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日,三月壬寅(初九)。
群臣三表劝听政,两宫终于答复:可!
于是,当天在迎阳门下,两宫拥着赵煦,垂帘小殿之中,第一次正式听政。
宰臣们于是上表,乞为熙河路二月军功求赏。
并将从熙河送来的点检边报上呈。
确实是大捷!
阵斩贼将色贷辰楚及以下西贼将帅十余员,得首级四千七百余,获贼牛羊马匹甲胄不下八万,有司上报,皆已点验无误!
于是,两宫依制,论功行赏。
武信军留后、景福宫使、入内内侍省副都知、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李宪,论制迁一等。
依旧领武信军留后,升任延福宫使,仍为入内内侍省副都知、熙河兰会路经略安抚制置使,并令其尽快入京述职、面圣,并拜谒新君。
李宪以下有功大将,也各得封赏。
四方馆使、容州团练使王文郁升任引见使,横行官依旧为容州团练使,只需再立下类似军功,他就有机会得到特旨落职,这就是正任官了。
横行官,国朝最多数十人。
但正任武臣,除了开国之初外,历代不过数人。
仁庙开始的每一位正任武臣,最终几乎都能入京,担任三衙管军、殿帅。
王文郁以下,东上閤门使、嘉州刺史康识,升领容州团练使,东头供奉官宋安道升任内殿崇班。
皇城使、忠州刺史卢梭兼领康州团练使;皇城使曹令棱领嘉州刺史,皇城使阿克密获领昌州刺史。
其他有功将佐,各迁三等,赏赐有差。
两宫对于三省两府拟好的赏功劄子,自然答允。
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向太后,现在都还没有足够的政治敏感性。
但,赵煦在旁边,看着表功省劄,就已经在心中叹息。
看看三省两府请功的名单吧。
除了王文郁、宋安道、曹令棱三个标准的汉人名字外。
康识这个名字,听着就有些像西域那边的人。
卢梭的名字,也就勉强看着像汉人。
但阿克密就是标准的番名了。
而这三人在省劄上,也确实标注‘番将’。
熙河六员有功大将,番将就占了三员!
往好里说,这证明了李宪在熙河,团结少数民族,共建大宋乐土,功劳卓著。
可,有心人只需稍加挑拨。
很轻易就能让人想起安史之乱,想起唐代北衙禁军乱政的故事。
然后就等着朝野炸锅吧!
大宋士大夫们那敏感脆弱又无处安放的安全感,会让他们跳脚的。
所以,赵煦知道,李宪回朝之后,就不能让他走了。
留在京师,荣养几年吧。
不然,他只要回去了,就不会有好下场!
至于熙河路?
赵煦心中几个名字闪过。
有老将,有帅臣,也有未来的名臣,甚至还有旧党之人。
他需要好好想想,这些人的性格和利弊。
然后再想办法,推动其中之一,履职熙河。
在司马光、吕公著入朝前后,这个事情最好办下来,以免节外生枝。
宰臣们奏完边功后,就各自退下。
两宫第一次听政,就算结束。
这个时候,通见司的人,将御史台送入宫中的弹章,拿到了两宫面前。
“启禀太皇太后、皇太后、陛下……”
“此乃今日通见司所受御史台御史弹章……”
厚厚的弹章,堆满了案台。
无论是向太后,还是太皇太后,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传说中‘弹章连篇累牍’的景象,都是吃了一惊!
这里起码数十份弹章!
两宫要是逐一去看,今天晚上都不要睡觉了。
但,这还没有完。
通见司的人,很快就又送来了王珪自己的自劾书以及再次请郡的奏疏。
太皇太后看着被送到面前的王珪自劾、请郡帖子。
眼睛瞥了一眼赵煦,见到那個孩子,正一脸好奇与不解的模样。
太皇太后的神色,顿时就变了。
于是太皇太后,看也不看王珪的自劾、请郡文字。
就怕污了自己的眼睛,也怕自己一时心软。
她直接与左右吩咐:“将御史弹章,带回大内,吾与太后要仔细审阅,以免冤枉了国家宰相!”
说着,她就看着向太后。
向太后自然连忙起身,对太皇太后行礼:“此事,娘娘拿主意便好!”
向太后也闻到了些不同寻常的味道。
不过,王珪这个人,居然敢在都堂上说那种话?!
让向太后对其的印象,已经糟糕到了极点。
所以,无论太皇太后想要如何处置王珪,向太后都没有意见。
甚至恨不得,将王珪一贬到底!
太皇太后却是一定要拉着向太后一起处置这个事情,因为只有这样,将来皇帝长大了,才不会产生怀疑,才不会进一步的去调查,便道:“皇太后还是和老身一起商议处分吧!”
向太后只能无奈的道:“娘娘之命,新妇谨从!”
