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楚地捷报不断而和解早否,侯公自荐愿解下战火之痛
惹恼项羽就自己不再适合出使,这责任推脱的,令人恼火,诸将有不少觉得儒生子弟还是无用,还要靠我们五大三粗的来完成。
陆贾之言倒让刘邦有些为难,因为留在刘邦身边的可遣之人不多,甚至没有合适的,这个时候刘邦本能的想起尚在关中的张良,心中思虚是否该让张良回来,到楚营出使一番。
思虑之间,不知何人提议,“大王,陈中尉才智冠杰,或许胜任……”
陈平其实也在思虑之中,当他听闻陆贾之言,便明白和解迎回人质之计将成,他也在思考合适人选的问题,
神色闪烁不定,显然不知道是否该举荐某人。
这个时候恰好听到有人举荐自己去出使,仔细一听,这声音比较熟悉,是樊哙。
陈平冲着樊哙微微一笑,这是陈平和樊哙的第一次眼神交涉,算是首次的交情。
任何人都知道再次出使,面对项羽的怒火,可能会丢失性命,但极大风险的同时也有着极大的机遇。
如果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迎回刘太公,这将是大功一件,其功甚至超越某个攻城略地之将。
樊哙举荐陈平去,也有着提携之意,虽然陈平的职位比诸将高,但实权还是有所限制。
陈平自知也不适合出使,但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开口回绝,却听刘邦道,“陈中尉曾乃楚臣,离楚从汉,已为项羽敌视,大汉有节气,岂能陷先生于危难,寒下从汉子弟之心!不可!”
好嘛,刘邦直接替陈平解围,诸将便不再什么。
其实刘邦知道陈平去也不合适,思来想去,身旁的人竟然没有很恰当的人选。
刘邦很注重任用人才,不料也有这一刻,深深觉得人才还不够多,一旦派遣出去,身旁都没有可用之人。
刘邦扫视众人,“赴楚之使人选,诸公畅所欲言,何人去合适?”
群臣诸将互相对视,尚未开口议论,外面便响起一阵阵的呵斥声,立刻引起刘邦的注意。
风平浪静之日,声音最能传播。
在陆贾回营后,刘邦特下令任何人不得踏足簇,除非紧急军务。
这阵的吵闹直接令陈平身子微微一震,随后陈平道,“臣去查看,大王继续商谈事宜。”
两棵大树成为然的门柱,大树前交戟之士正在盘查一人。
陈平见此人,神色微惊,只见此人龟骨鹤形,灰发童颜,一袭青衫。
竟然是一位青衫修道士,当下不敢怠慢,急忙上前。
这个时代虽然尚未有道教,但道家的名气却是非常响亮的,很多人对道家很尊重,因为道家有一个本领令世人不得不敬仰,
那就是道家医术,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道家在治病延寿方面,有着绝对的地位。
不过知道这些的也非寻常百姓,故而这些士卒没给眼前这人多少好脸色。
“修士,此乃军机重地,化缘,请到别处。”
“速速离去,免得横尸当场。”
“如此……欲找大王献策乎?”
“讨赏到别处去。”
汉卒的嘴一个比一个刁钻,没有人相信这个奇装异服的人能得到汉王的接见。
不是什么人都能见到汉王刘邦,不是想见就见,况且刘邦进帐前曾言,非紧急军务,不得擅闯。
有汉王之令在,这些士卒的底气十足,故而噪门极大,甚至有两个士卒都准备用戟来赶人。
有眼尖之人瞥眼见到陈平走来。
那百将立刻迎上去。
“何事喧哗?”陈平明知故问。
这百将道,“此行脚修士,末将已赠其脚钱,此子居然赖着不走。”
陈平道,“此事吾已知,请其入营,吾带其谒见大王。”
百将见护军中尉陈平发话,便立刻以军礼道,“诺。”
陈平知其不凡,特以晚辈见礼,欲引其入内。
此人也不托大,先自我介绍,随后明来意。
进得内帐,刘邦甚为礼遇,善于识饶刘邦何尝看不出眼前之饶非凡之处。
此人立刻躬身行礼,“侯生拜见汉王,愿以残破之躯,三寸之舌,平楚汉战火,还下太平。”
此人自称侯生,这让刘邦想起自称郦生的郦食其,与其有几分相像,但又比郦食其多些超然,少些急功近利。
有的时候急功近利些好,否则谁为大汉卖命。
刘邦尊称道,“侯公有此宏愿,下苍生幸甚,不知先生需要几人出使,又需何物随身?”
侯公平静道,“只需壮士两名,三尺合约。”
刘邦有些诧异,“侯公,仅此耳?”
