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相(附录漫谈中药保健(185))

  慈悲喜舍相

  邀请杜云溪老画家来缆镇办画展,是周浩然老婆肖雅文的主意。

  肖雅文一个远房亲戚的孩子刚刚就任缆镇文化站站长,需要政绩,求了肖雅文好几回了!

  肖雅文答应后,就求了周浩然帮忙。

  周浩然给杜云溪、志高道长、秦汉嵩分别打了电话确认后,答应了肖雅文的请求。

  建军节前一天,一张邀请函郑重地送到了杜云溪老画家手里。

  杜云溪老画家高兴地接过,对风姿绰约的女助手于可可说:小于啊,可能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公开画展了?

  于可可哑然一笑道:老爷子身体还好,别说这些不吉利的话!

  杜云溪老画家瞧了一眼床上瘫痪多年的老伴林念蕾后,对保姆肖菊花说:小肖啊,我要出差一段时间,你好好照顾她!

  保姆肖菊花使劲点了点头。

  建军节一大早,杜云溪、志高道长、秦汉嵩等人从山前出发,赶往缆镇。

  二个小时后,缆镇高速公路出口,缆镇一大群人在周浩然带领下,列队迎接。

  志高道长下车后,对周浩然大笑:老周啊,搞得有点迎接总统的样子啊!

  周浩然也大笑:杜老、秦老都是老前辈,应该应该的!

  众人下榻缆镇八大碗庄园,因为画展也在那里举行。

  画展定于立秋日开幕,准备时间很充分。

  对于举办画展,杜云溪老画家已经是轻车熟路了,只要出钱,就有专业的团队会去操办。

  于可可不喜欢住在八大碗庄园,在周浩然引见下,向摩诃禅寺四众弟子供养了一大笔钱,然后就住进了寺院女众部的别院,那里很安静!

  女众部负责人清云师太很喜欢于可可的聪慧善良,想收可可为徒。

  于可可哑然一笑:感谢师太厚爱,我凡尘未了!

  清云师太长叹一声:可惜了!

  于可可遂取出三幅杜云溪早年画作送于清云师太。

  清云师太死死不受,可可力送之,师太勉强收了一副。

  清云师太将画作交给释宗泽法师。

  法师默然受之。

  三天后,一副杜云溪早年画作在一家网站上拍出了一个很高的价格。

  释宗泽法师把这笔钱用清云师太的名义捐给了缆镇福利院。

  转眼就到了立秋日。

  画展正式开始,观者云集。

  秦汉嵩老中医在现场义诊,排队者甚众。

  杜云溪老画家也在现场泼墨,时时传来赞叹声,甚至还有人开手机直播。

  三天后,杜云溪老画家因体力不支住进了缆镇医院。

  现场作画由杜云溪关门弟子方光明接棒。

  方光明颜值甚高,画技一般,书法习二王,造诣超出杜云溪。

  于可可的拿手绝活是剪纸,一把剪刀上下翻飞,花鸟鱼虫栩栩如生。

  这下子,方光明收获了很多小迷妹,添加微信太多死了机!

  于可可则对男粉丝们嗤之以鼻,只加了几个小女孩微信后,飘然而去。

  男粉丝们直追而去,在摩诃禅寺女众部门口被拦住了:男众不得入内!

  众人只好悻悻而去!

  七夕节前夕。

  方光明在缆镇七姑娘葡萄庄园开了一场粉丝见面会。

  费用是由七姑娘葡萄庄园老板娘廉芷柒赞助的。

  廉芷柒是方光明的脑残粉丝。

  方光明在台上侃侃而谈: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廉芷柒粉面如春:方先生,七夕节可有什么故事传说?

  方光明大笑道:七姑娘问得好。我们缆镇的七夕节与一个有关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故事有关。

  这天夜里,人们遥望银河,老人会指出,在银河西岸,有一大两小三颗星,那就是牛郎星。他挑着担子,正苦苦地眺望河对岸的织女星。

  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在天宫织云纹锦绣和仙人天衣。

  后来她偷下凡间,和牛郎相亲相爱,生了两个孩子。

  天帝知道后大怒,派天神把孙女抓回天庭。

  老牛让牛郎剥下自己的皮飞上天追寻织女。

  牛郎用担挑着孩子,被隔在天河西边。

  喜鹊为他们的挚情感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便一齐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好让他们相见。

  相传织女手很巧,所以,到了这一天,倾慕星女之巧的妇女,要以瓜果祭祀星神,然后齐坐一起,或对月穿针,比赛眼力,或以针浮水,觇人巧拙。

  相关民俗仪式有:摆七娘、拜七娘、吃七娘饭、送七娘等。

  一个小萝莉粉丝大笑:方先生的故事太老套,套不住老娘的心!还是画几幅画吧!

