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磨灭游人无数(二)

  崇祯大明第五百三十六章磨灭游人无数分门别类。

  在史可法的手中,这一门手艺算是发扬光大了。

  而条理分明,能够让人一目了然的看懂帐幕上面货币的走向,从而更加请起的了解到,大明的经济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今年的农业税收,并不是很高,皇上本就定的税率很低,所以收上来的钱,还不够给一些官吏们发俸禄的,随着不断的天灾来临,这样的情况就更加的严重。”

  史可法一边说着农业税,一边解释着其中的原因。

  现在的苛捐杂税,全部都没有了。

  农税这一方面,只是按照田亩的大小来收税,朝廷不管地里种的是哪一种粮食,一律都按照二十税一的标准收税。

  本就不多。

  收起来还很麻烦。

  “也就是说,现在可以取消这一方面的税收?”

  崇祯眉头一挑,取消农税私塾是一个大趋势,而且是在工商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候,必然要去做的。

  老百姓本就穷。

  那点庄稼地,又能交多少税收?

  还不如一起巨大的商业交易,手上的税多。

  “也不需要全部取消,可以规定多少田亩之下,不需要纳税。”

  史可法给农税画出了一条线。

  田亩多的,可以多交,少的那就不用交,一次来平衡其中的差距。

  也可以拉近贫富之间的距离。

  “那要是有人在其中动手脚,让田亩多的人,不交税,又该怎么办?大明不可能微课这个,在设置一个检举部门来监督这件事的运作。”

  史可法的建议,崇祯觉得很不错,可对于官僚这一方面,崇祯不是很自信。

  他活着的时候,或许没有人在上面下手,可要是他去了呢?

  后面的人,可以以此形成一个另类的“商业”。

  许多的权利,在长时间的运转之后,都会出现这样的毛病。

  根治是不可能的,只能够让种事情,出现的很少,并且能够被及时的发现,做出及时的纠正。

  史可法考虑了良久崇祯的说法。

  再设置一个部门,那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就会更多,简直是划不来。

  可要是不这么做的话,根据他的推算,皇上说的那些事情,绝对会出现。

  到了那时,又是一场欺上瞒下的官吏和官吏之间的潜规则。

  要是打破了还好。

  可要是打不破的和,那就是毒瘤。

  贻害万年啊。

  “农税摘哦这个趋势,是要免除的,这件事内阁牵头,让农部的人,配合来处理,总会不要给种地的人加重负担就成。”

  崇祯没有一口免除这些税收,只是说着商讨,就是怕他这一头给免了农税,就会有人立刻用另外的办法给补回来。

  譬如说:种子涨价,水利灌溉需要出钱,等等。

  不要认为这些人做不出来,崇祯对这个还是有经验的,毕竟他曾经也是一个老百姓。

  史可法想了想,这些事情反正个他无关。

  他能够做的,也就是把各处的税收,整理出来,然后送进国库。

  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次支出出去,仅此而已。

  “好了,你给朕说一说,今年的粮食储备,各处的物资增减。”

  “今年的棉花产量在一直增加,主要的增加原因,就是道院有人培育出了产量更高的棉花种子······”

  一项农作物的增产,带动的就是另外的一些行业也跟着增长。

  棉衣,棉被这些就不用说了。

  最恐怖的就是,崇祯让人弄出来的那些卫生巾。

  现在的价格还很高,即便如此,对于一些有钱人家来说,这种东西,简直就是最吸引人的东西。

  那个老爷的家里,没有几房小妾。

  殊不知,就是因为卫生巾的出现,不知道多少有钱人家的老爷,在暗中咒骂道院的人不省心,发明出了这么个费钱的玩意。

  之前的卫生纸就算了。

  他们一个大老爷么也能够用得上。

  可现在的这种,完全都是给女人用的。

  一旦不买了,家中的女人总会有办法让这些老爷们就范。

  钱花出去了,也就每个月那么几天的使用,还是一次性的,简直就是冤大头。

  “水稻和小麦这些现在还没有产量更高的种子?”

