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军校构想

  高耸的水泥墙,矗立于新兵训练的一侧,把一块偌大的平地给圈了起来。一块“华夏军官学校”的招牌醒目地挂在木制大门的门沿上,大门两侧的水泥墙上各有四个斗大的黑字,左边“精诚,团结”,右边“服从,牺牲”,四个荷枪实弹的卫兵*肃穆,两人各立一边。

  进了大门,是一块偌大的校场,一条直路从中穿过,尽头是一栋木制的两层木楼,一楼为教室,二楼只有一间,为教师的办公场所,这里是学校的教学楼。

  在校场的一角,同样是一座二层的楼房,上下楼共有十几个房间,这里是前来学习的学员的宿舍,宿舍一律的双层硬板床,一个房间八人,中间一个架子,上放个人私人物品,书籍之类。距离学员宿舍不远,是学校的食堂。

  “华夏军官学校”的周围,早已被荷枪实弹的士兵层层护了起来,明暗哨也是参差夹杂山林之间。

  相对于“希望学堂”的唯一性,能够被王斌格外重视的就是军队的建设,军官的整体素质了。

  什么火炮,火枪,铠甲全都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就是军队的素质,王斌始终认为,只有军人的素质提上去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才能同步升高,否则,即使再先进的火器大炮也会不堪一击。

  士兵需要基层大量的基层军官,军队更需要的是训练有素,高度服从的职业军官!

  “一头雄狮率领着的一群绵羊,会战胜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

  “理想的士兵,就得绝对服从军官的命令。绝对服从就是绝对地不负责任!”

  “士兵们的优秀往往可以弥补将军们的错误。”

  后世太祖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来自后世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王斌,自然是比几百年前的人们更了解军官素质的重要性。

  军队之强大,在于高素质的基层军官和士兵,而基层军官和士兵的素质,又取决于军队的教育培养。

  王斌所编的练兵守则,只是对于士兵的身体机能进行训练,士兵的文化师资培养还只是初级阶段。至于军官的培养,只是一纸空文,甚至连纸都没有。

  至于军队的战术和战略思维,王斌也是一点经验都没有,王斌相信,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军官也都没有这种经验,但王斌相信,优秀的军官和士兵,强大的炮火,谨慎的侦查总能让自己的部队底于不败之地。

  对于后世的军官培养以及军官学校,王斌也都是有所涉猎,后世作为一名军迷和历史迷的他,也曾经在网上下载过不少关于军官培养和军事培训的相关资料,甚至还仔细的研究过,现在也只有靠脑子里的记忆,在结合这个时代的特点,把一些战术规则写出来,教给手下的军官和士兵们。

  只有联系到这个时代的具体情况,战术才能发挥出它本身的特点。任何战术都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如果武器改进了,技术有了新的进步,那么军事组织的形式、军队指挥的方法也会随着改变。

  清军和吴三桂,二人在三番战事中,使用火炮的概率很大,但火铳的使用很少。而且火炮使用的都是实心弹,而不是*。只有后来康熙西征蒙古准格尔部时,才使用过*。

  以南怀仁为首的西方铸炮师,铸造的也多是射程2里只有的实心弹铜炮,于火炮技术上的创新却是没有!

  王斌不希望自己的手下军官一个个大字不识,这样会在将来的战场上创造性和灵活性大打折扣,每一个军官都关系到很多士兵的生死存亡,所以好的基层军官非常重要。

  军校的建筑设计,王斌自然是采用了后世影视资料的方案,基本上是纯中式的军队营房,但由于玻璃的大量应用,只不过更加宽敞,更加明亮而已。

  目前的问题关键是找不到具备军事才能的教官,王斌只能自己去解决。

  对于王斌来说,最为动心的就是二战时期德国的陆军,军队的服从和奉献精神铸就了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德国人的战术和军队编制王斌可是耳熟能详。

  比如德军步兵班的战术,大体上就是火力压制和占领关键地点。其作战规范要求士兵保持隐蔽,直到开始射击才向前推进,所有士兵在战场上要迅速移动,避免让自己成为活靶子!机枪小组和步枪手保持紧密配合,步兵班即使遭遇敌人的猛烈火力也不能分散行动。

