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悲歌颂情义,大刀扬正气

  事实上,可以说《一刀倾城》这样的反常规的结局,也就是好人死,坏人活的结局,更真实的同事,也更符合时下的很多影评人,或者媒体人的胃口。

  在过去,可能一部烂片也可以欺骗观众走进电影院,还能把烂片的票房推到很高的位置。

  但是时至今日,却已经很难很难。

  为什么?

  因为过去,看电影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还是比较奢侈的消费。

  自然而然地也导致了市场规模不大,自然而然地也会让电影的数量更少。

  所以,那个时候,看电影不是观众选择电影,而是他们没什么可选择的。

  影院一年到头也就那么些电影。

  而大多数观众阅片的数量是有限的,自然而然地会喜欢看一些比较简单的电影。

  或者说看一些粗糙的电影也能看的津津有味的。

  可是现在不是了啊!

  网剧,网大,电视剧,电影,可以说几乎每天都有多部产出,看电影也早就不再是奢侈消费,而是成为了一种很普遍的普通的消费。

  于是,观众在看过了许多电影之后,渐渐地开始会分辨电影的好坏,会开始有选择的去看自己喜欢看的电影。

  同样的,任何一种电影,看的多了,也都会产生疲劳。

  比如时下的商业电影,可以说几乎千篇一律的都是主流的那一套,正义得以伸张!

  这当然不是说不好,主流价值观如此,本也应该如此。

  那么为什么《一刀倾城》会显得特别呢?

  周清泉在自己的个人专栏上这样写道:“《一刀倾城》是近年来,武侠电影的一个新的巅峰!

  不是说这部电影的剧情有多么精彩,这部电影的打斗已经达到巅峰水准,也不是说这部电影的人物有多复杂,恰恰相反,这部电影的故事,可以说,并不算复杂,相反还很简单,人物的设定同样的不复杂,但是为什么我却对这部电影爱不释手?

  因为这不是传统的武侠片,当然,传统的武侠也不敢像这部电影那么拍,最终,谭嗣同慷慨就义,大刀王五死于乱枪之下,反派袁世凯和奕亲王却依然潇洒地活着。

  这明显的有违我们对大多数电影的认知。

  怎么坏人活的好好的,好人却都死绝了呢?

  可是《一刀倾城》不是这样的!

  因为虽然是一部武侠,但是却是依托真实的历史背景,从这一点上来说,袁世凯不能死,至少不能死在王五的刀下,看到有人说《一刀倾城》怎么把袁世凯,奕亲王,谭嗣同都变成了武林高手了?

  这就是电影啊!不能当成历史来看,但是却也不能当成纯粹的武侠电影来看。、

  其次,我们来看看电影的背景。

  开篇直接交代故事发展背景:“甲午战败后,满清政府向日乞和,割让宝岛,撤走黑旗军,宝岛子民愤慨莫名,自组义军大刀队,时为一八九五年……”

  荒郊野外,大刀队队长王五舞刀扬威,仗义执言,对酒当歌:“黑旗军,力万均;杀外敌,保家国。挥不掉英雄泪,忘不了家国恨;喝不尽杯中酒,唱不完别离歌。放不下手中刀,杀不尽仇人头。”夕阳西下,残阳如血,树木映照,马队踏行,王五率大队刀兄弟计划炸毁日军弹药库。行动中,兄弟死伤惨重,王五血战逃出,看着火海中被日军惨杀的兄弟们,他悲痛万分纵身跳入深渊。身后,留下一代大侠无可奈何的绝望感叹:“故国非国,有家无家,天下之大,何处有我王五容身之所?”

  其实这样的开局本身就已经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雄浑、苍凉、悲壮!

