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严冬

  结婚时总是藏不住的喜悦,仿佛那短暂的喜悦就能平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抵挡该有的严寒酷暑。

  赵碧在家中排行第三,杨明便叫她赵三儿,带着夫妻间独有的亲昵,却又不那么明显。婚后的赵碧,主要负责家里的家务,洗衣做饭,收拾屋子,喂着几只鸡鸭和一头猪。买这些牲畜的钱,几乎都来自她结婚时父母的帮衬。就连平日里,父母也会送一些鸡蛋或大米来。天气好时,赵碧会背着杨明编的竹背篓,跟着杨明一起出门,去坡上割点嫩草,背回去喂鸡鸭猪。但凡天气一凉,赵碧便不得不卧病在床,连基本的家务都难以操持。即使她静静地躺在床上,也难受地不断呻唤。而她的病情在产下一儿一女后,仿佛加重一般,连天气晴朗的日子都容易气喘吁吁。

  杨明扛起了家中的生计,天晴种地,下雨除草,每天围着二十四节气旋转。但是,人的勤劳也不一定能在老天爷那里讨口饭吃。这几年里的收成不好,水稻收成甚至不够四口人吃上一年。因此,那一年到头都有的稀饭里总是掺着红薯、土豆,舀起来只见汤水不见米。可就算这样,每到了一年的寒冬,仍是最难熬的。那瑟瑟发抖的天气,不够吃的粮食,穿不暖的衣裳,逼得杨明在腊月寒冬里还是需要卷起裤腿,下到田里去摸黄鳝、螺蛳、河蚌,然后拿到街上去卖,换取生活所需。这些东西,在腊月天里本就难以找到,他却固执的在那田里摸了一遍又一遍。那僵硬的腿,也就冻了一次又一次。

  1976年,城里来了消息,说是退伍转业通知。但这消息就像春天的雨一样,下的时候默默无闻,停的时候也悄无声息。杨明心里不是没有过期待,期待那个人是自己,至少这样能让自己从此刻生活的泥泞里脱拔出去。他对现在的生活并没有任何怨言,只是觉得过得有些艰难。他想,如果转业了,是不是能过的容易一点。不必靠天吃饭,不必挨饿受冻。

  可是,日子就是带着艰难向前滚动。父母相继离世,越发没了帮衬。家中的两个孩子又陆续到了上学的年纪,几块钱的学费每每都要拖到期末才能卖米卖蛋凑齐。赵碧曾经上过小学,直至毕业,深觉上学好。即使家里入不敷出,仍然向娘家姐妹或者邻里借钱,送两个孩子去上学。当孩子一天天长大,睡觉也成了难题。夏天天热好办,在地上铺两张草席,可是冬天呢?女儿常去挨着邻里一起睡,第二天回来老说睡觉有人掐她。儿子则挨着村里其他男生睡,这家挤几天那家挤几天,总也不是办法。1982年,杨明和赵碧卖掉了喂养的所有牲畜和部分粮食,向同村的大户借了300元,另起了三间瓦房。

  随后的几年,赵碧持家更是节俭,一分一厘的攒钱还债。1987年,儿子没能如愿升上高中,却渴望再读一年。女儿在念初一,老师们都说她成绩很好,听话懂事,考高中不成问题。可是,家里的经济只够背负一个孩子的学费。女儿选择了妥协,在家帮补农务,养桑蚕,补贴家用。儿子复读了一年,仍然没有考上,和同村的人一起去了遥远的广州进厂打工。不知道是全国的经济开始变好,还是土地的增收,再或者是儿女都已长大,家里的负债渐渐减轻。

  1995年,儿子和女儿相继结婚。赵碧和杨明将省吃俭用存了将近十年的钱贴补给了儿女,足足1000元。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与你走过的岁月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