……
两宫带着赵煦,回到了福宁殿后。
太皇太后就差来粱惟简,命粱惟简与石得一,陪着赵煦在殿中读书。
这些日子,两宫对赵煦的学业,没有半点放松。
除了天子新丧的那两天,没有督促赵煦读书外。
其他时间,都在督促着赵煦功课。
她们似乎已经达成了默契,一个教,一个辅导,各取所需。
赵煦的表现,也让她们很满意。
聪明、懂事,而且理解能力超群!
常常能举一反三,有些时候甚至可以借用论语、孝经里的经义,来解读春秋之义。
这不仅仅让两宫大为震惊。
也让两宫身后的两个翰林学士惊讶不已。
赵煦不知道这些事情,也不必去知道,他也不关心这些事情。
他只是按部就班的做着他该做的事情。
就像变色龙在对猎物发动致命一击前,会静静的在原地一动不动,扮演着树枝、石头、苔藓。
所以,无论也没有人陪,他都认真的读书,认真的写着读后感。
这就让他身边的人。
无论是女官,还是内臣,总是赞叹惊讶。
皇城大内,上上下下,现在已经人尽皆知,天子好读书、爱读书,且喜欢读书。
这些人知道了,汴京人自然也就都知道了。
……
赵煦在福宁殿里读书。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则在保慈宫的一个便殿中,看着一份份弹章。
看着看着,向太后也被弹章上的文字,带动了情绪。
实在是这些御史们,找来的材料太多了,挖出来的细节也太多了。
譬如,有御史言,王珪去年,曾指使都堂吏员,私自将其儿子王仲修在都堂堂薄上记录的‘冲替’罪名抹掉。
其还派人修改王仲修在吏部的告身,将其曾被大行皇帝责授的记录,悄悄的藏了起来。
这样,假若有人去吏部察看告身,就看不到王仲修在淮南转运使司任上的过错。
而这个,仅仅是御史们弹劾王珪的诸多罪名中,最轻的一个。
剩下的罪名,一个比一个夸张,所用的措辞,也一个比一个激烈。
最极端的御史,甚至已经喊出了:珪在三省两府,包藏奸邪之心,任用奸佞,乱祖宗法度,国家典章……不杀珪,不可以谢天下!
“看来,左相所作所为,确实是朝野震惊啊!”向太后放下又一个弹章后,就懒得再看了。
她看向太皇太后,问道:“未知娘娘,可已有了决断?”
太皇太后轻声一叹,道:“国家不幸,都堂之上,竟出了这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奸臣!”
“非剥麻不足以平天下之怨!”
向太后听到这里,就深深吸了一口气。
哪怕她对王珪,其实也恨不得一杀了之。
但,还是对姑后的果决和狠辣,感到惊心!
作为宰相之后,向太后知道什么是剥麻?
一切文臣士大夫的噩梦,所有宰执大臣的梦魇。
剥麻是宣麻拜相的反面。
亦是国朝,处置大臣的终极手段!
这是因为祖宗家法,无杀宰执之法。
而大宋又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必须保留宰执大臣的体面。
故而,就有了剥麻之法。
先宣麻责降,毁去其国家功臣和社稷大臣的名爵。
然后再次宣麻责贬,夺去馆阁贴职和其作为词臣的一切荣耀。
接着一级一级责贬,直到贬无可贬,贬到选人第七阶判司薄尉。
这是寇莱公、丁谓、曹利用曾经的下场。
到此,宰执大臣名爵俱没,其一切功名皆毁。
假若没有天子为其翻案,其将永世不得超生!
“娘娘……”向太后深深吸了一口气:“祖宗以来,已六七十年未曾剥麻大臣,何况是宰相?”
太皇太后却闭上眼睛:“然王珪之罪,罪莫大焉!”
向太后自然不愿再次出现剥麻。
今天能剥麻王珪,明天自然也能剥麻另外一个宰相,甚至剥掉她向家的功名!
这是万万做不得的。
于是,她只能上前行礼:“还请娘娘念在寇莱公被贬崖州、雷州的往事上三思!”
高家、向家还有曹家,都在昔年和寇莱公有旧,也皆是当年在寇莱公被贬后,为之不断伸冤和奔走的家族。
太皇太后却闭着眼睛,不说话。
官家小小的身影,在她脑海里不断涌现。
“会不会是冤枉了啊?”稚嫩的童声,好似魔音一般,在太皇太后的脑子里乱窜。
官家怀疑冤枉。
那就只能办成铁案了!
最好剥麻,将之一贬到低!
这样,王珪身上的罪名就将成千上万。
官家长大了,也没办法一一甄别,更没办法一一分辨那个是真那个又是假。
也就不会去深究了。
……
注:本日封赏,录在《续资治通鉴长篇》三月壬寅条下,只改动了李宪的赏格,史书上此时李宪已经因为弹劾,被罢去了内省职,同时降授宣州观察使,本日封赏,恢复李宪的武信军留后这一遥郡职,但很快,李宪再次被罢。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