  王五弃刀跳崖,所幸逃过死劫。

  在白石镇,为了从清兵和贼寇的战乱中救出灾民,他与谭嗣同、袁世凯相遇。

  三个意欲救国救民的男儿决定一起上京,成就一番事业。在京城,王五得到康有为、谭嗣同的相助创立“强武学会”,袁世凯步步高升统领朝廷新兵大营,谭嗣同写就《仁学》立志推行维新变法,但遇到了奕亲王等顽固保守派的反对。紧急关头,维新派决定实行兵变推行改革,谭嗣同将希望寄托于袁世凯。袁世凯却将维新派兵变的秘密告知保守派,谭嗣同被捕并斩杀于菜市场。为了给谭嗣同报仇,王五找袁世凯决斗,最后被朝廷火枪队包围英勇就义。

  这就是整部电影的故事脉络。

  清末维新变法时期,“大刀王五”是民间代代交口称颂的一个传奇,谭嗣同和袁世凯分别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各自重重的一笔,一个永垂青史,一个遗臭万年。

  《一刀倾城》就是以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回望历史,融合正史与民间传说,让侠者王五处于中心地位,将谭嗣同和袁世凯置于从属地位,并以武侠片的特色让谭、袁两个历史人物身怀武艺向武者靠近,简约而完整地抒写了民族变革时代武者的民族气节和激越悲歌:

  “成败不过一线,为什么失败的总是我们?”

  “我们做大事的,不是大成,就是大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有刀义,就有刀在;有战义,就有人在。”

  整部电影也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

  影片里面的人物,三个主要人物,谭嗣同,袁世凯,王五!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的优缺点。

  谭嗣同,可以说作为朋友,他是真正的完美的朋友,连袁世凯这样的人都喜欢和他做朋友。

  谭嗣同有情有义,重情重义,他对待朋友的诚,对侍女的真,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所有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人放在任何时代,任何背景下,都绝对意义上的,是每个人都希望结交的好友!

  可是这样的人,他同样的也有自己的性格缺陷。

  可以说他是志士仁人,但是却也有着很多这类人的缺点,那就是空有一番热情与豪气,手中却毫无实权,也毫无从政经验。

  他在面对掌握实权与圆滑的顽固派面前,不堪一击,最后只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引身就义,慷慨赴死。仰天长叹:“天下虽大,竟无我容身之所”,“逃得出牢狱,逃不出天下”。

  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看到这一幕,唯有临影嗟叹,唏嘘不已。

  这也许是我们民族的时代悲剧,近代变法救国,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在体制内,有权有势、有手腕的人,没有意愿变革,而身处体制外的志士仁人,虽认识到变法的重要,也有变法的热情,但是却没有变法的手段,唯有抓住一个无实权的傀儡皇帝。

  可是他面对的却是一群顽固守旧与投机圆滑的实力派,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这不仅是他们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却更加激起进一步对旧制度的反抗,从体制内改革已经不可能,那就只有完全颠覆整个旧制度。一次次的失败,只会激起一次次的更加的激进,我们的民族,一步步走向激进主义,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当然,尽管谭嗣同有着这样的缺点,但是从个人来讲,志士仁人如片中的谭嗣同与王五大都豪气冲天,义气满怀。待人接物,以义气为先,以他人为目的,重信守诺,为朋友两肋插刀。而小人如片中袁世凯,则是以他人为手段,处事圆滑,善于投机,惯于见风使舵,八面玲珑。最终,志士仁人终将倒在罗网之中。令人唏嘘不已,却也无可奈何。唯有怀着敬仰的心去怀念他们。

  再来说,王五!

  这个版本的王五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武人!

  恰恰相反,王五,是粗中有细,不怒自威。

  这一点从和谭嗣同的狱中对话、亲手送谭嗣同上路以及最后从容赴死就可以看的出来,他懂谭嗣同,也理解谭嗣同!

  他是黑旗军大刀队的队长,在白石镇,他说心中的火已经灭了,但是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真正的灭掉心中的那一团火?

  而谭嗣同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

  和谭嗣同不同的是,在这部片子里,王五才是真正的主角,或者说他才算是一个江湖人。

  谭嗣同不是,袁世凯同样不是!