  崇祯把他知道的办法,已经交给了道院,按理说最先成功的

  ,应该是水稻才对。

  可现在听着,怎么总觉得那个地方不对了似得。

  事实上,这种水稻的杂交,是真的需要运气的,若是运气不够好,就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出成果。

  上天的眷顾。

  不是那个人,或许就永远也培育不出来。

  毕竟,这玩意还讲一点玄学,不是那么很科学。

  没有办法通过计算,得出准确的答案。

  “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增长幅度不是很大。”

  史可法找到了文件上,关于这方面的统计,仔细的看了看说道:“不过大豆和土豆,以及红薯这三样作物,产量一直都在翻番的增长,可以解决一些粮食缺少的问题。”

  “那么粮食的储备,现在有多少盈余?”

  “主粮没有多少,不过用杂粮生产出来的军用饼干,连续打两场大一点的战役,没有一点问题。”

  崇祯身手要来了史可法手中的文件。

  蹙眉看了看,仔细的盘算了一下,大明的余粮还不是很多。

  要是往后再有天灾,他用了储备的粮食之后,一定会饿死人。

  而大明已经两年时间,没有饿死人的事情出现了。

  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有粮食吃的。

  最多就是吃的差一点而已。

  “肉类储备呢?我记得大明建造了四个冰库的。”

  有了硝石制冷的办法,建设大冰库也就有了技术支撑。

  “活的家禽和猪,羊倒是不少,按照市场价收购的各种肉类,也都储藏满了,就是这种冰库的空间不够大,敞开了吃的话,是用不了多久的。”

  听起来有四个,已经不少了。

  实际上还没有肉类的罐头储备的多,另外一点腌起来的各种肉类,也是不少,完全可以满足,在缺少肉的时候,投放市场,以此平抑物价。

  崇祯只问了一个大概,史可法也只能回答一个大概。

  要想拿到具体的数据,就得找畜牧部的人才成。

  “国库现在还有多少钱财?”

  崇祯看着上一个月的交易额,商税的提升,简直都快成为一条竖线了。

  真不知道,为何商业的交易,增长的会这门快。

  难道是老百姓们的手中都有钱了,也都舍得花了?

  “国库现在还有盈利的五十万左右的金元。”

  税收很多,支出更多,能够有点盈余,那都是老天开眼。

  崇祯倒是没有想到,大明都已经被天灾折腾到这个样子上了,居然还有盈利。

  没有全部把钱花出去,就说明,还是有人做事太抠门。

  站在崇祯面前的史可法,要是知道崇祯心里是这样想的,肯定会喷出一口老血。

  他在这方面,已经把关很严了。

  没有必要的开支,都已经被砍了不少,可落在皇上的眼中,就是抠门?

  在皇上刚刚登基的时候,可都是为钱,可都是快要愁白了头了,不得不亲自下场,置办一些贱业。

  可现在,这都什么事。

  “既然有钱,那么就做好物资上储备,这些最后的总结数据,抄写一份给朕拿过来。”

  崇祯心中有数,现在的大明还真就是打不起来仗了。

  钱财还很多。

  就是物资,特别是粮食方面的缺口还很大。

  崇祯都犯愁,现在的大明才五千多万人,要是以后有五个亿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是不是策略要转变一下,先打下一个粮仓,再说其他的东西?

  可打下一个粮仓,也要能够搬粮食运输回来才成啊。

  海上风云多变幻。

  谁知道是不是会在关键的时候,遇到大风大浪,然后耽误了时间,造成更大的损失。

  钱财无所谓。

  可人口的损失才是最大的。

  一个人从婴儿,到成长起来,最少都要十五年。

  这还没有算,一些中途夭折的。

  本来想要开口,说一些关于分封的事情,现在只能暂时偃旗息鼓了。

  “辽东的战事,现在趋于平稳,不知道又多少人想要移民的?官府给出的保障,有没有吸引到更多的人前去开发那一块地方?”

