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军正埋锅造饭的申翌部,见倭军从山谷间突袭,一骑白马的倭人将领,戴着金色假面,率领几十名士兵挥刀冲杀在前,有如阎罗。
申翌于阵前远远望见此人,回马便逃,所部随即溃退。远在十余里外的李洸等人,得知前方军队溃散,不问缘由也开始逃跑,李朝军队就此全线崩溃。
六万李朝联军在李洸的迷之指挥下,被千余倭兵轻易击溃,让李朝军队的士气愈加低迷。
权栗于乱兵之中,带领残兵退往光州,并组织当地百姓防守。
小早川隆景得知龙仁大胜,当即派大军进兵光州,倭军携大胜之威占领锦山。罗、光两州门户洞开,全罗道治所不得不移往全州。
就在这危机时刻,柳成龙带着王世子李珲的命令文书,经宋洲战舰护送,于全罗北道沿海登陆,赶往全州。
此次随柳成龙而来的,除了一干护卫,还有宋洲的一个参谋军官团,以及从李珲身边抽调的羽林卫精锐。一行人跋山涉水,有惊无险的抵达了全州,柳成龙当即接管了李洸的位置,全权处理全罗道事务。
他下达的第一个任命就是升权栗为全罗道防御使,与助防将黄进等人进驻梨峙,阻击倭军,收复全罗道。随后又命李舜臣主持全罗道海防,同时招募乡勇,组建一支三千人的火器新军,由羽林卫精锐统带,宋洲参谋军官团协助训练。
一道道命令下发,陷入混乱的全罗道局势渐渐稳定下来。
柳成龙还趁着“事急从权”的时机,给予抗击倭军的公私奴婢脱离贱籍的奖赏,一时之间,收到消息的义军疯涌。
权栗得到命令,率军前往全州的门户——梨峙,以遏止倭军兵锋。此战,权栗亲自监阵,如有退却,立斩无赦。助防将黄进身先士卒,被火铳击中,依然奋勇杀敌。
在众将戮力同心之下,权栗战胜了小早川隆景派出的偏师,并一举收复了全罗道失地。
另一边,李舜臣取得玉浦大捷,其后越战越勇。
五月二十七日,倭国水军向庆尚南道的泗川进攻。李舜臣得到情报,立即于五月二十九日率龟甲船队23艘出发,迅速驶至泗川外海。当时海湾内共有32艘倭国楼船,但倭军对上次的玉浦之战失利犹有余悸,因此当这些人见到李朝水师驰援,便迅速逃至陆上,在山上布防。李舜命不下假装撤退,以引诱倭国水军登船追击,结果倭军果然中计。此时正好涨潮,大大有利于李朝水师的板屋船活动,因此当倭国水军出动时,李舜臣旋即下令众舰迎击。很快,倭国水军便被打败。李舜臣在此战中负伤,仍继续指挥作战,此战取得击沉倭国战船12艘的战果。
六月初二,李舜臣伤势尚未养好,倭国水军的一支报复舰队追至唐浦。两军混战在一起,李舜臣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出击机会,命李朝龟船猛攻倭军主舰,结实庞大的龟船沿途撞毁了数艘倭国战船。顺天府使权俊拈弓搭箭,射杀倭军将领得居通幸,李朝士兵随后斩下其首级。倭国水军大将龟井兹矩在家臣小川弥兵卫的掩护下,侥幸逃生。
泗川大捷与唐浦大捷接连传到柳成龙手中,其不得不为李舜臣再次请封,李珲得知捷报,将李舜臣的官阶升为资宪大夫(正二品下)。
(注:李舜臣1589年前还是个大头兵,后被李洸提拔为全罗道助防将,同年授全罗道井邑县监,翌年转任高沙里、满浦佥使,由于升迁太快,不得不留任。1592年,柳成龙推荐李舜臣升任全罗左水使,还是因为升迁太快,这几次报捷,王世子李珲只得采纳司谏院升阶不升职的建议。)
李朝水师接连取胜,不光引起了李朝朝堂的注意,更震惊了丰臣秀吉。为了保护海上粮道的安全,丰臣秀吉急命胁坂安治、九鬼嘉隆、加藤嘉明三大将纠集兵力,准备全力攻打李朝水师。
在全罗道局势好转,平嚷防线稳固的背景下,一些李朝大臣又开始鼓动收复王京。李珲顶不住压力,无奈频频向柳成龙来信询问。
柳成龙看到王世子信中的措词越来越焦急,只得向宋洲试探接下来的谋划。
参谋军官团里的一位中校军官听得此问,说道:“倭国此次出动的兵力约有15万,即使你们能收复汉城又如何,不过是空耗机动兵力罢了。眼下,柳大人最紧要的事还是稳固全罗道防线为主,待我军整顿好兵马,下一步就是反攻开城。”
“那不知大宋何时能出兵开城?”柳成龙急忙追问。
中校军官摇头道:“兵法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目前倭军势头正盛,并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如果不是贵国让倭人短短一个月内攻入汉城,此战或可早些结束。近段时间,据我观察,下面的士兵士气还很低迷,见贼即逃者为上勇,闻风而逃者为中勇,听信谣言而逃者为下勇,远不像诸位大人这般乐观。”
柳成龙听到中校军官的内涵之言,面上有些羞愧,急忙婉转恳求道:“倭寇残暴,嗜虐成性,我等朝廷命官不能及时救百姓于水火,心感罪责,还望大宋天兵能解百姓倒悬之急,我朝上下必感激涕零。”
中校军官心道“李朝百姓生死与我何干”,他心思忽然急转,想起近些时日与同伴讨论的一些事宜,便道:“军人以履行命令为天职,何时出兵,在哪出兵,我们都得听总督府与果防部的命令。虽然我对贵果经历的苦难深感同情,但也无能为力,这一点还请柳大人见谅。不过……”
说了一大堆客套话,柳成龙知道后面的才是重点。
“论果力,李朝远不及倭国,即使这次能击退倭军,将来倭国再度来袭,李朝又该如何应对,柳大人可曾想过?”中校军官意有所指道。
“现在只有你我二人,将军但说无妨。”柳成龙洗耳恭听道。
中校军官笑道:“为作长远计,李朝只有引入像我大宋这样的雄兵长久驻守,才能震慑倭国,不生它念。柳大人,你觉得如何?”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