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邺城

  齐天统四年(568年)。

  七月初二。

  邺都,北城。

  受调入京的(从四品)冀州司马尉相愿,正沉默地立在穿城而过的漳水之畔,望着漳水之上往来的粮船,不知在思忖些什么。

  他本是兰陵王高长恭的旧从,自河清二年(564年)的邙山之战后,朝廷对高长恭的猜忌之心渐重,便将他们这些兰陵王的旧日亲信发散去了各地。

  幸而去岁兰陵王北定辽土,复立新功,今岁更是攻入高丽王都,大彰齐国威势。

  此间关中生变,朝廷便就又将兰陵王召还邺中,商议伐周之事。

  想来自己重归兰陵王麾下任事,其期当在不远了罢。

  念及此处,尉相愿心头一动,口中便是一曲北地民歌,哼唱而起。

  只听他轻声唱道。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歌唱间,他忽听得旁侧一个于树下乘凉稍歇的役夫,似在低声叹息。

  他抬首望去,却见那人高鼻窄额,貌类鲜卑,此际竟沦为役夫,心中颇为奇异,便开口问道。

  “公何叹也,亦是六镇人乎?”

  那役夫答道。

  “是也,我虽生在河北,父母实代北鲜卑人也,闻贵人歌谣,追念父兄,故哀叹之。”

  尉相愿再道。

  “公既为鲜卑种,今国家将西讨,何不从军,以搏功名?为民夫,作力役,其不耻乎?”

  那役夫答道。

  “贵人不知也,我亦有兄弟在军中,我大兄战没邙山,而朝廷抚恤不至,我二兄屯戍晋阳,常言赐给不足。”

  “我父在时,常与我言,国家不能足备财物,失信于人,为其劳则危,令我宁效汉儿力田亩,不可舍命从军征。”

  “我初时不解,直至去岁突厥扰边,我二兄再没长城,而家中抚恤一钱未得,终悟其理。”

  言到此处,役夫特意伸出了他那条令人一看便觉有异的左腿,继续道。

  “今岁我闻朝廷用兵南方,恐再兴征发,便自断此足,以为逃避。”

  “贵人莫笑我胆怯,我有家宅五口,一旦身没于阵,朝廷不能抚恤,我一子二女,谁为养之?”

  役夫言语到此又是一顿,以手遥指远方岸畔一处卖儿卖女乃至典妻的市肆,摇头叹息道。

  “今岁春夏,河北大旱不雨,及至上月虽雨,又有大风相杂,田亩多坏,我知秋后陇亩必为歉收。”

  “今朝廷又将兴兵,征敛必多常时,去岁河北才遭大水,百姓家中皆无积蓄,我知明岁此地卖儿卖女之辈必多。”

  “公,贵人也,我,贫人也。闻公之歌,我大感好男儿不得其伴,以是哀叹,确物伤其类也。”

  尉相愿自是清楚这役夫所说的种种状况,自河清以来,齐国的吏治便日益败坏,邙山战后,军中的黑暗腐败更是与日俱增。

  至于事情何以至此,大抵半数因由要落在上皇高湛的身上。

  这数年之中,朝中当权的宰执们为了谄媚上皇,往往削减发给众军的常赏常赐,以供给宫中,并假作结余。

  是以这些年中,齐国的府库积蓄看似没有丝毫减损,那些为国捍边的军士们每岁能拿到手中的赏赐、抚恤,却早较天保年时大为缩水了。

  或许在中枢的宰执们不觉得少发几次赏赐,会对齐国的军士造成多么负面的影响。

  但就他所见,齐国的兵事,现今确实已然大大败坏了。

  毕竟将校们可是不能在这种全面“降薪”中吃亏的角色,是以宰执们计划中的少发一次赏赐,到了底层军士那里,可能就变成了两次。

  唉,国家兵事败坏,真上皇之过也。

  若是兰陵王能做这邺中的天子,那该多好。

  摇了摇头,将心中那缕危险的念头扫去,尉相愿只是以手遥指南面邺宫,宽慰那役夫道。

  “兰陵王已归邺中,公之虑必有善解也。”