  众人大声叫好!

  于是,方光明开始挥毫泼墨。

  现场一人一副。

  几个大胆的脑残粉丝还偷吻了方光明,在一边的廉芷柒直咬牙!

  然后是喝酒和篝火舞会,夜深众人才散去。

  方光明喝醉了,被安排进了廉芷柒的闺房,到第三天才离开七姑娘葡萄庄园。

  画展在中元节前十天悄然落幕。

  这次画展让缆镇收获满满。

  中元节前一个星期,廉子和的自媒体举行一次传统文化交流会。

  现场大佬云集。

  廉子和亲自主持。

  廉子和开场白:一周后就是中元节,我们有幸请到几位对国学造诣很高的老前辈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有请摩诃禅寺的释宗泽法师开讲!

  释宗泽法师合十向大家作礼,缓缓开口:一般认为,中元节也即为“盂兰盆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

  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教与佛教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

  自道教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后期正式被固定为节名,并将节期设在七月十五。

  这个节日是三俗合一的节日。

  道教的斋月斋日是古灵宝经最早受佛教斋月斋日的影响创造的在中国,月十五除了传说西汉时创立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外,并不是一个重要日子每个月十五都重要,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才有的现象。

  “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

  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

  但为何七月的盂兰盆节成为“鬼节”呢

  盂兰盆,是梵文Uba

  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

  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当时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

  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

  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以至于后世以为,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

  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

  从仪式和日期两个方面仔细考察,会发现道教中元节一方面的确仿效佛教盂兰盆会,另一方面与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也不无关系。

  道教中元节其实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它是中古时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证。

  道教中元节的玄都大献仪式就是《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卷七“功德品”所列举的第八种功德——供养仪式。

  《大献经》借鉴了《佛说盂兰盆经》供养僧人可以度亡的做法和观念,将佛教盂兰盆供养仪式改编为道教玄都大献。

  廉子和接口:原来如此!法师博学啊!下面请老画家杜云溪阐述高见!

  杜云溪在女助手于可可搀扶下向众人施礼,然后发言: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

  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

  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中国一些地方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

  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

  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

  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

  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信仰维度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娱乐功能的节日。

  在20世纪20-40年代,七月半是个隆重热闹节日。

  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七月十四节俗的首要内容。

  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

  20世纪50年代,七月半祭祖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传统七月半祭祖都是商办官助,可到20世纪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无力承办,又无官助,自然销声匿迹。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还办了最后一次七月半祭祖,琼海中到处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灯,非常壮观。“特殊”时期,除了清明节,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七月半祭祖节也没能幸免。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传统节日逐步回归,但七月半祭祖节却被冷落了。

  到了当代,虽又重提传统文化的复兴,但“七月半”祭祖追远的文化意蕴很大程度上与清明节共有。

  加上由后期演变成的“中元节”所赋予与鬼魅“迷信”的密切关联,所以在现有的节日体系中并没有得到突出。

  如今原始内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动,多是民众自发地、零星地在家庭内举行,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2010年5月18日,中国ZF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廉子和大笑:老先生不但画得好,对历史也很有研究啊!大家给老先生一个大大的掌声!

  会场上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廉子和继续说:下面有请志高道长发表高见!

  志高道长向大家深深鞠躬后,大声道: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

  《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七”也带着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律”、人体有“七窍”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岁始受教育,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复生之局。“七月是个吉祥月、孝亲月,而十四日是“七”数的周期数。

  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并相沿迄今。

  廉子和笑道:志高道长不但精通易经,太极拳也很厉害!我们用雷鸣般的掌声有请志高道长表演太极拳。

  在众人的掌声中,志高道长打了一通太极拳。

  ……

  最后廉子和说:俗话说,压轴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有请秦汉嵩老先生发言。

  秦汉嵩向众人深深鞠躬后笑道:我压力山大啊!

