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问道

  洛国的守藏室,在天下列国之中都是极其出名的。

  大部分人都知道洛国有很多书籍,少部分人知道这里几乎汇聚了天下所有那能收集到的典籍。

  这些典籍之中有各国的史书,尤其是那些已经灭亡的列国的史书,大多数小国灭亡之后,都会带着一车车的史书来到洛国生存。

  还有各种天文地理的书籍,尤其是地理图册,为了拿到这些山川河流的分布,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其中书籍原稿都在家主的传承戒指之中,防止出现失火或者腐蚀的意外,守藏室之中则是重新抄录的副本。

  其中最重要的洛国公室秘藏的书籍当然不在这里。

  如果一个人能够将这里面的所有书籍读完,他就会对整个邦周五百年的历史了如指掌。

  李耳读过的史书已经很多了,洛国还为他准备了那些只有公室可以研读的书籍,但是他只能在这里读完,然后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悟。

  不可以带出守藏室,这不是孔丘第一次来到这里,他曾经也是洛国极其重视的人物,甚至就连洛明公的手稿都给他读过。

  李耳和孔丘这两位当世大贤,在洛国的守藏室之中相遇,孔丘第一眼见到李耳就明白,这果然是个圣贤啊。

  他实在是太过出色了,如同黑暗之中的光,不可能不关注到他。

  “伯阳公,这位是仲尼公,曾经担任过学宫祭酒的大贤之人,您所读的《洛语》注释几乎就是仲尼公一人所作。”

  洛言为两人介绍之后,便静静地侯在书架的阴影之中。

  圣贤之间的对话,他是插不上嘴的。

  姬昭的身影投射下来,他饶有趣味的望着这两个人,在前世,千百年之后,只剩下儒道法还能留在世上。

  其中法家与儒家融合,主导了两千年的社会,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庙堂之上,道家逐渐化为宗教,影响着民族的思想,创造这些的就是眼前的这两个人。

  李耳对待孔丘的态度明显和对待洛辞洛言不同,对待后者他很是礼貌,但他知道洛辞和洛言不能同他论道。

  但是孔丘虽然还没有见过,却从文字之中见到了他的神,他很是温和的问道:“前些时日我读《洛语》,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来寻我。

  那些注释精妙而智慧,是你做的?”

  孔丘的身上缺少了一些东西,这是李耳能帮到他的,所以他知道孔丘一定会来。

  孔丘在李耳的对面跪坐下,颔首道:“是的,伯阳公,昔年受到了洛侯与太子言的看重,在洛宫之中担任了一段时间的祭酒,在那时作下了这些。”

  这些年他经历了很多,思想比起当时在学宫之中时,又成熟了很多,他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伯阳公,您说只要顺势而为,无为而治就能天下清平,可以如今世道崩坏,若是再顺势而为,岂不是不可收拾了吗?”

  李耳仿佛猜到了孔丘会问这个问题,道:“以你之见,应当是恢复上古之治,重塑礼乐,用道德来规范人心,用纲纪来约束君王臣子。

  君臣父子,仁义礼智,是伱学说的核心,你将天下的问题归结于人心的问题。”

  对于李耳能在短短的时间之中就将自己学说的核心归纳出来,孔丘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也可以通过短暂的交谈就判断出这个人的本性。

  李耳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一列竹简推到孔丘面前,这是《道德经》之中关于仁义和古今之道的思考,孔丘展开一读。

  “大道废,有仁义。”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寥寥上百字,就对孔丘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面对这些批判,孔丘很是高兴,因为李耳不是在批判仁义,而是对没有真正的仁义感到失望。

  “伯阳公,还请为丘解惑,您的思想在天上,每每读来都有一种面对素王的感觉。”

  李耳是他认为的不逊色于洛明公的圣贤之人,李耳的认可仁义,这对他是很大的鼓舞。

  “素王说,天下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古代的道,只能古代来用。

  你是出生宋国的贵族,你的祖先是殷商的贵族,商汤也是上古的圣王,为何你不用商汤的大道,而推崇素王的大道呢?

  难道是因为素王比上古的圣王更加伟大吗?”

  孔丘有些沉默,素王自然是要比圣王更加伟大的,但这样岂不是说明,大道并不是越古越好吗?

  李耳的思想之中有朴素的辨证法,对于这些说服人的话说信手拈来。

  “这是因为商汤的大道太过久远,但是素王的大道你在洛国学宫之中亲眼所见。

  周礼是素王得以清平乱世的至理,仁义是可以维系人心的大道。

  但天下纷乱,难道空谈仁义就能成功吗?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了霸主,难道仅仅是因为仁义吗?

