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王那边?
戚继光听到“潞王”二字的第一反应就是“潞王又出什么妖蛾子了?”
高务实从他的脸色就看出了他的想法,但这次戚继光倒是误会了。
“这次倒不是潞王做了什么。”高务实笑着摇了摇头,道:“是有礼部的官员上疏,论及潞王早该之国,但却至今留在京师,未免于礼不合。因此,便向皇上询问潞王之国的具体时间。”
戚继光问道:“那皇上如何答复?”
高务实微微挑眉:“皇上当然没有立刻答复,不过据我所知,皇上拿着礼部的奏疏去请示慈圣太后了。”
“太后的意思是?”戚继光又问道。
“太后能有什么意思。”高务实摇摇头:“她自然是恨不得潞王干脆就别走了……”
戚继光眉头大皱:“这恐怕不成吧?”
“当然不成了,国朝的祖制摆在这儿,哪有藩王成年而不之国的道理?昔年朱高煦之祸是怎么生来,就算太后不知道,难道皇上也不知道?”
然而戚继光却沉默了一会儿,之后才叹息道:“皇上或许知道,但此前潞王大婚,皇上用了各色金三千八百六十九两,青红宝石八千七百余颗,珊瑚珍珠两万四千余颗,银十万两……合计一共花了九十多万两白银,这些事少司马你也是知道的。”
高务实轻轻闭眼,但没有回答。
戚继光又轻叹一声,道:“眼下潞王府也修得差不多了,据说光是修房子就又花了五六十多万两了?这还不算土地,毕竟土地是赐的……末将就是担心,这潞王迟迟不肯之国就藩,那他的王府只怕也会一直就这么修着,到时候还要花多少钱?”
高务实依旧闭着眼睛,但却回答道:“潞王府的预算是六十七万多两银子,不过这个数目肯定打不住,就算下头的人控制着修,最终竣工也肯定得超过七十万两……七十万若能打住,那也还算不错,我就怕皇上心里的底线恐怕还不止七十万,说不定还要再加十万。”
戚继光捏了捏拳头,压住气道:“这次滇缅一战,咱们也没花八十万两吧?”
那肯定没有。在高务实的作之下,朝廷打这场仗实际上只是临时花了些钱,长期来看甚至还盈余了不少。
况且就算是临时花费的部分,也没有超过八十万两——准备的军饷倒是差不多这个数,但由于刘綎和邓子龙所部只开进到阿瓦城附近,南部和中部的主要战事是由黄芷汀率领的安南远征军完成,所以那笔饷银其实远没有花完。
高务实淡淡地道:“正儿八经花掉的部分,大概只有三十七万多两,后来犒赏什么的又花了一些,拢共就算四十万两好了。”
戚继光嘴角抽了抽,慨叹道:“如此一场灭国之战也不过花了四十万两,潞王修个王府倒要七八十万两之巨,这可……唉,末将心里似乎总有些话想说,仔细想想却又无从说起。”
高务实当然知道戚继光想说什么,这钱要是朝廷拿来养兵练兵,今年就……哦今年不行,现在已经入冬了,不适合出塞作战——但明年开之后拿着这笔钱,只怕都够进军察罕浩特了。
“南塘公,有些事,你我都知道症结所在,但知道症结所在未必就能对症下药。这就好比我是一位郎中,我知道某人患疾,但那人若不肯请我医治,甚或觉得我只是在危言耸听,我总不能冲过去把他给绑了,然后强行给他医治,你说是么?”
道理自然是这个道理,戚继光也明白,所以他只是微微摇头:“倘若少司马都无从着手,那看来这件事是真的没有指望了。”
“君子思不出其位。”高务实说道:“我毕竟只是兵部侍郎,眼下能出力的地方也就是尽量把卫军的事办妥,待到朝廷能发动雷霆一击之时,卫军也能出关塞外,扬威于草原。”
戚继光点了点头,道:“末将自当尽力练兵,以期不负少司马之望。”
高务实道:“此非我一人之望,实朝野之众望。”然后顿了一顿:“刚才说到哪了?”
