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三年平辽的众所期盼

  就东江军现在的地盘和人口而言,政务人员也是不多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收缴赋税、安置移民、普及政策等等,以及处理民间的一些小纠纷。

  从这方面来看,在政务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刑事方面,就是需要大力完善的。

  但这需要专业人才,至少得懂法律,也只能从长计议,慢慢加以培养,或从外引进。

  好在地方初定,百姓忙着安家落户,忙着耕种作工,民风也还算淳朴,有民兵帮着维持治安,社会秩序还比较稳定。

  为了尽快地培养出政务人员,以便在平辽之后足够使用,并尽可能地把持住政务,官府制定出比较宽松的政策,使得更多人能够进入政务系统。

  有些政务需要比较高的文化知识,有些则不需那么严格,也是能够通过不断的实践掌握,并且熟练的。

  比如村务管理,将逐渐由官府招收的政务人员接手,从而改变传统的皇权不下乡的管理模式。

  象小琴有了小学文凭,就能够成为最初级的政务人员,不再是杂役,算是脱胎换骨的改变。

  陈文绣看了一眼不远处还在给人打饭的小琴,也由衷地替她感到高兴,笑着说道:“希望她能开心起来,早点把好消息告诉她吧!”

  前些日子,杨大满带着妻儿来到镇府,办理了军属优待等相关事宜,并成功地换到了一处大院落。

  安装最新版。】

  碰巧的是,杨大满又遇到了小琴。虽然已经很长时间没见,但小琴却还没有忘记。眼见杨大满与家人团聚,为他高兴之余,却也感到了失落和惆怅。

  吴晴叹了口气,说道:“这丫头,真是涉事未深。这下没了念想,也挺好。有合适的帮她留意着,早点有个家,也就安心了。”

  经历过一次苦痛的婚姻,吴晴似乎看透了什么,一点也不想再找男人,再被家庭所累。

  这或许只是短时间内的心态,也或许是还没有遇到能让她改变心思的男人。

  陈文绣虽然抛头露面地出来工作,可也是生活所迫,为了养活自己和女儿。她不想草率再嫁,却和吴晴不一样,脑袋里还是那种封建的传统思想。

  但两个过来的女人,对于小琴的将来却是非常关心的,都希望她尽快嫁人,有个完整的家庭,好好地过日子。

  毕竟,小琴已经到了嫁人的年纪,甚至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晚婚了。

  “不知道她怎么想的,是不是愿意去过平常的日子。”陈文绣放下了饭碗,不太确定地说道:“兴许还想找个军人?”

  吴晴眨巴着大眼睛,想了想,说道:“要嫁军人的话,我觉得再等两三年也行。那个时候,辽东应该平定了。没有仗打,也不会让人担心惦记了。”

  三年平辽!这很快就将成为官府的宣传口号,为的就是团结全体军民,集中所有的力量,展开对建虏的决战。

  大量移民不断涌入,负担辽镇官兵的粮饷,对东江镇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官仓储量不断减少,也引起了官府的注意。

  根据估算,如果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明年官仓可能就支撑不到秋收。

  当然,闹饥荒是不太可能的。东江镇首先可以从外购粮,而老百姓手中也还有大量的存粮。

  东江镇的赋税在大明来说,是比较低的。再加上种植了高产早熟的作物,老百姓手中的余粮很多。

  为了弥补官仓的不足,以保证能供养军民,陈继盛所主持的官府已经决定,大量收购百姓的余粮。

  但老百姓对于灾荒的担心,还是存在的。交完赋税的话,只是卖出一少部分,购买其它的家用,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储存起来。

