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奥斯曼帝国出口增长的同时,东非对其他国家出口也同样不俗,除了巴尔干半岛以外,世界上积极备战的国家不再少数,英,法,德,奥,俄,美,日,包括东非本身等等国家进入20世纪之后,都在积极扩充武备。
除了列强之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以外,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狂潮,也激活了非列强国家对军事领域的投资。
所以20世纪初的世界各处,都呈现出战争的端倪,一场可能席卷世界的战争阴云已经悄然酝酿了近二十年,而暴风雨的中心就是欧洲。
列强中唯一能稳坐钓鱼台的只有美国,东非和日本,这三个国家旁边几乎没有强敌,但是日本显然走上了和美国,东非截然不同的军事扩张路线,并没有将全部精力投注在经济发展上。
在东非向奥斯曼帝国输送战略物资的时候,其他地区的订单也比较活跃,如德国和奥匈帝国,俄国所需要的很多资源都需要从东非进口,集中在有色金属,内燃机车辆,电力,通讯,热带农业产品等诸多方面。
而英法则可以通过本国殖民地来获取很多重要的战备物资,比如棉花,橡胶,糖类等,对东非依赖反而比较小,对东非进口主要是内燃机车辆,电力设备等工业产品。
在东非对外贸易中,德国和俄国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奥匈帝国排在第三,其次是远东帝国,美国,英国和法国。
……
1912年10月,巴尔干同盟正式组建完成,巴尔干同盟由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以及黑山四国组成,由此巴尔干半岛上的反奥斯曼帝国力量基本完成集结。
巴尔干同盟拥有军队七十多万,火炮一千多门,奥斯曼帝国只有七十多万,火炮数量和巴尔干同盟基本持平。
虽然东非对奥斯曼帝国展开了相关贸易,但是奥斯曼帝国政府没有第一时间将获取的物资向欧洲前线转移,从波斯湾到欧洲只能通过巴格达铁路为主的陆上线路实现,而这对奥斯曼帝国征服显然是不容易完成的任务。
巴尔干同盟奥斯曼帝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奥斯曼帝国根据1878年《柏林条约》的规定,允许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各民族获得自治,遭到奥斯曼帝国政府断然拒绝。
1912年10月20日之前,巴尔干同盟相继对奥斯曼帝国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打响了,巴尔干同盟迸发出了强大的战争潜力,一开战就取得了巨大优势。
莱茵市。
巴尔干诸国的战争潜力对于东非军方来说还是比较震撼的,光是四个东欧小国就动员了七十多万兵力,这几乎相当于东非未完成扩军前,军队规模的两倍。
默尔克:“巴尔干同盟中,人口最多的保加利亚人口只有四百万,却动员了三十多万兵力,人口只有几十万的黑山也组织了了几万人的大军。”
“整个巴尔干同盟人口不足千万,不到奥斯曼帝国的三分之一,却集结了比奥斯曼帝国更多的兵力,双方总兵力超过百万,这算是近年来欧洲地区最大规模战争了!”
自从普法战争结束以后,欧洲基本上没有爆发过大规模战争,而距离普法战争已经过去了四十年时间,所以默尔克说的不无道理。
思维特:“巴尔干同盟背后有英法和俄国支持,从而完成扩军备战,至于奥斯曼帝国,德国并没有给予相对应的支持,反而让奥斯曼帝国落于下风。”
巴尔干同盟真实实力没比奥斯曼帝国强多少,双方都没有建立完善的工业,所以巴尔干同盟能够完成军事扩张主要依赖外部势力的支持。
恩斯特说道:“以目前的形势来看,此战奥斯曼帝国要吃大亏,不过这也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毕竟奥斯曼帝国在战争中跌落的更惨,也更有利于我们对奥斯曼帝国的渗透。”
在恩斯特心里,如果奥斯曼帝国不败的很惨,那是不利于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结盟的,而目前德国外交搞得一团乱麻,可以说除了奥匈帝国以外,将欧洲其他几个大国都变成了敌人,加上没了意大利这个搅屎棍,德国阵营纸面实力太差,这很有可能影响到后面德国对战争的信心。
而德国不发动战争,那对于现在的东非而言是大为不利的,所以恩斯特希望奥斯曼帝国能够取代意大利,给予德国对战争的信心,至于什么东非向奥斯曼帝国渗透,那完全是一种托辞,而非恩斯特内心的真实想法。
就奥斯曼帝国这个情况来说,神仙难救,但是总比前世开战前就跳反到协约国阵营的二五仔――意大利对德国有利的多,至少能够让德国的军事行动不至于盟友叛变而受到太大影响。
从情理上来说,恩斯特还是希望德国取得最终胜利的,但是理智告诉恩斯特这几乎不可能发生。
在东非不可能参战的情况下,恩斯特丝毫不看好德国的未来,而东非不可能为了德国的未来,就参与到战争中去。
即便东非加入,最后的结果也无非三打四,甚至三打五,英国可以在最后阶段通过收买美国和日本,来遏制东非的军事行动。
而同盟国阵营中,只有德国一家表现在及格线上,奥匈帝国前世的表现,让恩斯特极度不信任同盟国能够取得胜利。
东非则要防备美国,从两国国力上来说,目前美国依旧在东非之上,任何一个错误选择,都有可能让接下来东非和美国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当然,德国如果能取得比前世更加辉煌的战果,东非也不是没有可能在战争末尾转向德国阵营,但是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一战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战,而英法相对于德国优势太大,除非德国能像二战那样,在战争初期就击溃法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德国就只能进入僵持阶段,而这对于德国是相当不利的。
所以东非的最终抉择还是要看战争爆发后欧洲战场的形势变化,除非一方取得明显优势,东非都不可能下场。
这也无可厚非,前世一战本身就是各国陆续参战,比如奥斯曼帝国和美国就是后来加入战争,大多数国家一开始都选择冷眼旁观。
包括英国也是如此,英国正式对德宣战时,法国和德国的战争早就已经开打,而罗马尼亚也是前期中立,后期加入协约国阵营,欧洲国家尚且如此,东非作为域外国家,更不可能在战争爆发前,或者战争中期就开始站队。
而本轮巴尔干战争可以看做一战的预演,背后其实也代表着多方势力的博弈,在奥斯曼帝国大部分势力被驱离巴尔干半岛之后,整个巴尔干半岛的主要矛盾,将转变为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
在本轮战争过后,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这显然不是奥匈帝国想要看到的,而俄国只需要支持塞尔维亚等国家,就足以让奥匈帝国骑虎难下,所以前世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会先于德国和法国之间的矛盾爆发。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