戚继光答道:“说到皇上去请示慈圣太后了。”
“哦,对。”高务实点点头,忽然笑了起来:“南塘公不妨猜猜看慈圣太后说了什么。”
戚继光摇头道:“少司马,这个末将可不敢乱猜。”
高务实便轻笑一声:“好吧,那我就直说了——慈圣太后说:‘藩王之国虽未限制年龄,但大抵是在大婚之后,这一点哀家是明白的。不过,之国就藩虽是祖制,但此前皇帝说把景王的产业转给潞王,不知道潞王现在拿到了没有?若是拿到了,那哀家没什么好说,当然同意潞王就藩。可要是没拿到……皇帝,你不会看着亲弟弟去卫辉喝西北风吧?”
戚继光一听,脸色立刻就变了,沉声道:“景王的产业现在还在朝廷手里?末将怎么听说……”
高务实淡淡地道:“景王的产业早就没了,都还籍给当地百姓了。”
戚继光愣住了,迟疑道:“此事慈圣太后可知晓?”
“若不知晓,她何必有此一问?”高务实撇撇嘴道:“若是我所料不差,这件事恐怕有人在背后给太后出主意。至于原因么,一是拖延潞王之国的时间,二是即便拖不下去,也可以使潞王财囊丰厚、满心欢喜的就藩。”
戚继光怔了一会儿,叹了口气,却没有再说话。
其实关于潞王在历史上到底拿到多少赏赐的产业,高务实是仔细回忆过的,他甚至把整件事认认真真理了好几遍。
大明早年间是很少有给王府额外赏赐产业的,一切都按照朱元璋定下的标准来办,然而也就在明初,便已经渐开奏请和赏赐土地之例,只是数量不大且未成为定制。
宣德以后,由于靖难之役和高煦叛乱的经验教训,朝廷对宗室的防范政策越来越严,各藩护卫军和兵权相继被削夺,在政治上便基本上是“徒拥虚名坐靡厚禄”。
各亲王、郡王在政治上不可能也不敢有任何作为,所以便转而向不择手段聚敛财富、扩置庄业的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的朝廷也乐于给各王府优厚的禄赐,从而剥夺其政治上的权利,所以奏请之风渐盛,赏赐土地的数量亦逐渐加大。
在这样的形势下,早封王府利用特权以奏讨、纳献、侵占等手段兼并大量土地。后封诸王便在产业上向早封王府看齐,力图于就藩前后赶上或超过早封王府。
成化年间就藩的德、崇、吉、徽诸王请乞并得到钦准的土地数额已达数千顷,各王府兼并土地的步伐大大加快。
至嘉靖朝的景恭王朱载圳,以世宗的宠,利用之国之机,以奏讨手段获得四万顷土地及大量的房租坑矿盐税。
不管当时的朝臣们如何反对抵制,嘉靖都没搭理,因此景王依然开了通过奏请大规模获得土地的先例。
眼下潞王乃是朱翊钧的唯一同母弟,朝野称之为“诸藩之首”,“诸藩观瞻”,论恩宠优渥,比景恭王朱载圳有过之而无不及。
高务实记得,在原历史上潞王可不是现在就藩的,他在万历十七年时才正式就藩,同时利用其特殊的地位,援景王之先例,奏请景王遗业。
朱翊钧对于潞王的奏请向来是有求必应的,这次当然也是如数准给,并令有关院、司、道、府从户部抄出原来景府庄田的数额转行各县,丈勘定界,议处应纳钱粮之数。
问题在于当初在景王之时,因民的混淆投献,徒张虚名,其名下产业之虚额己是甚大。时为黄陂知县的洪其道称:“先年景府奏讨,多有民投献,隐有民田在内。”
且从景藩国除至潞王之国,这中间已过去二十四年,原属景王的实数肯定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多。《明史》载:“已而景王之藩,病薨。阶奏夺景府所占陂田数万顷还之民,楚人大悦。”
景府的虚额原为四万顷,又于其国除后被徐阶“奏夺数万顷还之民”,说明基本上全部——或者至少是绝大部分都还给了原来的业主,或田归佃种者纳课当差。
比如黄陂县,于景王薨后“田归民间”,历史上的万历九年,通过丈量土地之后,已经“悉入版籍”。说明原景藩的土地已入国家版册,田归民间纳税当差。
因此当潞王奏讨景王遗业之时,“院、司、道、府准户部抄出景府庄田等各项数目,转行本县丈勘定界。”而该县“于摄源乡近株木岭查照部额采割租田六百零七顷”,遵照原景府收租龙票收租。