  谁知道明年年景怎样,家里没有足够的存粮,总会觉得不太安心。

  为了能顺利地收购到大量的粮食,就必须利用宣传,让老百姓卖粮出力,为早日平辽作出贡献。

  当然,在内部收购,付出的是军票;从外购买,却要花真金白银。官府出于这样的考量,也是正常。

  其实,对于粮食物资的缺乏,虽然有所考虑,陈继盛却还不是很担心的。

  朝廷发放的辽饷,东江镇商贸的赢利,都可以作为外购的资金。甚至于,还有郭大靖自己赚的巨额钱财。

  但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陈继盛不想牵扯太大,倒显得自己没有本事似的。

  陈文绣觉得吴晴说得挺有道理,军人确实在东江镇很受欢迎,可也是冒着生命危险。

  尽管伤残有养,阵亡有恤,但心理和感情上的伤害,又岂是能够轻易弥补修复的?

  “我问问她,有没有时间一起逛大集。”陈文绣也想找个伴儿,小琴要是有意,一起出去逛大集,珍儿也和小琴很亲近,确实是很不错的事情。

  吴晴也想让小琴出去散散心,笑着表示赞成。

  吃过饭,陈文绣便和小琴说了逛大集的事情,珍儿也旁边撒娇央求,小琴便答应干完活儿,便和她们一起出去。

  虽然心理上有些挫败,但小琴和其他移民一样,比如更晚来的陈文绣一样,对于现在的生活还是很满意的。

  相比于内地,这里的生活是比较简单的,活着不累。

  这恐怕是东江镇军民的普遍心理,只要不懒,肯卖力气,养家湖口就不成问题。

  …………………

  内部稳定,才能够让军队安心作战,并提供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

  三年平辽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终于确定的目标,让军民们看到了没有战乱、安定生活的希望,也让军队有了奋进的目标。

  十几年的战争,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颠沛流离,多少亲人流散。曙光已经出现,谁不期望能够如期完成?

  “生产进度还是不错的,但还有潜力可挖。”郭大靖在盖州召见了兵工厂派来的人员,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并开口勉强称赞。

  赵青山等人恭敬地听着,能为三年平辽贡献力量,应该是他们值得骄傲自豪的。

  迫击炮、火箭是生产数量最多的,野战炮也有,但却只占用了不多的人力物力。

  火枪的生产制造比较稳定,从葡人那边购买也没有停止,完全能够保证军队的扩充,以及将要对辽镇官兵的装备。

  郭大靖又继续安排道:“工匠又增加了不少,全部转向弹药的生产。大战一起,消耗的数量是相当巨大的。”

  东江军的战术打法已经基本确定,火力优势不仅要保持,还要更强,对建虏造成碾压般的打击。

  三年平辽虽然是令人振奋的目标和口号,但郭大靖还是有提前完成的决心和信心。

  期限是从明年开始算的,如果一切顺遂,郭大靖希望在明年就展开一次决定性的作战。

  而在辽东作战,是有时间窗口的。

  要想充分发挥水师的作用,就要避开河流的封冻期。要使火器尽量能够正常使用,多雨季节就不适合。同样,保障后勤补给,也要考虑到多雨泥泞的影响。

  所以,选择大战的时间,通常就只能在秋季开始,隆冬结束,大概也只有两三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

  但郭大靖却不是全部依靠水师,也不畏惧冬季作战,完全可以将作战的时间强行延长到半年。

  河流不封冻就行船,封冻就用爬犁雪橇,谁说冬季更适合建虏作战,他就是要打破这个观念。

  而今年冬季,就要开展大练兵,使军队更加适应冬季作战,并为此准备冬季作战的装备器械。

  “郭帅,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原材料不足。”赵青山与郭大靖的关系最近,说话也不用畏缩,不必藏着掖着,“难以保证生产制造的数量。”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在书信中,某已经知道这个情况,并开始着手解决。你们的任务就是要灵活调配用工,不使生产陷入停顿。”

  硝磺、铁料、铜料,是兵工厂所需要的三大原材料。

  土硝的搜集熬制,在辽南已经进行了两年,卓有成效。再加上从倭国购进,朝廷的调拔,基本上能够保证。

  硫磺则要麻烦一些,基本上全靠从外运进,不管是朝廷分配的,还是倭国采购的,会有缺口。

  铁料和铜料,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只有加大外购的力度,以保证生产所需。

  说到底,除了继续向朝廷申请调拔外,就只能自己花钱来解决问题。

  在郭大靖看来,能够用钱来解决的问题,那都不叫问题,只是需要的时间要长一些。

  只要兵工厂的管理能够更加灵活科学,总的生产进度就不会受到影响。缺这缺那,总不会都缺,要停工待料吧?

