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正国本(十六)入戏

  钟兆斗提出以找到郑皇贵妃在“药膳案”中的把柄,继而迫使皇三子朱常洵之国就藩。对此,钱梦皋本希望以“太祖之命”否定,奈何太祖那番话连他自己都没做到,被钟兆斗一下子就顶了回去。

  现在,轮到钱梦皋继续接招了。

  “钟科长,习惯自是习惯,成俗自是成俗。然则,既然有太祖之命在,皇上就总能将这祖训请出来尊奉如圭臬。而至少于法理上而言,皇上若是如此做了,我等臣子并不能指责什么。”

  钱梦皋并不怯场,说了这番话还不算完,又继续道:“再有就是皇上的性子……这些年来,诸公对此看得还不明白么?皇上绝非如先帝穆庙一般,他不是迫于外廷声势便会改变主意的人。

  固然,外廷声势极大之时,皇上也不便以一己之威强压群臣,但他可以拖。无论什么大事、要事,他都可以拖延,因为他是皇帝。

  遇到再大的事,皇上身为天下至尊,都能可以用一句‘兹事体大,容朕三思’给晾在一边,而我等为人臣子,即便再三题请、催促,又能如何?仍不过是干着急罢了。

  故愚以为,欲以郑皇贵妃之事迫使皇上下定决心册封皇三子为王,并即刻要求其之国就藩一事,从根子上来说就打错了主意——皇上必定不允!

  无论外廷掀起多大的声浪,他都只会当做耳旁风,让事情硬生生僵在那里。而届时最为尴尬的,反倒成了我等外廷之臣……

  总宪,钟科长,我且试想一句:在满朝上下掀起狂风暴雨而皇上却依旧充耳不闻,此时外廷却对这般局面毫无办法,那么这对外廷威势之打击难道不是更大么?”

  此言不虚,因为以大明的皇权而言,朱翊钧的确能做到以上假设——只要他愿意拉下脸来就行。

  钟兆斗这次很难反驳了,只能深深皱着眉头,沉吟道:“钱科长所言看似合理,但毕竟只是猜测……”

  这样的回应力度显然不足,但以钟兆斗的身份却并不能说出更有力度的话来。因此,一旁的萧大亨首次就此事表达态度,他忽然摆手道:“好了,二位科长不必再争论。皇上会怎么想,并不是我等人臣应该揣度的,与此同时,我等如今该做的事,也同样不由我等自主。”

  钟兆斗、钱梦皋的目光立刻汇聚于萧大亨脸上,而萧大亨只是紧绷着脸,冷然道:“这是内阁的指示,我等只要照做便是……若持异议,大可以去内阁找阁中诸公争辩。”

  听了这话,钱梦皋脸色一黑,钟兆斗却是眉角一扬:是啊,我和钱梦皋在此争论有什么意义?现在要做的事乃是内阁的决议,说穿了就是高阁老与沈阁老达成的最后妥协——虽说看起来高阁老并无妥协就是了。

  总之不管怎么说吧,高阁老做了这样的指示,沈阁老出于种种原因没有表达反对,而王元辅显然一直都是主张严办的,那这就是内阁的集体决议。

  任何一名文官都不应该拒绝执行内阁的集体决议,因为眼下的内阁阁老们可没有任何一位是奉中旨入阁的,他们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通过廷推入的内阁,法理上完全没有争议,因此他们的集体决议在士林中也是有公信力的。

  这是大明朝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作为用来“以小制大”而设立的科道官,你可以反对某一位阁老的观点,甚至激烈点的还可以仅仅因为该阁老对于某件事而发表的言论便直接发动弹劾,然而你的“以小制大”只能针对个人,不能针对整个内阁。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廷推制度。

  前文说过,廷推制度实际上是被文官集团刻意拔高了重要性的一项制度,是文官们用来对抗皇权的压力而生生赋予了巨大法理性的。这种法理性可以存在的逻辑就在于内阁既然出自于“公推”,那么它就代表整个文官集团。

