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两全其美

  我的姐夫是太子正文卷第四百九十九章:两全其美这个所谓的活章程,杀伤力太大。

  简直给了朱棣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可以说,一举三得。

  这百官用屁股都能想到,陛下肯定要动心,这对宫中的好处实在太大了。

  何况,这其中还有一个隐性的好处。

  那即是藩国的长史,若是与朝廷的大臣进行流动的话。

  这无疑就增加了藩国对朝廷的向心力。

  想想看,藩国本身就没有人才,这一代的藩王还好,那么到了下一代,真正正途出身的大臣,鬼才愿意去藩国为官呢!

  可现在有了这么一个路径,就意味着,许多的翰林,不得不进入藩国了,藩国也就有了一定的人才储备。

  这些人进入藩国之后,既要为藩国效力,可另一方面,却又有机会进入中枢,那么势必,他们在兼顾藩国利益的同时,又需在朝廷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忠诚。

  如此,才有机会入朝,登上人生巅峰。

  这种高级别大臣的流动,既是对大臣的锻炼,某种意义,对于朝廷与藩国,也有着莫大的好处。

  在朝中,一个大臣的贤明与否,是很难看出端倪的,毕竟朝廷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架构,一个人很难表现出自己拥有决断能力。

  这就好像,若是没有土木堡之变,只怕也没人能意识到,于谦这样的人有多厉害。

  毕竟在平日时,这个人可能和许多寻常的大臣一样,每日当值点卯,最多就是脾气有点倔而已。

  朝廷之所以会兴起清谈之风,也在于此,毕竟在一个平和的世道里,很难表现出自己的能力,那么谁更厉害,只能靠嘴来说了,谁更牙尖嘴利,谁才有上升的可能。

  可藩国不一样,它们处于较为险恶的环境之中,若是清谈,是要出大事的。就如杨士奇,若是换了一个平庸之人,这新洲如何可能到今日?

  何况,即便是再崇尚清谈之人,一旦到了海外藩国,在内外压力之下,也会开始慢慢注重实际。

  更不必说,几乎所有藩国的体系,都是靠贸易来维持,因为各藩国之间,毕竟无法像从前的大明一般自给自足,贸易线某种程度就是它们的生命线,在这种环境之下成长出来的大臣,势必重商。

  他们甚至已经和大明内部的士绅,彻底的割裂开来,已不可能再代表士绅的利益。

  以上种种,对于朱棣而言,都是宰相或者文渊阁大学士的最佳人选。

  可百官们……却颇有一种日了狗的感觉。

  毕竟对他们而言,自己科举为的不就是金榜题名,鲤鱼跃龙门吗?

  龙门倒是跃了,而且还真下了海,去爪哇国了。

  可一旦拒绝下海,就断绝了自己仕途的可能,这对百官而言,简直就是一击必杀。

  至少现在殿中的诸多翰林和御史们,他们的脸色已经十分难看了。

  即便不是他们,是已经身居高位之人,脸色也好不到哪里去。

  毕竟……他们有门生,有故吏,这也断绝了他们培养接班人的可能,除非亲手将人送去藩国去。

  朱棣显是来了浓厚的兴趣,他起身,开始精神抖擞地来回踱步。

  这静谧的大殿中,百官随着陛下的脚步声,心里也纷纷鼓起。

  张安世面带和蔼的笑容,瞥一眼自己的姐夫。

  而太子朱高炽,抿着嘴,显出沉默。

  若是从前的朱高炽,显然是不认同这样的做法,这对大臣的杀伤力不小。

  可朱高炽有了模范营和河南的历练,似乎也清楚,当今天下的土壤,随着新政也已改变。

  且杨士奇的出现,让他意识到,这种人不但熟读经史,且对实际的事务都能做到信手捏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且果断而坚毅,确实非寻常人可比,这样的人即便入阁,他的能力也是绰绰有余。

  朱棣不由叹道:“太祖高皇帝和朕……总还算勤勉……”

  他这一句感慨……更令百官心沉到了谷底。

  朱棣道:“太子与皇孙,亦迥异于常人。”

  殿中的都是人精,话说到了这个份上,陛下的意思,显然已经昭然若揭了。

  朱棣继续道:“可人力终究有其限,天子想要处理天下的事务,而不出过失,朕为天子,岂会不知,实是难如登天。”

  他又踱了几步,接着道:“朝中非得有似杨士奇这般的大臣,可以协助天子,代天子治理天下,才可尽力减少疏失,令百姓安居乐业。若是我大明庙堂上,都是杨卿这样的人,那么天下就可以无忧了。”

