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剧社(2)

  “玉贞,你觉得我写的这个故事怎么样”灯光摇弋不定,王斌从桌上抬起身来,放下笔,指着桌上十几张写满蝇头小楷的纸张,对张玉贞说道。

  张玉贞拿起纸张,看了几页,不解地问道:“大人,这好像是揭露满清罪行的戏曲,但玉贞却不知道是哪一个流派是杂剧还是折子戏”

  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虽然中国戏曲源远流长,但从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像元代的杂剧窦娥冤,明代的折子戏牡丹亭,都是戏剧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佳作。

  前世的时候,王斌就对戏剧不敢兴趣,无论是中国内的还是世界的,即便他知道京剧、越剧、昆曲,知道梅兰芳,桃花扇,牡丹亭,也知道莎士比亚,但那都是只听过,很少也不会有机会去看这些东西。

  在他记忆中,小时候的时候,平时看电视,爷爷奶奶看戏剧频道,他就10分的不高兴,还和爷爷奶奶在频道上争来争去。现在想起来,自己太不懂事,太对不起爷爷奶奶了。

  关键是这个时代,既没有网络,也没有新闻,报纸这些媒介,只能依靠这种人口传送的表演宣传方式了。

  华夏军现在正在大量募兵,不管是新兵还是老兵,思想上的教育和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所谓的“洗脑”。

  为了“洗脑”的深入人心,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王斌计划通过后世耳熟能详的“诉苦”大会,和“剧团”表演的方式提高士兵军官的政治思想意识。

  宣传的剧本都是王斌自己构思并写出来的,顾炎武、冒襄等人润笔,也算得上是集思广益,群众的智慧了。

  来自后世信息爆炸的时代,常年耳濡目染,又整日宅于电脑之上,王斌当然不缺乏剧本的素材了。

  只要根据满清对汉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历史事实,稍微提炼一下,表演出来就行了。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剃发,许多剧本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写了出来,在经过顾炎武、冒襄等人的修改,一个个反映历史事实,或是真人真事的剧本就形成了。

  师出有名,新的剧团很快成立了-华夏剧社。里面的成员全部由冒襄带来的20多名明亡遗孤组成,这些人受过表演的培训,由他们来演这些剧目实在合适不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幸亏这些孩子从小就接受表演,不然王斌还真的一时很难找出这么多的专业表演人员。

  可即便是这样,这些十几岁的少年还是需要辛辛苦苦的排练,背台词、设计动作、表情,冒襄在一旁仔仔细细的指点,过了半个月以后,第一部的戏剧才排练成功了。

  直到内部排练、演出成功以后,一个多月以后,这些剧社的少年们才开始了他们的表演。

  从第一天剧社的表演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种表演方式的成功。剧社演员在士兵中不断地演出,宣传满清的罪行,目的是在士兵中间唤起尚在沉睡中的民族主义意识。

  持之以恒的潜移默化,培养士兵忠诚勇敢、牺牲服从的战斗精神,激发士兵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自己的民族骄傲,这也是就是这种宣传方式想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王斌认为,在政治思想运动中,没有比剧社更有力,更巧妙的武器了。

  由于大多数的士兵都是农民,所以许多怀疑和问题就都用他们所容易理解的幽默方式加以解答,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的戏剧进行宣传。

  王斌的构思就是,以后每当自己占领一个地方以后,是剧社消除当地人的疑虑,使他们对自己、对华夏军的纲领,部队有个最直接,基本的了解。

  听到张玉贞的问题,王斌摇摇头道:“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是杂剧还是折子戏!冒先生觉得是新戏种,我却不管,只要演出来百姓和士兵喜欢就行了!”

  张玉贞点点头道:“我看大人剧本写的很好,要是能编成戏剧让百姓和士兵们看,恐怕满清的江山不会长久了!”

  “这本就是我汉人的江山!”王斌斩钉截铁的说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属于我汉人的,我们一定会自己拿回来!”

  张玉贞眼睛里面充满了向往的神彩,她幽幽的说道:“中原逐鹿,封狼居胥,玉贞等着大人光复神州的一天,我朝鲜过也会举国欢庆,欣喜若狂的!”

  王斌坚定的点了点头,沉声道:“一定会的!你我一定会看到的!”

