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末有套房正文卷第四二六章一路向北第四二六章一路向北
如果翻开大明的舆图,其实并不难发现,全旭所领导全家军与工业党,就像一个张开血盆大口的巨人,随时准备择人而食。
就在全旭忙着向台湾扩张的时候,位于怀远镇的全家军第六旅也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完成的巩固阶级,也用了两年的时间,磨尖了爪牙。
陈应、罗世明、崔成友、徐彪这个四人组,倒是没有使用过份夸张的装备和武器,而是依靠着全旭建立的基础,发展强大自身。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怀远镇的第六旅,拥有步兵十二个团,骑兵四个团,炮兵三个团,共计十九个团共计一万六千余步骑精锐,除了战兵,怀远镇还有民团共计四万余人。
不错,现在的怀远镇拥有了二十万余人口,其中将近一半,都是洪承畴俘虏的流民军。大明王朝并没有控制河套,而是控制了河套南部的银川平原一半。
不是大明不想控制肥美的河套平原,而是不能,鄂尔多斯高原其实是蒙古高原面向陕西、宁夏的一个制高点,蒙古人对陕北高原和银川平原形成泰山压顶之势,一旦蒙古骑兵呼啸南下,就像从高原上山洪爆发般倾泄而下,滚滚铁骑足以在瞬间将一切抵抗辗成齑粉。
在明初的时候,大明军队保持着足够强悍的战斗力,还可以保持河套,在土木堡之变以后,基本上对这一块算是放弃了。
在这两年向河套平原发展的怀远镇公平军,其实也没少受到蒙古人的劫掠,骚扰。然而问题是,蒙古人打仗虽然不行,可是他们胜在灵活,抽冷子占一下便宜,马上逃走,只要逃进鄂尔多斯,怀远镇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不是蒙古人战斗力有多强,而是因为鄂尔多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三角区,这个鬼地方最大的问题就是水资源匮乏,地表几乎找不到河流,只有一些湖泊点缀在草原与沙漠之中,不过由于没有水源补充,也没有河口洪湖水排泄,这些湖泊十个有九个是咸水湖,谁要是渴疯了跑到那里去灌上两口,那滋味绝对是终生难忘的。
鄂尔多斯高原那反复无常的气候也是一个异常严峻的挑战,在如此极端的气候中,农耕是无法进行的,庄稼根本就种不活,而放牧同样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为就连牧草想长起来都不容易。
在长达两千年的汉人与游牧民族的反复博弈中,从来就没有哪一方真正去占领过鄂尔多斯高原,极度匮乏的水资源,恶劣多变的气候,这里既不能农耕,也不能放牧,不管是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明想占据它,并且在上面站稳脚跟都是异常艰难的事情。
怀远镇的公平军占据了河套平原,并且成功在河套平原上开垦了二百六十多万亩田地,以及种植了六百多万亩的人工草场。通过不断的向河套平原迁徙,这里已经拥有了足足十六万人口,以及新建立的一百多个镇。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平军必须占据鄂尔多斯高原,必须建立一道河套平原的屏障,向鄂尔多斯进攻,最困难的不是军事上的进攻,而是如何在气候恶劣的环境中,留下来。
开发鄂尔多斯,其实也是全旭的发展战略。
对于漠南漠北来说,中原王朝只要强盛,别说打下漠南,就算是漠北,贝尔加湖湖畔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想要留下来,那就非常困难了。
崇祯五年二月初二,一行十五人的小队伍,成功抵达了怀远镇,他们带着电台,以及装备,在怀远镇搭建了四十五米高的固定式天线,经过将近一个时辰的调试,他们成功与当时远在台湾的全旭取得了联系。
“鄂尔多斯是一块宝地,虽然地表上非常荒芜,干旱少雨,气候恶劣,然而在鄂尔多斯的地表之下,却拥有着丰富的资源,有大量的石膏,煤炭、碱、芒硝、食盐,硬质陶瓷的粘土,高岭土,石灰岩!”
