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之海外扬帆正文卷第二节听证会几天之后,按照《元老重大施政提案章程》,在外务省召开了相关的听证会。
元老的“重大施政提案”一旦进入到听证会阶段,进度就已经到了七成以上了,只要提案者在会议上没有明显的漏洞,通过的可能性极大。
但是,也有很多提案就是倒在这听证会上的,而倒下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资源投入问题。
一般而言,投入资源越大,那么提案元老就得说服与会人员,未来的预期收获会更大。一旦在“收益”上拿不出明确的论据来证明该项提案是“盈利”的,那么被否定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和琉球的“建交”计划能否通过,其实就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性的节点上。
赵彦昊和何影的私下交流过,外务省对这个项目并不反对――毕竟刷存在感是每个部门必备的技能。但是何影现在差不多就是个光杆司令,牵扯到行动所需要的武力和资源,都得由其他部门支持――尤其是海军和财金省。前者提供炮舰,后者提供开动炮舰的金钱。
和琉球建交,严格说来在经济上是毫无收益的,琉球谈不上有什么自然资源,土地又贫瘠,全国的人口也不过十万。至于其东亚和东南亚贸易中转站的国际商港“万国津梁”的地位,在17世纪已经被新兴的欧洲航海国家和中国海商所取代。更不用说现在的琉球已经被萨摩控制,成为傀儡二十多年了。
剩下的便只有政治和外交意义了。实话说,赵彦昊有没有本事说服与会元老,何影是不太有把握的。
赵彦昊心里其实也没有把握。目前确保能支持他的元老几乎全部出自外务省系统,包括司凯德、乔田至、平秋盛……至于其他元老,实话说他平日里交集并不多,很难说对方对自己有没有印象,是什么印象。
听证会在主持人简单的介绍了提案的内容和背景之后,立刻引来了元老们的各种质疑
最主流的意见是认为琉球这种人口还没海南一半多的小岛国,直接武装占领即可,完全没有必要搞得太过复杂。
甚至有位元老慷慨陈词:“同志们,说道琉球,大家可能只会想到国耻,但是说道它的另一个名字冲绳,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沙滩、大海、泳装美女,”接着这位元老一副痛心疾首状,“某些小同志,还没打下广东就贪图享受。到时候到了琉球,肯定是左手抱着由纪惠,右手抱着结衣,过上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他喘了口气总结道,“要知耻!知耻!”
与会者忍俊不止,哄堂大笑。
会议主持人何影不得不几次敲槌子要大家安静,然后他转向赵彦昊:
“赵元老,请你详细阐述相关方案吧。”
既然要打琉球的主意,就不能不先说说它的历史。尽管对大多数元老来说,琉球只等于三件事:冲绳战役、美军基地和新垣结衣。
琉球王国的大名,来源非常之早。据说隋炀帝时候派遣羽骑校尉朱宽出海访求异俗,航行到此的时候,看到这一连串的群岛,“地界于万涛之间,蟠旋蜿蜒,若虬龙浮于水中”,于是就取名叫做“流虬”。
因为虬亦是龙的一种,所以到了唐代,编纂《隋书》的时候,史官便将其改写成为了“琉球”。琉球就是从这时起,正式登上了史籍。
琉球人的来源已经不可靠,不过他们很可能和日本人的祖先一样,是部分北上渡海而来的南岛人,融合东亚大陆的移民最后形成了琉球民族。
自然琉球人也有自己的创世神话,据说他们的祖先是一位名叫阿摩美久的女神,奉天帝之命下凡,创造就琉球群岛和岛民。
“这名字听起来和日本人挺像的……”有元老发出评论。
“很自然,因为从日本去琉球非常方便,很早就有人口之间的交流,文化和语言互相有影响也很正常。”赵彦昊说。
不过,琉球的文明发展更为缓慢。按照隋人的记载,当时的琉球群岛上还是非常原始的状态,也没有什么政权或者国王,多是以村落为单位的部落。一直要到7~8世纪,才开始有地区性的割据政权“按司”的出现。
这些“按司”掌握着数村之地,自己修筑有小型的石堡,俨然就是地方小领主的模样。
这样混沌不明的状态延续了六七百年,按司们也互相攻伐了六七百年。一直到元朝至正年间,出现了一位名叫察度的人,被推举为浦添按司,随后成为中山国王。此后琉球才算有了确切的信史,
“为什么它要叫中山王国?”