  在1941年版的《德军步兵作战手册:基本战术》中规定:在小规模战斗战术中,步兵班在进攻的最后阶段主要完成火力压制,推进,突击和占领敌人阵地等一系列战术动作。

  集中火力突击,找到良好的掩蔽物,突击时自由射击;推进时以松散队形向前移动;突破敌人的阵地时,利用*,*,步枪,手枪,工兵铲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进行进攻。突击结束后,必须立即完成集结;占领阵地后,步枪手分散成两至三个小组围绕在机枪小组周围,其间距离必须在能够听清班长指挥口令的范围内。

  在战场上,工兵挖好战壕,步枪手将步枪放在身体一侧,紧贴臀部,枪口上刺刀,在相距敌人5—10米左右开火。随后士兵冲出战壕。以刺刀和*和敌人展开肉搏。

  虽然投掷*的最佳姿态是躲藏在隐蔽物后,但也可以在移动过程中向敌人投掷,士兵在训练中被要求左手握枪,右手投弹,并且用抓着步枪的那只手的手指在移动过程中拽出*的引信。当需要向敌人密集投掷*时,班长会下令“投弹”的命令让士兵同时投弹。

  至于大规模的攻击战术,德军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攻击方式:侧翼攻击,正面攻击以及包封式攻击,也就是同时采取侧翼和正面攻击,一般在我方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使用。

  另外就是穿插迂回。远距离穿插攻击,以长距离的运动尽量深入攻击敌人主要战线后方,包围对手;以主力部队迂回敌军侧翼,攻击其后方阵地,扰乱防御,形成合围之势,紧缩歼灭之。

  鉴于这个年代还没有空军,而海军自己现在又望尘莫及,所以强大的陆军也是王斌目前唯一能发展的军种。

  办起了军校,就要开始招生,就要从现在训练的队伍中找出优等的学员,进行培训,形成以后的基层军官。

  普遍撒网,重点培养,后世的方法依然在这个时代十分有效。手下有将近5000名士兵的王斌,自然不会缺乏要求上军校的人,但是关键是能选出多少像样的人呢

  自己又不可能像后世高中生考大学那样,人家可是经过了九年义务制教育的,不像自己,这里面是一大片文盲,有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

  只要能在这些人中间选出5-10%的人来上军校,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目前只能先凑合着。

  士兵的素质不高,没有上过学堂,这一点王斌可以理解,但是到哪里去找教士兵的教官啊,难道靠自己一个人!

  王斌不由得一阵头疼,看来得把戴梓父子拉进去,这二位都是机械火炮的专门人才,在这个时代,做老师自然是当仁不让。

  头疼归头疼,教材还得编下去,军校也得办下去,课还得教下去,后世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奋斗吧,“腹黑君”!

  王斌拿起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开始便起了教材,先从战术开始,再编写其它的科目。

  至于战术,只有根据自己的记忆,尽量把战术内容,战术思想写的详细一些,例如排枪击毙,可能很多人懂,但并没有落到实处。

  因为战术内容,战术思想还要牵扯到一部分要学习的课程,所以王斌不得不用硬起头皮,综合自己上大学时候的一些心得,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了下去。

  军校课程分为“基础”和“军事”,基础就是军事上要用到的一些常规的知识,比如数学和历史;军事分为几大学科,包括“骑兵科、炮兵科,步兵科和水兵科,具体的内容包括各种火器的使用,各种战术、地图和沙盘的绘制和使用。

  至于要野外练习的内容就多了去了,野外测量,地形绘制,演习拉练等等。

  军校的学习时间为半年一次,没有达到毕业要求的,继续学习,直到达到要求,完成毕业要求为止。

  只有优等的学员,才会有资格经过一年或者两年的学习,以达到高级军官的目的。现在看起来三分,但是随时可能发生,所以对王斌来说,他现在需要的就是时间,就是流水线上出来的半成品,将来的战争需要足够的基层军官,500人、1000人,当然越多越好。

  对于王斌来说,目前的队伍中,火器是他优先考虑的一个兵种,所以火铳兵和炮兵就成了他的重中之重。

  没有教官就自己训练,教导,反正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人对于火器战术的使用,也只不过是未及皮毛,自己最起码有300多年的见识,难道还不如这些300年前的人吗?

  火铳先烈战术,大炮群轰战术,*的集中使用,火器打击,骑兵两翼包抄......

  火铳兵不仅能使用火铳,而且还要会熟练使用其它将来出现的新的火器,比如*,简单操作火炮。但掷弹兵就得重新建立一个兵种了。

  火炮是战争之神,这一点王斌是心知肚明,所以炮兵的训练以及培训也就成了他心头的一块重中之重。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帝国的脊梁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