  当此时机,那役夫却是被同僚唤起,继续叹息着拖着那条跛足,回岸边卸粮去了。

  今日自冀州来此的粮船很多,一场齐、周之间大战或许终究避无可避了。

  眼见得那役夫离去,今日未著官袍的尉相愿也不好拦阻,他只静静地看着这个鲜卑役夫的背影。

  然后,他听见那背影,用颇为正宗的邺地汉音唱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

  邺都,南城,宫内。

  上皇高湛听闻着几位重臣的禀报,眉头微微发皱。

  他的面色看上去很是不好,是那种人纵欲过度之后,由内而外的发虚。

  他已经三十二岁了,不是过去那个生猛无匹的少年人了。

  但他戒不掉那种乐趣,他只能用和士开那“一日取快,可敌千年”的言语,宽慰自己,再靠些辽东贡入的鹿茸人参,激励自己。

  每次用这些妙物再次找回自己的青春时,高湛总想给替自己夺下辽东的高长恭加官进爵。

  但每次想到自己那还只有十三岁的儿子高纬,和自己越来越虚的身体,他每次又总是用赏赐来代替加官进爵。

  他害怕这位能得人心的宗室有朝一日站在邺城宫外,要自己退位让贤。

  他害怕有一日自己忽然死去,那些平日里他信任或是不信任的大臣们会把高纬一脚踢开,拥了其他宗室,来做皇帝。

  所以他帮和士开在朝堂上排除异己。

  所以他把高长恭丢到了辽东更深更远的山里。

  所以他让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高绰和高俨,做了齐国的司徒和大将军。

  他刻意宠爱着高俨,他想告诉臣下,要政变,可以,不过得烂在自己这口锅里。

  他自以为安排好了一切,他可以继续他的享乐,一年又一年,直到有一天,他在某个妃嫔的榻上忽然死去。

  但他没料到周国竟这般不禁捶打,只三五月间,竟就似走到了悬崖边上,好似只要自己这个虚得发慌的齐国上皇伸指一戳,便会坠崖死去。

  他有些受不了这种诱惑,毕竟,除开男人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个皇帝。

  毕竟,除开那令人陶醉的爱欲之外,他还更放不下那令人沉醉的权力欲。

  关中的女子,会是何种滋味呢?

  这些日子里,他总有这种幻想。

  是以他挤出了自己每日所剩不多的休息时间,开始着手起谋划灭周的工作来。

  今日,便到了这个工作的收获时机。

  “上皇,本月兴兵万不可行,臣请太上再待旬月,待九月秋收之后,再行伐周之事。”

  高长恭正伏在阶下,叩首强谏。

  “今河北诸州积粮俱在邺中,其数不下二百万石,足供二十万人十月之用,何以不能兴兵西顾?”

  高湛有些气闷地质问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他必须着急。

  高长恭只再叩首道。

  “上皇,臣自辽土西来,常见河北百姓面有饥色,问之,则曰,去岁遭逢大水,今年又被旱涝,家中粮谷将尽,唯一日一餐,以图活命。”

  “上皇若此时用兵,征调劳役一起,臣恐万千之人,饿毙于途也,若待秋后用兵,民困稍解,我可用其力而不杀其身。”

  “是时,关中之粮亦获,我大军一旦破关西向,可就食关、陇,而不必为祸于百姓也。”

  高湛闻言沉默片刻,半晌,他终于向身侧旁听议事的皇帝高纬问道。

  “仁纲以为兰陵王所言如何?”

  今岁年只十三的高纬闻言目光闪烁,良久,他才答道。

  “张博士常教儿治国当务爱民,兰陵王之言,儿以为有理。”

  高湛闻言假作发怒,道。

  “汉人书生何无用也,仁纲才能实不如仁威。”

  言语间,高湛的目光却是扫过面前三位军国重臣的面颊。

  段韶神色如常,面上毫无波动,斛律光欲言又止,似颇有回护之意,高长恭面色黯淡,神色歉然。

  将三人神情看在眼中,高湛已知高俨来日做不了高纬的对手,便又温和道。

  “也罢,仁纲既为天子,此番征伐便由仁纲做主。”

  高纬只屈身畏惧言道。

  “儿不敢作主。”

  高湛将他扶起,道。

  “阿父老矣,汝当为主,此番伐周,汝为主帅。”

  言到此时,高湛忽抬眼看向段韶,问道。

  “段公可为天子之副否?”

  段韶向他屈身应道。

  “臣从命。”

  高湛这才满意一笑,起身向殿内侍坐的亲近文臣和士开、胡长仁、唐邕等人宣布道。

  “今岁二伐伪周,以九月为期,南北兴兵二十万,发役夫三十万,分三路攻之。”

  “南国小婿来书言,江南疲弊,无力西顾,我等正可值此良机,一力扫定关西。”

  “请公等预算消耗,今岁租调加征几何,且可先行议定。”

  言到此处,高湛又叫到了高纬,他道。

  “仁纲,待九月,汝与段公且西行,阿父为汝,守邺宫。”

  说完这话,高湛却也再无心多言。

  复同众人场面几句之后,便散了会议,自往了后宫潇洒。

  —————

  光大二年(568年)

  七月初二。

  齐上皇与群臣定议九月攻周。

  七月初八。

  南周陆腾还成都,以成都近汉中,楚州(今重庆)便东走,请徙都楚州,以安社稷。

  时成都左右富庶,户近十万,楚州左右贫瘠,户只二万,南周主宇文训贪成都之富,不欲迁都。

  然其虑陆腾所言有理,遂置东都于楚州,并令其弟燕王宇文会,携所率汉中民口万余人,赴楚州修宫室。

  宇文训又以楚州东近陈国,为表巴蜀恭顺,改楚州为恭州,并以辛昂为恭州总管。

  七月初九。

  北周随国公杨忠卒,其子大兴公杨坚嗣其爵位。

  七月十二。

  陈帝陈伯宗下诏伐周众军回归驻地,以车骑将军章昭达为都督荆、襄、安、郢四州诸军事,总理撤军之事,并令拣选荆襄降兵老弱,以编新军。

  又令中权将军周罗睺、襄州都督华皎副之,佐其行事。

  七月十五。

  陈帝陈伯宗诏右军将军欧阳纥率中军五千逆湘水西上,至桂州,修缮灵渠。

  又诏岭南经略大使将广州兵五千西上苍梧(今梧州),令催岭南诸酋首,未北行者北上。

  岭南群蛮酋首未成行者,始行。

  八月初九。

  陈帝陈伯宗会百蛮首领于长沙。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南陈帝业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