  之前郭大靖已经给兵工厂制定了规章制度,也进行了统筹规划。显然,要达到后世那般的严谨,还是有难度。

  这依然是一场砸钱才能获胜的战争,尽管郭大靖早已定义,但此时心中还是有些无奈。

  听完了汇报,郭大靖又安排酒菜,招待这几位兵工厂的管事儿。

  酒足饭饱后,郭大靖又和赵青山单独聊天,算是不忘旧交的亲近。

  “三年平辽已经确定了?”赵青山试探着问道:“也就是说,还有两年的准备时间?”

  郭大靖澹澹一笑,说道:“也许不到两年,或者还能再提前。所以,兵工厂那边的生产不能懈怠,在材料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全力工作。”

  赵青山本以为三年已经很快了,没想到郭大靖还有提前的信心。他连连点头,说道:“我明白了,你放心。”

  “赵哥终于成家了,只是我这边忙得很,却没能去喝杯喜酒。”郭大靖稍感抱歉地说道:“还是后来才知道的,你也没通知一声。”

  赵青山笑着摆手,说道:“你忙的都是大事,我就是娶个女人,小事一桩,哪敢给你添麻烦?”

  “凭咱们的关系,怎么能说麻烦?”郭大靖回想起最惨的那段时光,不由得生出了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呀!”

  赵青山笑了笑,说道:“那时候,只想着能逃出来,有口饭吃饿不死就行。谁能料到会象现在过得这般好?再等两三年,辽东平定,就能彻底过上安生日子了。”

  郭大靖当时也没想到会有今天,至少没想到会这么快。或许冥冥中注定,他这个穿越者气运加身,诸事都顺遂。

  “工匠们平常也有议论,对将来的生活各有想法。”赵青山看着郭大靖,缓缓说道:“只要毛帅和你能够坐镇,总归是让人放心的。”

  郭大靖微笑颌首,说道:“没有令军民失望,某倒是很欣慰。现在,朝廷只能指望东江镇平辽灭虏,毛帅和我就不会有什么变动。”

  “尽管还在打仗,可老百姓过得都不错,比国内还要强不少。”赵青山说道:“看着那些灾民的惨样儿,谁还不满足,不感激呢!”

  “对新来的移民,没有什么歧视和欺辱吧?”郭大靖很关切地问道:“涌入这么多,没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吧?”

  赵青山略微想了想,说道:“老人对新人总有些居高临下的感觉,欺辱倒是谈不上。”

  这好象也正常,要对陌生人一下子亲近得如同亲人邻居,并不现实。郭大靖眨巴着眼睛,思索着。

  赵青山马上又补充道:“田地是足够的,就少了很多矛盾。没有争抢,就少有冲突。”

  新来的移民只要不触动原来百姓的利益,自然就没有什么矛盾。

  就象后世,移民若是对原住民的就业福利造成影响,自然就会遭到排斥和歧视。主要就是对资源的争夺,难以和睦相处。

  郭大靖并不奢望和睦相处,只要相安无事,渡过这两三年的关键时期,平辽之后的沃野千里,就更不用担心民众之间爆发利益冲突了。

  在郭大靖的心里,辽东可不应该只是现在的地盘,而应该称为东北,才更确切。

  北大荒,闯关东。别说十几万人,就是几百万,上千万,对于东北的开发,向北的拓疆,也算不得什么。

  82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逆天换明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