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六章:出使(3)

  在参观西铁城钢铁厂时,巨大的炼铁转炉吸引了石田三成的注意。当他询问得知宋洲本土每年的钢铁产量超过百万吨,转换成倭国的重量单位后,其心态久久不能平静。

  百万吨钢铁产量其实根本不算啥,后世一个鸟巢体育场用钢40万吨,老式普通的6层住宅楼每平方米用钢量就有30公斤,一栋住宅楼起码得小两百吨钢铁。宋洲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才刚刚起步,每年百万吨钢铁产量大头其实是被内部消耗。

  不过这个数字在本土不算什么,但放在倭国却是一个天文数字,有足够的钢铁就意味着宋洲能源源不断制造各类兵器,石田三成一想到此,刚来宋洲本土时,那股还能与宋洲掰掰手腕的心气,顷刻间便荡然无存。

  对石田三成的打击不止如此,在一处宋洲对外销售的火炮兵工厂,亦让他小刀划屁股——开了眼。

  铸造火炮所有的材料,可分为铜与铁。

  铜的熔点低,延展性能好,质地坚韧,不易炸膛,是铸炮的优质材料,而且铜炮结实耐用,唯一的缺点就是造价高。

  铁炮造价低,但对炼铁的要求颇为严格,铁水纯度越高,炮管便更坚固。铸造出来的炮弹也不会坑坑洼洼。但如果铁水中含有太多杂质,表面就会产生许多气泡,十分粗糙。这种情况下,极其容易出现炸膛。为了避开这种危险,铁炮往往会铸造得极为笨重,而且威力也不会太大。

  石田三成从李朝返回倭国后,曾向葡萄牙请教过火炮的铸造办法,葡萄牙人直接告诉他,用泥模铸造法铸铜炮最靠谱,为此还收了他一大笔“咨询费”。

  眼前宋洲所用的铸造办法似乎比泥模铸造法更加便捷,并且接待者对石田三成的提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没有任何藏私的意思,这让他十分疑惑不解。

  宋洲使用的铸造办法为铁模铸造法,造出的火炮皆是前装滑膛炮,这些生产的火炮只有少部分在自己军中使用,对于这样的落后产品,宋洲自然没有必要藏私,再说被人看一眼就能学去,这也只能证明实在没啥技术含量。

  铁模铸造法其实很简单,首先按铁炮大小,分4-7节,作出泥炮。再按泥炮节数分制铁模泥型,每节泥型分成两瓣,用车板旋制内面,使表面光洁,形状规整,然后烘干备用。泥型内放入预制的把手,浇注时和铁模铸成一体。随后用泥型翻铸铁模时,先将炮口那一节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干后,盖上泥制平板,将型箍紧,浇注后便得到第一节铁模的一瓣。然后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铸得另一瓣铁模。这样逐节浇注,就可铸成层层榫合的整套铁模。最后用铁模铸造铁炮时,先在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砂泥加水和成的涂料,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第二层涂料,然后箍紧铁模,烘热、装配泥芯,浇入铁水。待凝固后,立即脱去铁模,趁炮身还是红热时,清除毛刺,除净泥芯,即可得到成品。

  提及铁模铸造法,在另一个时空还有一段故事。

  发明这种铸造办法的人名叫龚振麟,是淸嘉庆年间的舰船、火炮研制家。其未步入朝堂前,只是长洲县一监生,好研习西学,对西方的算学、火器有一定研究。

  1841年,约翰牛侵扰浙江蛟门地区,淸军作战再次失利,遂添设炮局,赶铸新炮,以备应急之需,于是委派龚振麟监制。

  铸造火炮历来是用泥模。泥模制好后需长时间才能干透,从开工到出炮,往往需要一个月左右。那年冬天,雨雪连绵,泥模干不了,炮制不出来。龚振麟就创议用铁模铸造铁炮,在他主持下很快试制成功,大大加快了制炮的速度。由于铁模铸炮有很多优点,引起许多人的重视,龚振麟就写了《铸炮铁模图说》一书,于1842年刊印分发沿海各地区,求得推广,后由魏源收入其所编著的《海国图志》。

  铁模铸造法比欧美流行的罗德曼钻孔法,领先了整整三十年,不过再好的技术,当局者不重视也只能埋在故纸堆里吃灰。

  ~~

  就在石田三成一行人于西铁城参观时,李朝与琉球使团已乘坐上前往本土东岸的火车。

  火车上,宁海周刊的记者向李朝使团提出采访申请,李朝正使李元翼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倒也没拒绝,坦然接受了这次采访。

  “请问李正使是第一次乘火车吗?对于这种新式的交通工具,您有何看法?”火车包厢内,记者见李元翼与陪同人员坐定,随即开口问道。

  李元翼听通译翻译完,答道:“是的,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乘坐火车,而且还是如此漫长的距离,这正好证明了宋洲本土的辽阔。至于你所提及的对这种新式的交通工具的看法,我心中充满新奇,这或许如同古人初乘马车,初划小舟时那般忐忑。我想你还尚不知晓,贵果已打算在我李朝修建一条铁路,今后这种新式的交通工具,亦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请问李正使本次出使大宋本土,到目前为止,什么事让你印象最深?”记者又问。

  李元翼毫无隐瞒,直言道:“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贵果的J察制度。”

  此次到访,为了使团众人的安全,自然会有J察随同,负责安保。对于J察,李元翼也感到好奇,曾兴致勃勃地向随行J员详细询问正府管理和J察管理方面的问题,并表示李朝现在还没J察制度,希望今后能引进J察制度。

  记者的前两个问题,不算尖锐,回答起来并不困难,待李元翼说完,他随即话锋一转,问道:“华夏有秦汉,有魏晋,有隋唐,有宋元,李朝自比‘小中华’,可据我了解,李朝实行的是两班制,等级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九品十八级。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堂上、堂下、参下三者如同鸿沟,彼此不能越界,这与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类似,后者在隋唐时就已衰落,而李朝为何却要坚持?”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穿越1480之新世界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