的事情,对他来说,是一个警惕!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打好周围县府的关系,不让这些人拖自己的后退。

  由于大雪山和仙峰山周围的三县人口稀少,当地的官府一直都为荒地无人垦植的事情担忧,自从王斌带回来的流民有人在官府入籍垦荒以来,这些县令都在注视着流民的动向。

  至于这些人参王斌,也是因为王斌的开矿吸引力很多的流民,不利于当地的垦荒,当然,从另一方面,也有羡慕嫉妒恨的那么一点意思。

  现在正是春耕时分,县令老爷们正在为垦荒的事情发愁,现在一下子看到成千上万的流民蜂拥而至,环县的官府官员们说不心动那才叫怪。

  明末清初,由于四川连年战乱,人口稀少,荒地甚多,无人耕植,满清下达了垦荒令,调外省流民入川,而对于官员,无论是现任官员,候补官员,有功名者,还是随征或投诚军官,都纳入了招民奖垦的范围。凡是招民垦荒的官员,都会按照垦植荒地的多少报吏部核实,着以升迁。

  垦荒令明文规定,督抚一级,按一年内垦至二千顷以上者,纪录,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道府垦至一千顷以上者,纪录,三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至于县地,则减半擢升。

  试想一下,如果在自己的辖地类,有大量的荒地被开垦,那么自己就极有可能升迁,那么自己是不是应该想些办法啊!

  任凭是谁,看着这些辖地内数千的劳动力都不会无动于衷,尤其是这些流民还涉及到自己的官路和前途。想想看,如果是一个流民开垦50亩地,1000人下来也是50顷,10,000人就是500顷,如此一来,自己的几百顷的考核就差不多了,迁升的希望也就有了。

  但现在这些流民都是王斌带回来的,而自己几人又向巡抚大人参过王斌,如果要强来的话,势必会引起不好的影响,甚至冲突。如此一来就必然影响自己的官声,看来还得想想办法找王斌谈谈。

  县令老爷们却都一个个的找上门来了,目的当然是为了王斌名头下的那几万流民。

  却不料这位王大人爽快的很,说自己会马上安排流民们去县里入籍垦荒,唯一的小要求就是自己要在大雪山开矿,希望各位县令行个方便,回头自然会有一份孝敬奉上。

  清初,满清虽然严禁私人开矿,但地方上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它,利益尔。只要大家不闹的太过分,大家心知肚明,自己私下解决即可,何况大雪山地方偏僻,难以被察觉,于是大家商议以后,欣然同意王斌的方案。

  于是,大家一个个心照不宣,各得其所,王斌得到了山脚下开矿的默许,官府则得到了自己需要的流民,众人一拍即合,乐尽而散。

  环山周围四县,珙县、筠连县、高县,以及老君山下的屏山县,每县各自得到了5,000流民垦地。只有宜宾县,则是整整一万人。

  王斌和宜宾知县心知肚明。知县放了王斌一马,王斌自然要投桃报李。

  只不过,若是宜宾知县知道,深夜敲诈自己几百两黄金的是王斌本人,就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了!

  王斌信誓旦旦,马上安排流民去官府入籍注册,让官府做好相应的入籍及垦荒安排即可。

  流民们当然不会反对王斌的安排,垦荒V就在山区周围,左右也不过五六十里的路程,有家人的也不会分开,所以在王斌的协调下,都去了各地官府入籍垦荒。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帝国的脊梁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