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方国珍的话让韩林颇为动心,只是韩林知道方国珍的为人。
所以才犹豫不决。
方国珍这个人,历来争议颇多,主要集中在他起义的目的。
总要有个目标吧。
但他不是为了推翻元朝的统治,只是为了反抗官府对他自己的压迫而已。
所以当元朝给点好处,他就接受招安,一有点别的风吹草动,就直接有反叛。
叛了又降,降了又叛,如此反复无常,首鼠两端,令不少后人,都对他没有一个好的印象。
当然呢。
方国珍也不是毫无优点。
首先就是他对自己地盘的百姓非常体恤。
方国珍在占领浙东多地之后,巡视了一番,当他来到余姚这个地方之后,便觉得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可以在这里屯粮,并派重兵把守,可惜却缺乏城防。
期间为了不叨扰到百姓,只动用了自己的军士去当劳工。
余姚百姓对此很是感激。
第二就是对基础建设很上心,不像其他的人,一心为了打仗。
上虞由于地势较低且北临大海,经常会担心海水倒灌进来,毁坏了庄稼。
所以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在其北边靠海处,垒土为堤,防止海水倒灌。
后来决堤后。
方国珍二话没说,直接修缮了这一工程。
第三就是不改贫民本色。
方国珍所占据的地方,都是农业收成不错的地方。
但是由于元朝不抑制兼并。
导致这里田地分化极快。
有的占据大片良田,有的却只能种贫瘠的土地。
为此方国珍虽说没有均田的胆子。
针对此情况,派人去重新衡量每块土地的肥沃贫瘠情况,然后以此来正田赋,均徭役。
使得当地民众大为高兴,有关土地的争讼,也减少了很多。
第四更是难得对教育很关心。
建造了不少学堂,使得浙东的教育水平没有沉沦。
但是尽管有这这些优点。
方国珍也有不少的致命弱点,比如他曾经帮助过元军攻打过张士诚。
于是韩林道,“方公,你觉得陛下和张士诚和你谁的恩怨大?”
方国珍想了想,说道,“我对张士诚没什么仇恨,但是他据说他却对我恨之入骨。“
韩林做好奇状道,“那么张士诚是为什么对你恨之入骨的呢?“
方国珍毫无顾忌说道,“因为我帮过元军打过张士诚。还逼得张士诚投降过元廷。”
听到这句话,韩林不禁笑出声,“那你怎么敢和张士诚一起对抗陛下的?“
方国珍不以为意说道,“投降元廷又不是什么大事。也是权宜之计。如今此一时彼一时,元廷现在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我和张士诚联合也不过又是权宜之计罢了。”
“方国这样开诚布公。那我也知道您和张士诚的联盟真正的根本原因,是怕陛下打败了张士诚后再来打你。但是我想问方公,就算张士诚赢了。你和张士诚相比,你有把握吗?”
韩林一下子就找到了方国珍的话的痛点。
方国珍沉默了下去,半响才不得不叹息道,“如果是我和张士诚的话,我肯定不如张士诚。“
韩林哈哈笑道,“那到时候方公不也还是要投降张士诚。与其如此,不如干脆一步到位,直接投降陛下。这样也省的劳心伤神。再说,陛下可和你没有旧怨。”
韩林的话如同疯草一样。疯狂地扎进方国珍的脑袋里。
“可是......“方国珍道,“朱元璋会放过我吗?”
他不敢把命运交给别人。
听完方国珍这句话,韩林自然也不可能冒冒失失做保证,因为他的保证在方国珍的心里是一文不值的。
在方国珍这里。
韩林作为废帝,属于是自身难保。
于是韩林只是幽幽地说道,“张士诚会放过你吗?”
“这个......”
方国珍一时之间回答不出来。
确实,韩林的话说的在理,不管是朱元璋胜还是张士诚胜,下一个目标必然是自己。
成王败寇,一统天下。
扪心自问,与张士诚相比起来,方国珍和朱元璋关系还真挺不错。
方国珍与朱元璋的第一次交集发生在至正十九年正月。
他派遣使者面见朱元璋,还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书信,说自己本就是个盐贩子出身,不得已造反,本意并不想争天下。而且大拍朱元璋的马匹,说他才是“据有形胜以制四方,奋扬威武以安百姓。”
并表示愿意归降的意向。
朱元璋也不傻,他知道这个时候的方国珍处境并不好,与张士诚的关系很紧张。
方国珍也是瞧准了朱元璋与张士诚开战的这个好时机,主动献殷勤,好让朱元璋牵制张士诚,而自己来个渔翁得利。
这一时期朱元璋的日子也不好过,本来正在和张士诚交战,但西部还有一个更大的威胁,这便是正在迅速崛起的陈友谅。所以,朱元璋也顺水推舟,也不想与方国珍交恶。
所以在这次偷偷给张士诚粮食前,他们是准盟友的关系。
方国珍越想越对,自己的兵虽然不错,但是与朱元璋一比。
简直差远了。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