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节 复国(2)

  大石本人则还在临潢府。

  他需要稳定这里之后才能走。

  女真大部也都还没迁走,女真人拖家带口几十万人,没有周详的计划,贸然迁徙是会死人的。

  之前迁走的三万女真大军中,三万五国部、长春州部和出河店部女真战士在北线建立屯堡之后,女真后部才会大规模迁徙。

  大石滞留东方,还因为需要跟该死的燕王划分清楚疆土。

  临潢府燕王移交给了耶律大石,可是南方的大定府却没有,燕王声称大石没有帮他在大食夺取基地,因此不肯将大定府提前给大石,不管大石如何发誓,燕王都不同意。除了大定府的争议外,在漠北还有争议。

  燕王治下的燕然都护府控制着狐狼道,狐狼道以东,是大石控制的临潢府、塔塔尔和蒙古部,狐狼道以西,则是白鞑靼人的土地,白鞑靼人依附燕王,根本不听大石调遣,不认辽国旗号,哪怕白鞑靼的首领还是那个当年大石逃奔可敦城时,给他奉献过牛羊的床古儿。但现在床古儿做了大宋的阴山都督,控制着阴山以北直到燕然山的广袤地区。

  白鞑靼强大之后,克烈人已经无法南渡燕然山,这一片地方太重要了。因为发源于燕然山南麓的扎布汗河,是草原西部最大的一条河流,有大片连续的平原,可以直接通到乃蛮部控制的阿勒坦山北麓,之前乃蛮部强大的时候,也控制过这里,现在则被白鞑靼人夺走。

  这让燕王不但控制了狐狼道,而且也拥有了一条通过白鞑靼人土地直通西域的草原商道。这意味着燕王不需要依赖大石,也能独自沟通西域,而大石却不得不依赖燕王。因为他从东西商道上贩运过来的货物,一定要经过燕王的地盘出手。

  这种受制于人的感觉,是每一个强权人物都不能接受的,之前大石是忽悠大王,他没办法,但他现在发达了。女真人都开始依附于他,漠北再无敌手。东西都是盟友,大辽再次声威赫赫,成为草原霸主,可这个燕王却像一片巨大的阴影一样,笼罩在草原上空,那些草原部族对燕王无可奈何,可作为霸主的大辽却不能不管,一山难容二虎。

  大石重新确立对漠北三大强族的宗主权,甚至还需要燕然都护府担保,长此以往,漠北人心还能一直向着大辽?

  所以大石跟燕王在扎布汗河问题上纠缠不断,最后无果,只得到了燕王承诺,那就是不会攻打乃蛮部。有乃蛮部依附,大石也能阻断燕王势力西进。

  在大定府问题上,还有一个巨大分歧,那就是人口问题。将临潢府移交给大石的时候,燕王撤走了这里的所有百姓。之前燕王移到这里镇守的,主要是辽东逃奴和怨军。这些怨军可是辽西汉人,比燕云汉儿更加契丹化,尤其是河套的四部怨军,都是当年为辽国皇帝守陵的百姓,现在却成了燕王的边民。

  没有人口,大石怎么守两京。气恼的大石威胁说,要将女真人安置在这里。两京靠近燕山,女真人留在这里,燕王会睡不安寝。燕王反过来威胁,如果将女真人安置在这里,他就会发兵占领这里。

  双方纠缠不清,最后燕王招来八部怨军统领,让他们做选择。八部统领加上大石和李慢侯一共十人,进行闭门会议,没人知道他们说了什么,最后竟有四部怨军选择投靠大石。

  大石给了他们巨大的利益,但最终的结果跟利益有关,却也无关。因为投靠大石的是河套四部怨军。他们在河套有庞大的良田和草场,闭门会议上,李慢侯许给他们免征土地赋税的权力。可河套怨军还是倒向大石,大石承诺,任命他们为头下军州的世袭刺史。

  头下军州,以前都是辽国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将他们在战争中俘获的战俘,安置在适宜的土地上,建立的军州。大的军州修建城廓,城市里的商税,除酒税交给朝廷外,其他归头下军州的贵族所有。军州里的农田,是俘虏的汉人、渤海人、奚人开垦,但还要向军州的贵族交地,还向朝廷交税。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以外,都由各州贵族委派。

