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克拉维约东使记(一)

  ,重生朱棣之子

  我叫罗·哥泽来滋·克拉维约,是卡斯蒂利亚王国的一名大臣。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的诸多国家眼中,我所在的国家,应该叫西班牙王国。

  而我之所以会动笔写这本《东使记》,是因为我经过一连串的奇遇之后,结识了地上天国——大明帝国的国使庆耀,跟着尊贵的庆耀国使去了大明帝国,见到那位传说中的大明皇帝朱四汗。

  为了让我的国家免于奥斯曼帝国的征伐,我先后出使大明帝国六次,时间跨度十八年,见证了这个庞大帝国的巨大变化。

  在此之前,我一直叫中国皇帝为九邑斯汗,意思为“统有九邦之大帝”之谓。

  中国就是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学者口中的赛里斯国,也是马可波罗在他所写的《东方见闻录》里提到的那个统治着广阔九邦的大帝国。

  不过,这个大帝国的子民,更喜欢称呼他们所在大国为“中国”。

  各位亲爱的读者,我在这里必须要隆重的介绍一下如今的中国。

  自从成吉思汗去世后,由窝阔台继任大汗,再传至拖雷为和林之主。

  至拖雷之子忽必烈为大汗时,方才征服中国全境,当时马可波罗正在汗庭执役,察合台族人之于撒马尔罕者,开始有纳贡上都之例。

  等到后来,朱明光复汉土,重主中国,察合台汗国即向之称臣纳贡。

  “朱”是如今统治中国的皇帝的姓,“大明”是统治中国的皇帝对外宣称中国时用的国号。

  我这样说,可能会有人看不懂,简单来说,就是大明人自称“中国人”,希望别人称呼他们为“大明人”或者“中国人”。

  因此,我们称呼现在的东方大国为赛里斯国或契丹国的话,很显然是一种错误的叫法,应该称呼中国为大明帝国,或者就叫中国。

  大明帝国的第一任皇帝病逝后,其第四子继位,即我之前所称呼的朱四汗。

  严格来说,应该用大明人的称呼,叫朱四汗为永乐皇帝。

  至于为什么叫永乐皇帝,是因为朱四汗继承皇位之后的年号叫“永乐”。

  年号是中国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就是为了区别去年、今年、明年、后年而设立的名号,总之用起来很方便。

  我开篇说了这么多关于中国的事,并不是为了卖弄有多了解中国,而是向各位读者介绍我在本文中称呼“中国”为“大明帝国”,采用永乐年号纪年的原因所在。

  现在言归正常,说一说我什么要出使东方,中间经历了哪些事情,最后又是怎样跟随大明的庆耀国使前往大明帝国的,以及我在大明帝国境内见到了哪些匪夷所思的事物。

  十几年前,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威胁着拜占庭帝国及西方大陆上的其他国家,我所在的西班牙王国也不例外。

  不过,到永乐四年时,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在安哥拉之战中,惨败于帖木儿帝国,并沦为俘虏。

  对于我的国家西班牙而言,帖木儿帝国的崛起,可以说是解除奥斯曼帝国威胁的一个转机。

  而在此之前,我的国王曾经派出使者出使帖木儿帝国,并颇获优待。

  于是,国王便决定再派遣以我为首的使节团,出使帖木儿帝国,希望可以得到帖木儿汗的援助,帮助我的国家解除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威胁。

  永乐五年五月,我带领的使团从本国港口加的斯出发。

  作为我们东使旅程的第一站,我们通过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前往南意大利,然后再从那不勒斯王国横渡希腊海岸,抵达了由骑士团控制的罗德岛基地。

  通过当地士兵的护送,继而沿着小亚细亚海岸向北航行,最后落脚在貌似残破,但仍旧威严有余的拜占庭帝都——君士坦丁堡。

  直到三百年前,君士坦丁堡都扼守着地中海与黑海的交界之地,但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败,原本用于拦路收税的铁链已经被意大利人拆除。