  一天的训练结束了,洗过澡,吃完饭,张大头拖着疲倦的双腿,向着营房的地方走去。

  “大头,你这是去干什么,这么早就要睡觉吗”刘五换了衣服出来,额头上密密麻麻的一层细汗。

  张大头点点自己的大脑袋道:“训练了一天,是有些累了,想躺一会儿。”

  他看着刘五,好奇的问道:“老五,你这是要去干什么,怎么还换了衣服”

  刘五不好意思地笑道:“半山腰上在唱戏,听说挺好看的,我也想去瞧瞧。”

  “唱戏”张大头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道:“你说的是华夏剧社的演出吧,我也听说过,他还没有看过。”

  刘五赶紧道:“大头,那就一起去瞧瞧!”他把嘴巴凑近张大头,低声道:“听说看戏的还有很多大小姑娘,怎么样,一起去瞅瞅!”

  张大头心中一动,点头道:“五哥,你等等我,我换身衣服,马上过来。”

  休整的平平坦坦的山道上,数以百计的士兵们和士兵家属们笑笑谈谈,纷纷朝着那个临时搭建的露天剧场奔去。

  此时已经是日落西山,倦鸟归巢,众人都是吃过了晚饭,忙里偷闲,三三两两,拿着凳子,互相寒暄着,打打闹闹,向前而去。

  露天剧场搭建在半山腰,这样两个校场的士兵来往都方便些。士兵,士兵家属们,山上的矿工们,大家都在向着那块大平草地涌过去,演员们就在那里演出。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热闹的地方了,就连王斌,顾炎武,闫尔梅,冒襄这些人也是与民同乐,完全没有什么架子。

  没有什么后世所谓的门票,也没有包厢,雅座之类,所有的人都是无差别对待,孩子放学早的,或是老人无所事事的,更是早早拿了板凳,提前一半个时辰到了现场,抢先占好了有利的位置。

  看到人群前排有几个认识的兄弟招手,张大头和刘五赶紧挥了挥手,向前而去。

  一个年轻人弯下腰,去捡掉在地上的书本,却挡着了张大头二人前去的方向。张大头拍了拍对方的肩膀道:“兄弟,给让个道,让我过去。”

  年轻人抬起头来,张大头和刘五都是一惊,刚要抬手敬礼,年轻人“嘘”声阻止了他们,嘴里轻声道:“赶紧过去,马上就要开演了!”

  张大头和刘五赶紧点头,一溜小跑跑了过去,和自己群众的兄弟坐在了一起。

  刚才弯腰捡东西的正是王斌,他也是提前到达,就是想看看士兵前来观看的情况。

  看到王斌等人出现,几个士兵赶紧让出一块位置。王斌和其他高级军官过去坐下,士兵们基本上都是待在一起,爱上了工匠等人都是分散坐在百姓中间。大家彼此说几句闲话,互相打趣,其乐融融。

  碰到认识的人,大家都打个招呼,寒暄几句,分别找地方坐下。许多人席地而坐在地势高的地方,年龄大的都有一张小凳子,而像王斌这样的年轻人则三五成群,坐在草地上,始终保持着军人的坐姿。

  小孩在人群中不好来跑去,互相嬉戏,摊贩也到处推销着自己的东西,许多年轻的姑娘打扮得整整齐齐,有的人还薄施脂粉,戏剧台前一片热闹。

  台上挂着一块红色的绸制大幕布,上面有“华夏剧社”几个大字,还有拉丁化的新文字拼音。

  现在士兵文化课和“希望学堂”的学生们,都已经是使用了拉丁文,王斌计划在将来要把这拉丁文和阿拉伯数字好好的传播开来,开启民智。

  表演的时间一般是一个半时辰,也就是后世的三个小时,中间个有休息时间。节目有短剧、歌唱、哑剧等,表演,共同的中心主题就是反应满清的罪行,激发人们的反抗意识,民族意识,弘扬民族文化,激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节目里的宣传意味很浓,但节目做的一点也不粗燥,道具虽然简单,行头却是原汁原味。

  来自后世的王斌,脑袋里的题材实在是太多了。周星星无厘头的表演也被应用在了舞台上。

  他咬的效果就是,观众看的兴致勃勃,笑着哭着,不自觉的心里产生反抗意识,以及对满清的痛恨。

  冒襄坐在王斌身边,不禁笑道:“天助,想不到你还有这些本事!你要是去办个这种剧社,也不用怎么辛苦,就能名利双收,搞不好还能青史留名!我想唐玄宗也编不出这样的剧本!”

  王斌笑了笑道:“先生过誉了!等将来有空了,或闲暇之余,咱们也办一个剧社,没事了就到处去演一下,既游历了大好河川,搞不好还能赚点银子养老,岂不乐哉!”

  说话间,台上的表演又开始了,大家都闭了嘴,开始欣赏台上表演的节目。

  刚开始还有很多姑娘家的去偷偷瞧一下那些士兵和军官,不过随着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刻意注意他们了。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帝国的脊梁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