  其实朱棣的意思很明白。

  他和太祖高皇帝,甚至包括了太子,都可以勤政的。

  尤其是太祖高皇帝,那简直就是劳模。人家可以一天只休息几个时辰,每日从早到晚地处理国家大事。

  可朱棣也明白,自己的后代,肯定做不到这一点,他们需要大量的贤臣来辅左。

  而这些有能力的人,又不免令人担心。

  毕竟树大根深,又难免与人沆瀣一气。

  事实也是如此,终明一朝,多少大学士,他们出身士绅,一步步走向高位,实际上……却永远摆不脱与人利益相关的牵连。

  就好像一个人出身于士绅之家,从读书开始,就有诸多的所谓恩师、同窗、同学,科举之后,又有大量的同僚和同年和故吏,等终于执掌天下大权的时候,你能够忽视这些人的利益吗?

  可一旦你选择处处保护他们的利益,那么势必又与皇权产生了冲突。于是,到了明末,这样的情况达到了哭笑不得的地步。

  身居高位的大臣,因为不能忽视自身或者是门生故吏、亲朋好友的利益,依旧还顽固的保护士绅,将更多的税赋,强加于百姓。百姓纷纷揭竿而起,为了平叛,就又需更多的饷银,而这些饷银,照旧没有加于士绅,而是继续强加于那些尚未反叛的百姓身上。

  最终的结局,其实已经注定了。

  这一次,张安世可谓是对百官给予了沉重一击。

  若说此前,只是通过新政,去破坏他们的土壤,而现在,算是直接的伤害了。

  却听朱棣沉吟道:“杨卿能独当一面,此等封疆大吏,不可多得,敕其入朝,进文渊阁听用。”

  不等杨士奇谢恩。

  本是得意洋洋的张安世,有点懵了。

  慌忙道:“陛下,陛下……错了,错了……臣的意思是……杨公乃是一个活章程,可新洲暂时离不开他啊,臣只是拿他来举一个事例,这杨公……新洲只怕还要再用几年……陛下……”

  张安世都想哭了。这么一个人才,宝贝疙瘩一般的人,陛下你看一看就好了,你咋还夺人所好?

  朱棣:“……”

  张安世连忙继续道:“臣的意思是……臣的意思是……”

  显然,跟皇帝抢人并不是明智之举。

  倒是此时,杨士奇道:“陛下,臣尚还年轻,尚需在新洲,继续磨砺,能为朝廷效命,实乃臣平生所愿。只是……恳请陛下,切不可拔苗助长,容请臣在新洲,继续磨砺一些时日。”

  他这话倒算得体。

  总算是将这尴尬打破了。

  朱棣瞪了张安世一眼,心里大抵在骂,入你娘,你兴冲冲的跑来献宝,结果只是让朕看一看,过一过眼瘾,是吧?

  心里骂归骂,朱棣温和地对杨士奇颔首,道:“杨卿所言,可谓老成,是这么一个道理,既如此,就准奏了。大臣于海外的年资,确实非有十又五六年至二十年不可,如若不然,怕是难以胜任庙堂中的繁重。”

  百官:“……”

  大臣都是人精,人精的意思就是,无论朝廷制定什么限制,他们总能想方设法地找到捷径。

  原本大家还心里哀叹,不得了,以后可能真要下海了。

  不过没关系,捷径也未必没有,大不了出海两三年,熬一熬资历,再回朝中总可以吧。

  结果,杨士奇居然婉拒了朱棣的征辟。

  朱棣直接来了一句,海外的年资非有十数年至二十年不可。这下真是完了,十几二十年,这哪里是熬资历,这儿子出生出海,回来孙子都要有了。

  张安世精神为之一振,立即道:“陛下所言极是,正是此理,若是时日过短,只怕难见成效,理应制定章程,非有十五年不可。这样的话,各藩国用起来,也安心一些。不然用不了几年,人就走了,藩国这边,只怕意见也不小,尤其是赵王殿下和汉王殿下,他们性子急……”

  朱棣面上如古井无波,拿赵王和汉王来做挡箭牌,却是朱棣没有想到的。

  朱棣沉吟道:“只是……现在朝廷确实需一个这样的大臣入朝,开一开风气,也好教朕,再称量一二,这杨士奇,朕也就不夺人所好了,还是在其他的藩国之中择选一员长史入朝吧。”

  这是天大的事,即便是朱棣,也无法一拍脑袋就去干。

  否则遭致的反对实在太大。

  而先选一人入朝,估量一下此人的能力,用一用,一方面可封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朱棣也可借此观察一二,可谓两全其美。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我的姐夫是太子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