当电台里传来全旭的声音,怀远镇的公平军对鄂尔多斯进攻就成了势在必行的战略行动:“河套平原需要一个安全的屏障,拿到鄂尔多斯是必须的,我们谁也不希望,我们的头顶,悬挂着一柄利剑,而这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劈下来。”
怀朔镇与怀远镇一样,一南一北,扼守着公平军辖下的北大门,也是这次北征的起点。崇祯五年的二月十七日,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公平军正式向鄂尔多斯进攻。
这次北征,不以打败多少敌人为战略目的,也不以战据多少地盘为目的,而是为了稳定为主。
首先的目标,就是夺回塞外的中降城。
这是唐朝所建立的三受降城之一,也是唐朝安北都护府的驻地。不过,这里早已废弃,在宋朝时期,属于辽东云内州境内,在明朝时期,在洪武朝后期又恢复设立,不过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废弃。
此时,寒风呼啸,如同刀割,以公平军为表面称号,事实上的全家军第六旅,派出四个团步兵团,三个骑兵团以及一个炮兵团,共计八个团,外加两万余名百姓青壮,组成将近三万人北上。
这是全旭并没有干涉的一次大规模扩张,既采取非军事的原则,进行步步蚕食。
为了这次北上,公平军投入了他们最大的积蓄,既九千余辆重型马车,携带了大量的装备。
公平军的步骑精锐士兵,于其说是过来打仗,不如说是为了看押这些青壮,这些青壮都是从洪承畴卖过来的,用公平军所生产的钢铁、粮食等宝贵资源,他们现在还不是公平军的自己人。
现在经历的这个过程叫劳动改造,为自己所犯下来罪行赎罪,而不是像其他将领收纳降军一样,直接换一身衣服,以前的事情,既往不咎。
在公平军或者说全家军的体制内,完全没有这种待遇。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这次公平军北上,第一目标就是修路。自怀朔镇到中降城,全程大约一百六十余里,这条路,与后世的马路一样,这种道路,中间高,两边稍低,宽度在十六米左右,当然这种官道,放在后世只能算半成品,既就石灰和粘土,混合之后夯实。
左右两侧挖出两条沟渠,既是为了挖土,也是为了在暴雨季节,方便排水,鄂尔多斯高原气候恶劣,大部分天气干旱少雨,却不代表不会下雨。
官道两旁有一条约五六米的绿化带,上面种植树木和苜蓿草,也是为了防止水水流失,同时,每隔五十里建立一座驿站。
驿站占地十亩,有货仓,客房、水井、马厩、以及营垒,也可以算作是一座镇子,公平军为了便宜省事,采取镇保与驿站为一体的方式建设。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两万余名青壮,分成数十个工段,每个工段数百人不等,他们的工作非常简单,天刚刚亮,就在公平军的起床哨声中,开始起床,只要动作稍慢,那就是一顿皮鞭或棍子。
所以,他们这些人非常老实,也非常配合,甚至说比郑氏降军更加配合,现阶北上大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修路。
虽然说修路,其实也是一个开发的过程,挖沟渠、烧制石灰、烧制水泥,打水井,探查各地的资源。
建造速度并不算快,主要是这些劳改对象中,并不是真正的奴隶,他们每天工作到中午,就可以按时吃饭。
然后休息一个时辰,然后继续开工,一直到下午太阳落山,准时收工,然后去吃晚饭,接下来的时间就给他们上思想教育课。
这里的活当然是很累人的,但是吃得饱啊,也不指望能吃得多好,至少管饱,隔三差五还能喝到一碗肉汤。在这些流民军俘虏们心中想来,这哪里是服苦役,分明就是享福嘛,至少比他们在农民叛军时过得好多了!
很快就有人去找陈应或者找工头,表示自己还有不少弟兄,他们愿意自告奋勇去,把那些还躲在山里啃树皮的弟兄一起带下来享福……呃,不,是服苦役。
对于这种请求,陈应自然欣然同意。
怀远镇对于人口的需要,是远远没有止境的。几十座大小煤矿,十几座铁矿,还有五座高炉,这都需要大量的工人。
去年怀远镇光盈余就多达一百四十余万石粮食,别说二十多万人,就算是再来二十万人他们也养得起。
所以,自从去年开始,一起有人带着亲戚朋友越过长城,前来投奔公平军。
洪承畴自然是知道这个情况,他并没有在意,认为这些穷鬼百姓逃走,反而是好事,宁夏的气候干旱,田地本来就不多,也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现在人口外流,反而是一件好事。
此时的怀远镇有兵有粮,有活可以干,就仿佛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不停的从宁夏、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吸纳流民和百姓。
尽管寒风刺骨,这些百姓已经开始在有心人的组织下,拖家带口,一路向北。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