  虽然我看到了查士丁尼大帝雕像,还有传说中的伟大竞技场,以及高耸的圣索菲亚教堂,但整座城池都变得萧条而破落,甚至被居民当做菜园子和牧场。

  只有旁边的加拉太区异常繁华,这是因为意大利的商船,常常往来贸易,从而带来了繁荣。

  这一切的变化,在遥远的过去,简直是人们无法想象之事。

  我们在君士坦丁堡停留了一段时间之后,计划坐船向北,沿着黑海南岸东进。

  而在马尔马拉海中,我们却首先目睹了严重对立的两个世界。

  船的左岸,是希腊人的残破教堂遗址与小要塞。

  至于船舷右侧的大地上,密布着奥斯曼牧民部落和小砖房。

  希腊与奥斯曼的侦查骑兵风格类似,双方同样盯着马尔马拉海之中过往的船只。

  在冬季来临的十一月,前往特拉布宗的海船因为风暴而险些沉没。

  我们一行人只能返回君士坦丁堡,等待来年开春再重走陡峭的黑海沿岸。

  在回去的路上,我看见沿途到处都是希腊人和奥斯曼人的堡垒,彼此犬牙交错且寸土不让。

  由于奥斯曼帝国的王廷遭帖木儿帝国重创,让整个地区陷入了混乱的局势。

  当地的许多小领主,摇身一变成为了争夺地盘的割据势力,相互之间开始频繁交战,并向来往的商客收取保护费。

  至于有大海和群山拱卫的特拉布宗国,却以进献公主和向帖木儿帝国称臣来换取和平。

  不过,比之已经破落如农村的君士坦丁堡,特拉布宗明显更加富足。

  即便特拉布宗的贵族们必须在热那亚舰队与突厥骑兵之间周旋,根本无法恢复往日的帝国荣光,但这里的安定,却让我率领的一众使团度过了一段安逸的时光。

  我很清楚,当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就等于进入了帖木儿帝国的势力范围。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名叫“帖木儿”的东方帝国,我经常会亲自询问当地居民,向他们了解前路可能遭遇的各类风土人情。

  可是由于我们使团改走陆路,很快就遇到一批由于没有特拉布宗的港口,只能占据山头,与周边突厥、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势力对峙的希腊兵。

  这些希腊兵为了敲诈勒索,险些将我们携带的礼物没收。

  我告诉了他们的头领我们使团出使帖木儿帝国的目的之后,他们才放了我们,并护送我们穿过了那一片混乱的地带。

  永乐六年三月,我们走进了里海和黑海之间的广大地区。

  虽然这里位于幼发拉底河的上游,气候凉爽宜人,皑皑雪山之下,皆是绿草如茵的牧场。

  但是遭到严重破坏的锡瓦斯城,依旧展露了战争的可怕,尤其是帖木儿帝国使用的火铳与投炮机,更是成为了人人谈之色变的武器。

  由于拜占庭帝国方面的出尔反尔,帖木儿帝国一度曾苛待城中的教徒,下令拆毁城池和教堂。

  锡瓦斯城就是被帖木儿帝国的投炮机炸破城墙而被攻下。

  我听说投炮机是改良后的投石机,旧式投石机投出的是石头,现在的投炮机,投掷出的是可以爆炸的大铁丸。

  当时没人知道帖木儿帝国为何会制造这种会爆炸的大铁丸,就连以见多识广著名的我,也是第一次听人提起这个东西。

  那时我就猜想,这个会爆炸的大铁丸应该与黑火药有关。

  虽然成吉思汗的西征,把恐怖和残杀带到了地中海,但征伐给地中海周边邦国带去的不仅是鲜血,还有先进的技术。

  十多年前,有实力的地中海周边国家,已经开始用铜制作手炮,也叫巨型火绳枪。

  这种手炮没有准星、照门,也没有扳机和握把、枪托。

  是一个炮架可以插在马鞍上,将炮身固定在炮架上,而在炮身后有一根尾杆,尾杆连着一个胸托的手持火炮。

  使用时,骑兵用胸口顶住胸托,左手扶炮身,大略地瞄准目标,然后右手拿一根点燃的火绳或者一块炭去点火门,用来发射装填的石丸或铅丸。

  虽然这种射击基本无法考虑精准度,而且因为炮身长度不足,射程也很短,但其巨大的声音、弥漫的烟雾和偶尔命中时巨大的威力,对于士兵来说犹如恶魔般恐怖。

  我见到帖木儿帝国的士兵所使用的火铳之后,发现这种用绳子点燃引线的火绳铳,与我家乡所在大陆上的那些国家开始制作的巨型火绳枪很像,但又有着不小的区别。

  帖木儿帝国士兵手持的火铳,有照门有准星,而且还有可以抵肩的枪托,显得十分先进。

  而照门、准星、枪托这些东西,都是我家乡周边国家制造的巨型火绳枪所没有的部件。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火铳是帖木儿东征时,从亦力把里汗国抓获的工匠,仿造大明帝国的火铳打造而来。

  此外,我还在锡瓦斯城附近,听闻到了许多关于安卡拉之战的细节。

  PS:后面还有一章。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重生朱棣之子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