侯公点头。
刘邦的眸光看向身旁的郎中郑忠,“郑郎中,挑选一名能战之士随护。”
郑忠是名立过功的郎中,伴随在刘邦身变,因为建议刘邦初得韩信军后勿与项羽战,深壑高垒,立下不的功劳,刘邦已经将身边的护卫兵交给郑忠率领。
如果夏侯婴是刘邦的御手,是车队长,那么郑忠就是他的保镖队长。
群臣诸将见刘邦让郑忠护送侯公,大多认为有些过,郑忠作为郎中陪伴王驾,虽兼有护卫之职,但是颇有谋略之人,有些题大做,但没人敢这么。
出来混关键是知道自己的长处,郑忠欣然领命。
侯公观郑忠非常人,躬身拜谢,“多谢大王,除此外,侯生仍需大王准许吾修改合约范围。”
此言一出,众人眼睛皆一亮,陆贾出使未成功,但却做好铺垫,下一位使者再去会有一个略高的台阶。
这本是汉庭内部商议出的结果,如今这侯公并非常年追随刘邦之人,怎么就知道要修改约定,而且要修改成什么样,亦未可知。
准许其修改合约,这个权利相当大。
刘邦微笑道,“侯公直言无妨,寡人欲知详情。”
侯公只出四个字,“鸿沟为界。”
此言一出,众人讶色,尤其是樊哙和夏侯婴,觉得此种修改有点大。
果然候公又补充一句,“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为汉,从此楚汉和睦,下安康。”
鸿沟以东归楚,这句震感实在太大,夏候婴、樊哙、刘交、华寄、元顷等皆认为此言太损大汉利益。
此时的燕相、韩王姬信、中尉靳强等皆不在帐内,但军中诸将早就知道大汉所占据的疆域。
东郡先后被卢绾、刘贾军以及灌婴军扫平,西楚目前也没有兵力再去镇守东郡,薛郡不久前也是被灌婴扫平,连项声都灰溜溜的逃跑,
西楚淮北大片疆域已经归汉,如今连彭城都丢失,可以大汉已经将西楚的核心地盘吞噬掉。
韩信再派军南下,占据彭城,那么即便项羽回军夺彭城也不会那么容易的。
泗水郡、薛郡这两郡可是西楚的核心要地,京机重地,好不容易拿下,现在一句话就还回去。
的好轻松!
被千里转运粮草,成千上万的大汉士卒战死沙场,才取得这些城池,多么不易,割舍就割舍,真是站着话不腰疼。
刘交看一眼刘邦,见刘邦那如常的神色下也有些微微动容,便问道,“先生,可否少吐出些?”
吃下去的再吐出来,是不太容易,刘交没有拐弯抹角,直接询问能不能再降低些汉的损失。
侯公摇头,“以项王之心性,能答应否?汉王之父,价值如何?”
两连问让刘交不知所措,尤其是最后一问,刘交直接愣住。
此时的侯公尚且不知眼前的刘交和刘邦其实是一个爹。
自己的爹参价值几何?
刘交怎么作答,试问此问谁敢作答,刘交自然不敢大逆不道的这些城池重于刘太公之命。
刘交脸色有些苍白,对侯公施礼,随后归位。
刘交的碰壁,使得群臣诸将大气不敢出。
没人敢拿刘邦之父的价值和那楚地城池做比较。
此前刘邦的脑海里还在琢磨着楚地的事情,不久前还接到灌婴的回报,彭城一带尽数归汉,留、沛、薛、萧、相等已经撤换旗帜,其中还提到一名燕都尉翟盱,
此人作战非常勇猛,虽然是燕将,但是非常为汉卖力,连下楚地九城,此功灌婴不敢隐瞒,上报给刘邦。
此刻灌婴正在进攻苦、谯一带,战时虽紧,但汉已占据优势。
也就是现在的情况,楚已失去根基,后园丢失,而汉依旧有完整的关中做支持,虽然民力匮乏,但好在有个安稳的后盾。
失去后盾什么样,刘邦比谁都清楚,因为他有过这种刻骨铭心的体会,想当年雍齿丰邑版变就是例子。
没有家回,白日尚能折腾,高来高去,不怕啥,可一旦夜晚才会体会到那种孤独和寂寥。
故而刘邦也认为大汉占据绝对的优势,胜负或许就在一念之间,可谁让自家老爹和老婆在别人手里,而且萧何也表示关中有些被掏空,这才想着缓一缓。
即便是缓一缓,刘邦也时不时想起张良的来信,也非常认同张良的观点,合约这种东西最不靠谱,项羽最先撕毁怀王之约,先前更是有列国混战撕毁合约的例子,
认为此乃缓兵之计,要随时做好伺机而动的机会。
可现在侯公提出鸿沟为界,以此为约,他自信可以迎回太公,还下太平。
刘邦不得不深思,这么做到底对不对,是否对得住那些战死的士卒,是否对得住还在各地征战的汉将。
可孰轻孰重,刘邦心中还是有一杆称,开口道,“可……就鸿沟为界,侯公如能完成出使,封万户候。”
诸将以为侯公会欣喜异常,并感谢刘邦的慷慨许诺,谁知侯公道,“万户候,不敢当,寸舌之功,岂敢与悍将争功,侯生不过愿使战火平息,将士归家,夫妻、父子得以相聚耳。”
刘邦微微一笑,对这位侯公的心胸都是很佩服,以下苍生为己任,可敬。
刘邦授权给侯公特权,言出使时他可以便宜行事,将刘太公和吕雉安然接回,便是不世之功。
侯公对刘邦的最高授权倒是没有多少激动,而是非常平静的要求刘邦尽快起草合约,并盖上汉印,尤其还要盖上刘邦的私印。
提到盖私印,因为之前陈平曾提示过,此不过缓兵之计,楚不会当真,汉更不可当真,等到项羽回过劲,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可如果盖上私印,一旦有变,恐怕会是永远的污点,会背上撕毁合约、背信弃义的骂名。
合约是什么,强者的脸面而已。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