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叶回舟回去学院在空间工作室使用电脑里查出江涛拿出的图例,居然是鹅国航空发动机上面的叶盘,就敲了一敲脑袋感觉自己很蠢没往那上面想。
航空发动机上面的叶盘啊!
他上一世就没接触过做过,现在接触到这玩意儿而且有图例,只要他有改进版的五轴联动数控,轻轻松松就可以生产出来。
至于空间里面的小五轴数控,尺寸方面完全达不到要求。
只是他的小峡谷工作室,才是一台魔改过的三轴数控,就算他改到四轴也还是没办法达到图例上的曲线精度。
他一定要重新搭建一台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这个很难啊!
不过也不是只做不出来。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仍是解决航空发动机叶片、叶盘等具有复杂空间加工曲面零部件的最主要工具。
五轴联动数控技术是数控精密加工设备中难度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技术,它集计算机控制、高性能伺服驱动和精密加工技术于一体。
应用于复杂曲面的高效、精密、自动化加工。
国际上把五轴联动数控技术作为一个国家生产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标志。
实际上,叶回舟为什么那么痛快地答应江涛,就是因为江涛答应给他送钛合金材料。
叶回舟还是惦记着他的外骨骼,他用3d打印机打印了关节部位,但肢体部位的零件,用铝合金强度还是不够硬。
如果使用钛合金材料,那就完美了。
他以前参观过xx兵器展,看过额熊展示了一款超级士兵外骨骼,这款士兵外骨骼可以赋予士兵超一般的作战能力。
这套动力外骨骼叫做“未来士兵”套装,比较霸气,很像科幻电影里边的那些超级士兵。
据额熊军事公司介绍,“未来士兵”外骨骼套装主要由钛材料制成,因为钛材料可以增强这套骨骼的力量和耐力。
步兵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负重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步兵的平均携载量为26千克。
100多年过去了,这个数字几乎翻了一番:在阿作战的丑国士兵,携带的标准野战装备总重量在44千克以上。
为让步兵更方便地携带必要载荷,同时在作战中更加机动灵活,各国的装备设计制造者绞尽脑汁,推出了一系列步兵携载“神器”。
他还在解说员的帮助下穿戴了,弯下腰,轻松地举起了50公斤的重量,背负90公斤的重量轻松得很。
这样,就可以配备重型防弹衣,形成力大无穷,刀枪不入的感觉。
不得不说钛材料还真是好用,除了航空航天领域其他需要一些坚固耐用的也都可以使用。
江涛把他送到了首都机场t1站楼,然后陪着他办理登机手续。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民航虽然陆续建设了一批民用机场,但大多数机场规模较小。
70年代初丑国,跟兔子关系开始解冻,兔子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渐增多,首都机场的国际航线随之增多。
为适应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起降需要,自1974年起,首都机场自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
在叶回舟记忆中,好像过不了几年全部完成机场的建设。
历时10年建成了兔子第一座拥有两条跑道的民用机场,可以起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民航波音747型客机。
不过那是两年以后的事了!
此时司机提着一个绿色的网袋,里面放着三条中南海,两条华子,这是肖院长和向羽的老妈刘老师跟无人机所的朱副所长一起送给叶回舟的。
江涛帮他办的登机牌。
如今机场跟上一世大不相同。
当时,你可以在机场的任何地方抽烟,悠闲地通过安检,登机前在登机口与爱人拥别相当自由。
无所事事的叶回舟现在手上抽的就是白色盒装的中南海,抽起来很纯。
去年,中南海香烟是首都卷烟厂与中南海xx局商谈商标注册事宜,随着注册的成功,“中南海”的特供烟也“旧貌变新颜”。
商标在图案设计上保持了大陆的传统艺术风格,以大红底色并辅以金色,表现了中华民族喜庆、吉利的特点。
特别是以xxx亲笔书写的“中南海”三字作为了商标更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
采用考究的红色铜板纸印制的中南海烟标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段火红的历史。
叶回舟在签票点从挎包里面掏出机票看了看,从50年代到80年代航空客票都是手写票,手写姓名、行李重量和航班号。
伊尔-14飞机是民航的主力运输机,但他今天乘坐的是三叉戟,因为首都到ay市,距离有近1000多公里,远距离必须要用到三叉戟。
发现乘坐的飞机竟然是三叉戟客机时,叶回舟顿时傻了眼,倒抽一口冷气,额头顿时冒出汗来。
现在大陆人乘飞机的不多,但叶回舟对三叉戟的印象却很深。
三叉戟的知名度之所以非常之高,主要来源于围绕三叉戟客机多次爆出的重大新闻。
其中最着名的是折戟沉沙的“9.13事件”,他前世的父亲讲过救援过,他们村都晓得“三叉戟”,戏称“三只鸡”从天上掉下来了。
叶回舟左右望一望打的退堂鼓,热情的服务员这时帮他拿行李,没办法,硬着头皮上。
签票点换了登机牌,叶回舟看着这张登机牌,登机牌信息十分简单,座位号也是手写的。
叶回舟看着一张小小的登机牌就是一张印有民用航空局的小卡片。
登机牌上只有航班号和座位号两个内容。
相比之下,在后世,登机牌上有丰富的飞机及乘客的信息,心里感叹两相一对比,也反映时代的变化了!
由于飞机停得比较远,他和其他乘客一起步行去登机。
三叉戟共有5种类型,叶回舟所乘坐的是三叉戟3b。
三叉戟3b根据三叉戟1E发展而成的高密度布局近程民航客机,机身加长,可载客128~180人。
在机身尾部增设一台发动机,供起飞时使用,用以改善起飞和爬升性能。
1970年3月首次飞行,1971年4月投入航线使用,共生产26架。
客舱只坐了1\/3,座位很是宽敞舒适。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