所以,潞王府庄田的拨勘工作实际上系执景府原来的虚额,按照户部档案的记载,于原有景府庄田的县份内无中生有地强行刮夺民业!此举引起了朝野的强烈抵制。
而乡民则“闻之色变”,集合绪绅会议上请府、县,请求改派或减免;府、县令则联名上请有司处理解决,在朝廷则有司反复题奏进行抵制。
万历十六年八月,户部在上疏的题覆中指出:把原来景府奏讨的原系民间佃种的纳粮地土“复归潞王府,恐上亏国课,下病民生。”要求将“其湖广湖地、河泊、州坑原系民产者仍还业主。”
但是,为了这个“诸藩观瞻”,朱翊钧不顾地方和部臣的反对,谕旨:“庄田准给,抚按官与丈勘立界,以便永远遵守。”并且还让“再查相应地土,不妨数外加给,副朕友同气至意。”
在具体的拨勘工作中,要把数十年的虚额变为实数,虽有明旨,仍非易事,困难和阻力仍然很大,不能顺利进行。
万历为此龙颜震怒,夺监、司以下官员俸禄,并波及到有关府县官吏,“如布政司左布政司王应乾、分守武昌道左参政赵钦汤等”及有关官员,均被停发俸禄。
在此压力下,被夺俸的有关大小臣工不得不“仰体皇上友周亲之意”,“清查备极苦心”,“在各官业已智尽力索,在地方见为竭泽而渔”的况下,终于变景府的虚数为潞府的实数。
至万历二十一年,户部题:“潞府奏讨景府遗业,已经道、府查补派租明白,请开住俸官员俸。从之。”由此可知,拨勘工作最后使潞王和皇帝满意后,被停发工资的官员才重新开俸。
这样,从万历十六年八月潞王奏讨开始,至二十一年十月拨勘工作结束,共历时五年,潞王终于获得了四万顷土地和大量的房租、坑矿、盐税。
实际上,自明中期以后,投献之风愈来愈盛。早年景王之国时,投献的数量已相当惊人。
万历年间,投献之风更烈,以至在万历三十四年《上圣母徽号礼成责天下诏》中还特别提出:“小民因差役苦累,将田产投进王府以希影。……百姓不许私卖田产予王府,除以前置买者,姑听家人看守。如仍踵前弊,百姓着有司究惩,宗室长史启王戒谕铃束。”足见投献已为朝廷严重关切的问题。
而投献主要集中的目标是享有特权的王府。时为诸藩之首的潞府,纳献当不在少数。此外,各王府夺买和侵占民产之事史不绝书,于各王庄所在地方普遍存在。
《上圣母徽号礼成责天下诏》中亦谓:“有等豪暴强宗,往往擅离封城,于各州县吞占田产,有司知而不问。”
而潞府庄田分布很广,与民田犬牙交错,陌相连,夺买、侵占民田之事也会经常发生。
胡仲澜在《王庄议》一疏中以黄陂县摄源乡为例说:潞府奏讨景王遗产,在该乡七十里之内刮得607顷田地,但“佃户苦于租重,所争疆界七十里,不思七十里之内有民田数十顷亩。景府原额不过陆佰柒顷,岂得界七十里之多?在佃民多增田以减租,在百姓又不割地以重差。数年以来,此所以纷纷难定也。”
潞府的佃民尚依七十里之名争夺民产,何况潞王府呢?若无潞王府作后台,岂能因佃民争之而使有司数年不能处理解决?不过是胡仲澜只敢讲佃民,不敢讲潞府罢了。
由此可知,潞府夺买、侵占民产之事当亦不在少数。王毓铨说,“明代亲王获得庄田的途径不外这么几条:钦赐、奏讨、纳献、夺买、直接侵占。”综观潞王府庄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也不外乎这么几条。其中以潞王奏讨,朱翊钧钦准的四万顷土地为主,其次当有一定数量的纳献和侵占。
这其中的弯弯道道如此之多,李太后一个从小就入王府侍候的女人哪里知道得那么清楚?所以高务实才说有人在背后给李太后出主意。
两人同时沉默了一会儿,戚继光终于还是忍不住了,问道:“太后背后那人,可是李文进?”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曹面子”、“周衍yy”、“书友160205225421459”的月票支持,谢谢!
ps:本书早期时便有朋友问潞王到底费了明朝多少钱,我当时表示后续会写到……嗯,这章算是基本答复了。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