  谭嗣同是庙堂之人,所以他死于庙堂规则之下。

  而王五,他是江湖之人,所以最终他快意恩仇,也是死于乱枪之下!

  朝廷事朝廷了,江湖事,江湖了!

  所以,无论袁世凯说什么,对于王五而言其实都没有意义,因为在他这里,谭嗣同是兄弟,袁世凯也曾经是兄弟,兄弟的背叛,只能以血来偿!

  江湖又怎么能少了儿女情长呢?

  影片在这方面显得非常的克制,也是最让人欣赏的地方。

  比起过去那些哪怕是乱世,也依然一副悱恻缠绵的儿女情不同,在这个救亡时代的儿女情长,是那么的婉转,那么的悠长,那么的惆怅、那么的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次王五在船上遭遇王妃,乱世中倾诉儿女情,却不忘舞琴明志,“看来你也是个伤心人”。“当今中华大地上,只要是热血男儿,有哪个不伤心?”“我的心虽伤过,但未死。”在这个“故国非国,有家无家”的年代“国家没前途,我们无后路”。所有的儿女情长只有抛诸脑后了。

  最后袁世凯!

  袁世凯在影片当中,他一直都和王五和谭嗣同是不同的人!

  相信大家也都看了。

  在白石镇初会,对于谭嗣同和王五的帮助,他一开始可以说是不屑一顾,将一个势利之人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结交谭嗣同的?

  是在知道了谭嗣同的名字的时候,他才翻身下马!

  而一直提到康有为,因为康有为受当今的重用,所以他才想要结交康有为的弟子谭嗣同。

  然后是王五,相比起谭嗣同一开始就希望能够唤醒王五出山,袁世凯的表现依然是不屑,若非谭嗣同,王五这样的对他的仕途并没有特别大的用处的人,他同样的不屑一顾!

  到了京城,袁世凯有谭嗣同的引荐,成功的掌控新军,可是他在面对位高权重的奕亲王的时候,却低声下气地去巴结。

  他可以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只是泛泛之交,并非至交!

  可是在谭嗣同和王五面前的时候,他却又一副大家都是兄弟的嘴脸。

  可以说将一个小人演绎地淋漓尽致。

  为此,他的背叛也早就已经埋下伏笔。

  他偷偷立了谭嗣同的牌位,看似只是因为立场不同,内心还是很敬佩谭嗣同,但是他却又在牌位上安放了炸药,也证明了于他而言,兄弟义气,又怎么比的上高官厚禄呢?

  或许如不是以历史为背景,那么袁世凯这样的小人在绝大多数影片当中,都必然以最终血债血偿,让观众爽一把,一泄心中愤懑才对,但是正因为这部电影的背景,所以袁世凯是小人,但是他却不会死,因为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然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更加感动,更加崇敬。

  崇敬片中以王五为代表的一代习武之人那博大的爱国之心;感激此片在这个物欲横流、人们价值观面临空前挑战的今天给予我感动与思考。片中的台词也非常的经典,对话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且饱含哲理,可以说是字字有意、句句耐寻,再配上古典的旋律和特定的历史场景和情节,很有感染力,让人回味无穷,久久难忘。

  从这个结局来说,这部电影真的令人很是绝望,很是压抑!

  或许是因为出于这方面的考量,所以最终电影还是留下了一份希望,一份星火!

  可还曾记得王五等侠义之士在袁府与朝廷鹰犬大战后尽数被杀,只有一个小孩——王五的大弟子左宗生逃掉,他站在高高的屋顶上大声呼喊。或许这也是导演在给予这部电影留下一个希望,这个场景意味着好人没有死绝,正义的力量还在继续。

  也印证了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不知道左宗生后来的故事,但是却不妨碍我们去畅想,小孩长大后肯定会成为王五那样的大侠,或许不会再重演那样的悲剧!”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催泪系导演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