  众人大笑!

  秦汉嵩笑道:我游医四方,就讲点各地的中元节习俗吧!在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在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在河南:商丘市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郏县七月十五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在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德州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在陕西:临潼县七月十五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在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如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在四川: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

  众人听到津津有味!

  会议在领完纪念品后结束。

  三天后,众人各回各家。

  缆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附录:漫谈中药保健

  二三月必吃“初春第一花”!健脾祛湿又防癌,春困也悄悄没了

  每逢南国早春,有一种美丽的花会枝头闹春、悄然绽放,它就是木棉花。

  木棉花,又称攀枝花,是岭南多见的观赏花木,是广州和攀枝花市的市花。

  它艳而不俗,刚掉落时,不褪色、不凋零,一如英雄风骨,所以又叫“英雄花”。

  每到春天,不少广州人会到木棉花树下摘花、拣花,拿回去晒干,再用来泡茶、煲汤、做药膳。

  对,你没看错,木棉花不仅能赏,还可食可药,入膳入药都是一把好手。今天,就来聊聊它。

  木棉花健脾祛湿、健胃防癌

  中医认为,木棉花性凉,味甘、淡,归脾经、大肠经,有健脾祛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利胆祛黄、除困、止血、健胃等功效。

  《广西中药志》谓其有“去湿毒,治恶疮”的功效,一般常用于治疗胃炎、肠炎、解毒等。

  现代研究则发现,木棉花所含的黄酮类、苯丙素类化合物和挥发性成分等,有抗菌消炎、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防癌、利尿等药理作用。

  说完它的功效,接下来讲讲它的吃法。

  广州气候湿热,老广们喜欢用木棉花煲汤喝来祛湿气,比如木棉花扁豆煲猪骨汤、木棉花鸡骨草猪横脷汤、木棉花茵陈汤等等,都是他们的最爱,每年春夏都离不开。

  其实,除了煲汤,木棉花还可以用来烹茶、煮粥、做沙拉等。

  下面就推荐几个简单好做的木棉花食疗方——

  三个木棉花药膳,祛湿开胃消春困

  木棉花三花饮

  材料:干木棉花15克,金银花10克,白菊花10克。

  做法:将三种花洗净,加水煮沸,代茶饮。

  功效:清热祛湿、清肝明目。

  木棉花沙拉

  材料:鲜木棉花三朵,砂糖25克,白醋、食盐少许。

  做法:将木棉花洗净,放入开水中,加入砂糖、白醋、食盐,煮至花瓣熟透,浸透入味后捞出,控干水分,再切成片即可食用。还可以配上熟鸡蛋切片,淋点油醋汁一同食用。

  功效:木棉花沙拉色香味俱全,有开胃消食之效,男女老少皆可食用,尤其适合春季脘腹胀满、食少倦怠者食用。

  木棉花鸡蛋花瘦肉汤

  材料:木棉花10克,鸡蛋花10克,瘦肉100克。

  做法:瘦肉切块,焯水后加适量热开水,放入木棉花、鸡蛋花煮30分钟,汤成后加少许食盐调味。

  功效:木棉花能健脾利湿、清热除困;鸡蛋花能清热利湿;瘦肉能补虚益气。诸药同用,有清热、利湿、消春困之效。

  春季细雨纷纷,很多人或多或少会被湿气困扰,并出现困倦、疲乏、昏昏欲睡等春困的症状,喝这碗汤便能帮助改善。当然,纵使木棉花再好,食用时也有禁忌。

  食用木棉花前,这2点必知

  1、木棉花性寒,不宜多食木棉花性偏寒凉,因此用它制作的膳食不宜多吃,每周最好不超过2次。尤其是孕妇、老年体弱者、虚寒体质者,更不宜多吃。

  2、路边的木棉花,不要捡新鲜的木棉花有毒,不能直接食用,必须先煮熟煮透或晒干,再食用。

  另外,路边的木棉花大多洒了农药,而且经常吸收汽车尾气等,受污染较重,吃了容易上吐下泻。因此,大家不要捡路边的木棉花食用,建议到正规药材店购买,更安全卫生。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缆镇语录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