“这个其实是有缘故的。”赵彦昊说道,“因为当时的冲绳本岛已经分成了三个国家。一个是位于冲绳岛北部的山北王国,位于南部的山南王国和占据了中南部的中山王国。”
1372年,朱元璋派遣杨载的使臣团来到琉球,要求当时的统治者中山王察度入贡。察度当即派遣自己的兄弟为使节进贡大明。
毫无疑问,在东亚地区,华夏政权的“册封”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这不但意味着政治上的承认,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山南和山北两个王国得知之后,也相继派使节“入贡”。
三山争相入贡,声称自己是琉球镇痛。彼此之间争斗不休,这就是琉球历史上的“三山时代”。到了1406年,山南国的一个地方按司巴志起兵,推翻了中山国的武宁王,随后向朱棣请封为中山王。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又先后消灭了山北国和山南国。宣德五年,明宣宗正式赐姓“尚”。琉球的第一尚氏王朝站上了历史的舞台。
尚巴志在位的时候,不但统一了三山,还将都城从浦添迁到了首里,整修了那霸港。成为了中国、日本、朝鲜和南洋贸易的枢纽。为琉球王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琉球土地贫瘠,人口也很少,主要以贸易立国。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号称“万国津梁”。然而第一尚氏王朝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便被大臣金丸篡位。
在中国的传统朝贡外藩体系中,篡位谋逆都是重罪。轻则停止朝贡,重则武力讨伐。所以金丸虽然篡位成功,也只能冒充前任国王尚德之子,改名尚圆。开创了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虽然“得位不正”,但是几任国王都很有能力,尤其是尚真王在位的时候,开创了琉球王国的黄金时代。1522年,尚真王出兵与那国岛,平定了“鬼虎之乱”,至此形成了北起喜界岛,南至八重山岛的琉球王国降雨,称之为“三省三十六岛”。这也是琉球国力最为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期。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欧洲国家的航海船只的到来和中国海商的崛起,琉球的贸易中介地位日渐低落,到1570年,琉球已经停止派遣官方的南洋贸易船队。而这个时候,多年来积攒下来的财富也开始被日本的战国大名所觊觎。终于在1609年,萨摩出兵琉球,将其征服。
“现在的琉球表面上是个独立的国家向明朝正常朝贡,但是实际上已经沦为萨摩藩的附庸二十多年了”
1609年,萨摩藩占领琉球后,考虑到一旦正式吞并,大明和琉球之间的贸易就会彻底断绝,这样,琉球的财源就会大受影响,萨摩也捞不到太多的好处了。
在这样的考量之下,萨摩藩并没有直接吞并琉球,而是将其收为附庸。萨摩藩虽然没有在琉球驻军,但是却在琉球设置了在番奉行监视琉球朝廷。此外还逼迫琉球国王尚宁王签订《掟十五条》,处死了反萨亲明的三司官郑迵,并且规定此后的三司官必须由亲萨人士担任。
萨摩藩位处九州南部,常年遭受台风灾害,实际上一年只能生产三十五万石粮食,而庆长内检定下萨摩藩的石高是七十三万石。萨摩藩的实际目的是通过琉球以朝贡的名义垄断琉球对华贸易,盘剥琉球百姓,借此来弥补萨摩藩石高和实际粮食产出的巨大差异。
对于萨摩藩的私下对明贸易,德川幕府也算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是西南外样强藩,也不能逼迫过甚。好在琉球并没有基督教传播,幕府大致还是放心的。
企划院代表邬德点点头,心想这位酱油元老还算下了点功夫,就是一边说话一边点头这一日式作风令他感到有些不适。于是他提问道:“你觉得与琉球取得联系的话,最终的目的应当是什么?”
赵彦昊当即将前几日对何影说的话又复述了一遍。
“……还有一点是可以借此试探萨摩藩的口风,因为我想琉球也不可能直接答应与我们进行贸易。岛原之乱爆发在1638年年初,而在岛原之乱中岛津家的态度十分暧昧,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借机拉拢一下。”
以岛原之乱插手日本,这是元老院的共识之一。赵彦昊以此为借口,果然赢得了不少元老的点头。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