  说完了物资储备和国库的钱财。

  看没有办法从这方面打开局面,崇祯只用从另一个方面来促使前期面对高句丽的工作提前展开。

  “很多人都对

  辽东的土地很感兴趣,不过真正下定决心的人很少,就在一旬前,还有人组织了一批人,前去辽东那个地方看看当地的环境,是不是真的像报刊上说的那么好。”

  一旬前的事。

  崇祯仔细的思索了一下。

  “朕还以为,这些人应该等一等,随着王冲一起去来动一趟的。”

  对于有人组织起来前去考察,崇祯还真就没有想过。

  不是他大意了,而是他一时没有想到。

  “这些人本来是有这样的想法,不过他们怕被限制的行动的自由,看不到他们想药看到的东西,只能冒险出去了。”

  “这样啊,到时候朕给军队里去一份公文,就说适当的照顾一下这些人的安全。”

  崇祯都有一点冲动,想要把大明火枪兵,退役下来的一些火枪,卖出去一部分的。

  最后想了想,还是等到把整个大明都清理一遍之后,在这么做。

  往后都要走出去。

  手中没有武器,肯定是不行的。

  民间可雇用不起军队,只能他们自己想办法。

  或许那个时候的老兵,也就更加的值钱了。

  能够新练一些护卫,也能够作为主力,来保护自己的一些财产。

  恐怕就是想要这些人转业,都没有多少人愿意了。

  其实一些有远见的人,已经开始悄悄的接触一些受了重伤,连转业都没有办法,只能领着朝廷高额军饷的士兵了。

  拿着双份的工资。

  没有谁舍得拒绝,只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而那些在使用刀剑年代手上的士兵,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不会使用火枪,更没有系统的训练过。

  在一些的商人眼中,那就是没有丝毫的价值。

  也就崇祯,花着大价钱在养着。

  不然这些人的日子,就是大明最难熬的一群人,干活没有力气,也不懂得任何的一种生存技能。

  扯远了一点。

  崇祯和李长庚他们好好的讨论了一下,整个大明往后的发展方向,重心在什么地方之后,才起身走了出去。

  出门就是离着皇宫不远。

  崇祯瞧着坤宁宫的方向,心中叹息了一声。

  出门在外,就是耽搁的时间再长,也总是要回家的。

  不提崇祯的烦恼。

  就是崇祯一直惦记着的荷兰人和西班牙人。

  也已经组织了一批船队,向着大明乘风破浪,行驶而来。

  这些人没有接到过大明水军的战况到底有多么猛烈,所以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场远航的郊游。

  荷兰海军主力舰均为盖伦船,这是一型极为优秀的帆船。通常拥有两层或多层甲板。为了追求更强的火力,在船舶设计方面开始追求更大的船型。

  盖伦船就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种船只。

  普特曼斯就在这样的一只船上。

  他的经历很是耀眼。

  1624年以下级商务员进入荷兰东印-度公司工作,1626年升任上席商物员和法庭法官,兼管巴达维亚华人事务。1627年升任市参议会主-席。1629年受命接替彼得·奴易兹出任驻福尔摩沙长官负责整顿大员商馆事务,使大员商馆于1632年至1633年间转亏为盈。

  本来按照荷兰人的意图,就是要派他前来大明的海域,剿灭海盗的。

  只是随着韦麻朗的一些消息传出去之后,荷兰人就对大明多了一些谨慎,直到澳门再也传递不出去消息之后。

  所有人都知道,大明有变。

  于是他的这一次出使大明的使命,也就从剿灭海盗,变成了和大明开通通商的协议。

  在做生意这一块。

  他们的做法就是,能够打得过,就会吃干抹净。

  打不过的情况下,才会坐下来谈判,至于谈判的强硬与否,还要看对手是不是很强大。

  不过这一点,普特曼斯很自信。

  自信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战船,绝对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船。

  在某些方面,他是和韦恩不一样的。

  那个疯子,只会杀人,可不懂得以和为贵。

  而以和为贵这四个字,还是他将要面对大明的时候,特意学来的,就是想要到时候,交流起来方便一些。

  毕竟,东方的大明,可是“磨灭了他们荷兰人去过的不少游人”。

  能不打,那就一定不要起冲突。

  乐文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崇祯大明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