  什么是朝廷?朝廷其实就是“君权”与“臣权”组成的统治集团。君权固然至高无上,但没有“众臣百官”显然什么事都做不了,故臣权是可以与君权相抗衡的。

  然而,大明的君权过于强势,以至于把以往代表“臣权”的宰相制度都给废除掉了。由此,“臣权”不得不搞出一个新的代表来,否则就完全没得玩了。这个新的“臣权”代表毫无疑问就是一路发展至今的内阁。

  内阁本来只是皇帝的“秘书处”,但既然如今有了整个“臣权”的代表权,那么但凡一个文官还想继续混,哪怕他是科道言官的身份,也只能针对内阁某一人表示反对,而不能反对内阁的集体决议。

  因为,那在某种程度上就好比是站在整个文官集团的对立面,性质极其恶劣,相当于混成“文奸”了。

  不得不说,萧大亨虽然此前一直不说话,但一开口就是绝杀。任你钱梦皋巧舌如簧,只要你不敢反对内阁的集体决议,就只能乖乖闭嘴,老老实实遵照执行。

  钱梦皋心中长叹一声,暗道:可惜了,要是师相不曾表态同意就好了,甚至哪怕他保留意见也好——那可以解释为他并不认可,只是为了保持内阁团结才不得已保留意见的。

  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师相……算了,师相也是迫不得已。赵濲阳为了儿子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居然站在实学派一边助纣为虐,以至于师相在阁中孤掌难鸣,真是毫无廉耻之心,可恨啊可恨!

  萧大亨说完,等了一会儿也没等到钱梦皋还嘴,知道他也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由得轻哼一声,道:“既然二位科长均无异议,那么就把争议暂且搁置,齐心协力将‘药膳案’彻查明白。

  至于皇上如何反应……呵,天塌下来自有高个儿顶着,那是内阁的事,却轮不到我等着急,更何况置喙,明白吗?”

  钟兆斗立刻拱手道:“总宪所言极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此乃圣贤教训,我辈何敢不从?”

  钱梦皋紧绷着脸,心里已然开始大骂了。

  一唱一和挤兑我是吧?好好好,你们势大,你们说什么都是对的,都是圣贤教训。你们要打我左脸,我不仅左脸得给你们打,还得把右脸也凑过去。我算是体会到师相的难处了,这可真是形势比人强,明明在理也没地说了。

  不管钱梦皋如何心头火起,萧大亨毕竟是总宪,又是圣旨明确的此案中外廷方面的大领导,钱梦皋也只能拱了拱手,面无表情地道:“喏。”

  那边赵志皋表演两袖清风的京官筹款,这边萧大亨也压住了钱梦皋,外廷两件大事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此时高务实也没闲着,他刚刚得知一个消息,说是皇帝召见了恭顺王李昖。

  恭顺王听起来有点新鲜,其实就是前朝鲜国王。之前朝鲜按照大明的暗示三请内附,然后皇帝谕敕接受。诏书中说得很清楚:“朝鲜王李昖封恭顺王,于神京赐王府一座暂住,俟朝廷为之选地,再行之国。”

  也就是说,李昖这个原朝鲜国王在大明封了郡王,暂时住在京中,要等朝廷给他选一个封地之后再就藩。

  朱翊钧今天召见李昖这事,原先没有计划,至少内阁这边是不知道有计划的,因此高务实也不清楚皇帝召见他是有什么事要谈。不过想来要么是展示一下对内附的李昖有所关怀,要么就是和他谈封地之事。

  如果是前者,高务实自然无所谓,但如果是后者,那他就觉得皇帝这么做就有点不对劲了——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无论如何也该和内阁商量一番吧?

  不过,这倒是高务实敏感了,因为朱翊钧虽然的确打算和李昖谈一谈封地问题,但程度上的确还没到必须和内阁商量的程度。

  朱翊钧只是想探一探李昖的口风,并不是打算现在做决定,更不是打算撇开内阁,“朕自有决断”。名义上,朱翊钧的确只是赐宴款待,顺便让李昖陪他听戏。

  朱翊钧并不是刻意为李昖挑戏,他是按照自己听戏的节奏,今日正好唱到《浣纱记》的第三十三出,也就让李昖跟着听。

  这《浣纱记》原名《吴越春秋》,说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一共四十五出。朱翊钧已经听了些天,很是喜欢,今日这第三十三出,题名为“死忠”,也是他这皇帝陛下喜欢的词。

  不过,喜欢这个词不假,是否喜欢今天的戏码就两说了。

  此时台上正唱着水磨调昆山腔,净声唱道:“相国,你前日谏我不该伐齐。今太宰领得一枝兵去,就得胜了。我今日自率六军,誓平齐国,独霸诸侯,却不羞杀你?”