  大石在西域,一直没有设立头下军州,就是担心他手下的权贵们腐化,控制大量人口。但现在已经控制不住,口子一开,就无法回头。为了拉拢怨军四部,让大石不用削弱控制西域的力量,将两京牢牢掌控,他需要大量人口。怨军四部有精壮四万,是这些年先后从辽东逃出来的燕云汉儿和辽东汉人,被怨军吸收,总人口高达十几万。为了吸引这十几万人,大石舍得让他们开先例,给他们一些头下军州。

  这个先例一开,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权贵自然就不能不准,萧斡里剌这些功臣,自然也是要建立他们的头下军州。然后这些权贵就开始趴在头下军州里的百姓身上吸血,慢慢失去进取之心。大辽之所以败亡,不就是因为贵族全都腐化了!作为契丹权贵阶层,他们本是核心氏族,是最强大的血脉,人口也最多,一百五十万契丹人中,这些贵族契丹人占了四十万,却不愿意骑马射箭,一个个住进城里,作威作福起来。

  如果不是东归成功,大石绝不会开这个先例,在西域民族的汪洋大海中,一旦契丹权贵开始拥众,他们很容易被同化,失去契丹本性。

  四部怨军首领,也不完全是被头下军州的地位吸引,因为还有四部选择投靠燕王。

  投靠燕王的四部,是前宜营、后宜营、前锦营、后锦营,李慢侯能给他们的待遇,只不过是免除土地赋税,让他们转化成山东、燕云等地的土豪而已。可他们依然愿意留下,主要是因为锦州、宜州现在是燕王之地,而且已经跟大石划分清楚,不会移交给大石。

  李慢侯跟大石分割的边界,以大凌河和医巫闾山为界,河以南,山以东归燕王,河以北,山以西归大辽。分地的时候,当然有争议,大石几乎是寸土必争。李慢侯需要一个完整的辽西走廊,因此之前极力争夺辽西州地区。耶律大石认为这里是契丹故地,李慢侯说契丹故地多了,燕云也是,让他实事求是。最后才决定以医巫闾山为界,大石对此愤愤不平,认为这是契丹人的圣山,契丹祖陵都在这里。奈何形势比人强,在李慢侯答应,凡是契丹祖陵所在之处,周边三十里都归大辽。大凌河为界,也有一番争议,因为大凌河以南有部分属于兴中府地界,大辽的宜州大半位于大凌河南地区。

  兴中府地位重要,大石不想放弃,宜州更是地位崇高的辽国萧太后萧绰的故里。但是李慢侯要争取一个连续且独立的版块,大凌河下游都必须控制,跟辽西连为一体。大石倒是不在乎出海口,契丹人是游牧民族不是海洋民族,就是对萧太后的故乡耿耿于怀,但萧太后死后埋在了医巫闾山,名为乾陵,辽国设置了乾州为她守陵。陵墓不在故乡,因此李慢侯不认可大石给萧太后祭祀的逻辑。

  最后大石被迫接受了这些条件,于是家乡在锦州、宜州的前宜营、后宜营、前锦营、后锦营选择留在家乡,继续经营他们广袤的耕地和草场,享有免税之权。

  而乾营、显营、乾显大营、岩州营则被耶律大石迁到医巫闾山下,回到了故乡乾州、显州,为历代辽国皇帝、皇后首领。乾营统制世袭乾州此时,显营统制世袭显州刺史,而乾显大营统制,则在乾州、显州之间安家,设立乾显军州,为世袭刺史。只有一个岩州,因为土地位于辽河以东的沈州,燕王跟挞懒以辽河分界,辽河以东归挞懒。也幸好岩州在辽河以东地区,否则岩州营肯定投了燕王。

  大石将岩州营四万余人,迁徙到了金山下的庆州,这可不是一个头下军州,而是一个辽国的地方州,作为给岩州营背井离乡的补偿,让他们作为庆州世袭刺史,负责阻挡塔塔尔部南下。

  有人有地方,大石在医巫闾山祭祖,然后在临潢府祭天地,正式登基称帝。

  这算是他第三次称王,第一次是在可敦城,会盟十八部草原部落,第二次是在叶密立,由重臣册立为皇帝,这一次是祭祖祭天。

  他的合法性一次比一次强。

  祭祖之后,留下太子和萧灭女真部镇守临潢府,大石带领九万契丹大军,连同女真皇帝完颜亶和三十万女真部族,大举西迁。

  大石祭告祖先和天地的时候,庄重承诺,以后每年,契丹皇帝的都要迁回上京临潢府,举行四季奈钵。

  跟四季奈钵相对应的,是辽国五京制度。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宋耻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