  他尊王攘夷,但为什么不恢复周礼呢?

  因为天下诸侯会群起反对他。

  碗掉在地上碎掉,难道还能再使用吗?

  爵中的酒洒在了桌案上,难道还能回到酒爵之中吗?

  周礼的崩坏是全天下所有人推动的,难道还能恢复吗?

  你是有智慧的人,想必是明白这些道理的,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你这些年来,失败的根源啊!”

  说到最后,即使以李耳的淡漠,也有些感叹了。

  李耳这一番话很是刺耳,但孔丘的神情却很是平静,他的目光之中满是坚定,“伯阳公所说的固然是现实,但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

  仁义是天下人所需要的,那就是我要为之践行的。

  素王讲诸夏夷狄之辨。

  诸夏有礼,夷狄无道,若是没有仁义,难道诸夏和率兽食人的夷狄还有什么区别吗?

  我坚持大道,即使这会让我粉身碎骨。”

  李耳微微叹气,果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尤其是孔丘这种拥有着坚定信仰的人。

  孔丘不是为了改变自己的道而来,而是要从《道德经》之中吸收那些有益的,完善自己的道。

  如果是之前的李耳,可能会对孔丘的学说进行批评,因为他认为在现在这个乱世之中宣扬仁义,只会造成更加难以想象的后果。

  但是经历了素王之事,李耳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升华。

  天道固然恒久,但有素王站在背后,人道又何尝不能有一番作为呢?

  李耳心中微微感慨,开始为孔丘阐述他从《洛语》之中读出的道理,孔丘惊讶的望向李耳,问道:“伯阳公,您为什么不批评我的这种思想呢?”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李耳淡淡道:“道路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人自己去走出来的。

  你是有智慧的人,有着坚韧不拔的品德,百折不饶的意志,泰山崩塌也不能影响你的心智,简简单单地劝说难道会有什么用吗?

  你游历十年,历经风霜雨雪,刀剑加身,却依旧如此,说明这是你的道。

  你已经得道了。

  昊天尚且不能改变道,难道我能改变一个得道之人吗?”

  孔丘感觉到了自己和李耳之间的差距,“伯阳公,见到了您,我才知道圣贤的品德。”

  孔丘曾经在曲国时,有一个学术上的政敌,名为少正卯,他的学术观点很是偏斜,孔丘认为他会霍乱天下的人心。

  当他担任曲国的国相时,他的弟子劝说他“杀掉无道的人,来捍卫正道的结果”。

  孔丘确实想要诛杀他,但最终还是克制住,因为轻易的杀人不符合孔丘的道。

  但是现在见到李耳,他才知道,原来不仅仅杀人可以证明自己的大道,为对方完善大道的同时,将自己的道融入进去,这也是一条道路。

  现在仔细想想少正卯之道,并非全是歪斜之理,其中不乏可以振兴邦国之策。

  只是由于少正卯自身的性格偏狭,所以用之则邪而已。

  李耳和孔丘两人开始一问一答,互相印证自己学说之中的问题,两人都是包容性极强的人,即使有观点不同,也是和气的交谈着。

  最激动的莫过于藏身于书架之后的洛言。

  在他的身边是七八个中年的女子,各个都有一手速记的本领,都是洛氏专门培养出来记录学宫辩论的。

  李耳和孔丘这两个大贤的对话当然要记录下来,为了不出现差错,洛言将最强的几人全部叫来。

  “一字不要漏,回去之后全部默写出来,不要互相交流,听到什么就是什么。”

  李耳这些天又搞出来了一些新的东西,听的洛言如痴如醉,同时也更加感觉到自己在学术天赋上的乏善可陈。

  【你的气运点增加了。】

  随着洛氏加快了智慧的收割计划,姬昭的气运点也开始疯狂的增长。

  这种增加的速度已经完全不逊色于洛苏和洛休这两位天命之子在世时的速度了。

  ……

  子曰:吾见老子,其犹龙邪!

  曾子问曰:如素王邪?

  子曰:素王如天,老子如龙,煌煌不可知之。——《论语·素见》

  这两位暂时告一段落吧,写圣贤把我脑浆都要写出来了,还好后面暂时不用写这两位大神了。

  下章开始推剧情了,一百五十年后才是诸子百家井喷的时代。

  下午还有3000字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