  外声接着唱道:“臣闻天之所弃,先诱以小喜,方降以大灾。齐不过疮疥之疾,幸而胜之,不过小喜。越实乃腹心之病,一日发作,已是大灾。

  昨闻主公坐于殿上,见四人相背而倚,闻声走散,此国君失众之象。又闻北向人杀南向人,此以臣弑君之象。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主公觉悟,国或可保,若终昏蔽,身亦旋亡矣。”

  李昖听到“闻声走散,此国君失众之象”,不知是不是想到了此前朝鲜朝廷之中竟有许多人力主内附大明,面上的笑容已然僵住。接着又听到“又闻北向人杀南向人”,更是面色大变,想到了当时朝鲜党争,北人党把持朝局之后……

  巧得很,朱翊钧此时也变了脸色。不过朱翊钧关注的点和李昖自然不同,他在意的是整个这最后一句:“又闻北向人杀南向人,此以臣弑君之象。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主公觉悟,国或可保,若终昏蔽,身亦旋亡矣。”

  北向人杀南向人……北臣杀南臣?北臣是谁,南臣是谁?

  朱翊钧不由想到,王家屏、梁梦龙、高务实、周咏都是北人,而赵志皋、沈一贯乃是南人。北臣杀南臣……莫非应了赵志皋之子赵凤威被劾之事?

  当然,赵凤威是死是活并非朱翊钧所在意的,他在意的是“此以臣弑君之象”。不过他又有些摇头,这事似乎应不着吧?

  “北臣”就算真杀了赵凤威,这也和弑君毫无关系,而且这几位“北臣”根本没有弑君的动机呀!

  至于“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谁是妖孽呢?这四位北臣不可能有妖孽,王家屏和梁梦龙都是马上要致仕之人,周咏一个举手阁老,一言一行全看高务实的态度,他算得上哪门子妖孽?真是笑话。

  至于务实……朱翊钧刚刚想到便立刻摇了摇头。

  务实现在的名望的确了不得,可他只是因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以名望高了,实际各方面都没有任何不轨举动。

  再说,他这名望之所以高,本来就是因为替朕治理财政和东征西讨所得,都不过是替朕做事罢了。总不能因为他兢兢业业,朕反而要说他是妖孽,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此时“吴王夫差”的净声又唱:“老贼多诈,是吴妖孽。我以前王之故,未卽行诛,今退自谋,毋劳再见!”

  “相国”则唱:“昔前王不欲立汝,我以死争之。公子多怨我,我有功于汝,反赐我死。我一死何足惜,但恨吴宫尽生荆棘,越人掘汝宗庙耳。”

  朱翊钧再次变了脸色,心道:岂能如此对待有功之臣?吴国当灭也。我亦当以此为鉴,万不可心生妄念,无端怀疑忠臣良将。务实乃我股肱,我前不久还赐他宸翰,说过“尔惟盐梅,汝作舟楫”这话,岂能失信于人?

  他正想着,却听到身旁的李昖长叹一声,不禁转头一看,却见李昖双目发红,泪水盈眶。

  朱翊钧心中一动,收起自己之前的心思,露出温和的微笑,问道:“朕看恭顺王入戏颇深,不知有何感慨?”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单骑照碧心”、“爱上青天”、“初次登录”、“秦朝小驻”、“似水流年.dc”、“肥柴不乐”、“milan123”的月票支持,谢谢!

  ps:妻子娘家有祖辈过世,因此耽误了几天更新。现在不仅事没忙完,周围阴阴阳阳也没个准,我来得又急,笔记本没带,这章还是抽空用手机一点一点码出来的,真是事倍功半……半个屁,压根没到“半”,十分之一的效率都没有,头大得很。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明元辅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