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 昭告扬州全城: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

  第396章昭告扬州全城: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

  东大营囤积的便携干粮全部分发到士兵手中,确保每个人有2顿干粮。

  军官再三叮嘱,便携干粮是应急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许吃!

  一日三餐怎么办?

  就食于民。

  行军路线人口稠密,村庄众多。

  好在吴军的底线略高于这个时代的同类封建军队。

  通州直隶州,下辖泰兴县。

  县城城门紧闭,一片肃杀。

  之前的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全被巡抚大人咔嚓了。之后又来了2个军官署理县丞和典史。

  在这2人的严令下,

  全城戒严,招募壮丁上城。

  县丞望着城外吴军不慌不忙的过兵,脸一下就垮了:

  “完了!”

  “朝廷肯定是败了。”

  ……

  典史也是如丧考妣,唉声叹气。

  俩人都是行伍出身,熟悉军事常识。

  两军大规模决战在分出胜负之前,兵力会高度聚集,绝不可能像这样四处分兵。

  俩人躲在城门楼子里商议了好久。

  决定堵死所有城门洞死守,如果实在守不住了就一把火烧城,同归于尽。

  投降是不可能的,都是和朝廷深度捆绑的汉军旗人,家族上百口在北方!

  这辈子都不可能下船~

  吴军经过城池,大声吆喝:

  “吴国赢了,击毙都统海兰察,全歼江北大营,全歼索伦劲旅。识相的赶紧投降。”

  一路吆喝,却步伐不停。

  在本地向导的指引下,不断分兵,沿途顺手端掉巡检和汛兵。战斗轻松的好像大学体育生和幼稚园的宝宝在比武。

  见江北清军如此薄弱,第2军团也愈发的胆大了。

  沿途不断分兵再分兵,争取把大大小小的士绅全筛一遍。

  兹事体大,

  甄别士绅的数量,也算军功。

  ……

  “军爷,前面村子就有2家士绅。一家姓袁,一家姓高。”

  军法官望了一眼向导脑后齐刷刷剪断的头发,

  笑道:

  “你自己割的?”

  “是,是。鞑子太坏了,如今咱汉人皇上坐了江山,这猪尾巴当然不能留。”

  “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好好引路,日后或许还能当官。”

  “谢大人抬举。”

  这名颇具闲散游民气质的向导狂喜,跪地磕头。

  没办法,

  这年头见多识广,谁家有钱谁家有势能如数家珍的,必定不是良民。

  大军进村,

  鸡飞狗跳。

  百姓家家闭门,瑟瑟发抖。

  砰,

  一名士兵果断举枪击毙了站在朱漆大门口的一名家丁,因为那人手里拿着刀。

  家丁死不瞑目,他天生反应慢,没来得及扔掉凶器。

  同伴早就乖巧的扔掉了凶器,顺从的跪在地上,头也不敢抬起。

  士兵们粗暴的踹开大门冲了进去。

  ……

  没一会,

  直打哆嗦的袁士绅被揪了出来。

  “扬州大捷,我吴国大军围歼鞑子兵30万。在下代表朝廷通知袁老爷,你有2个选择,一,身死族灭。二,即刻举家迁移到江南。”

  “饶命啊,军爷,我愿意出银子~”

  军法官继续不紧不慢,

  “我再重申一遍,当前形势一片大好,你只有2选择。快点选,我的时间很宝贵。”

  “军爷,我贡献1半的家产好不好?我家有几千亩良田,几十间屋子,我,我搬不走啊。”

  军法官退后一步,

  右手做出下切动作。

  一柄刺刀立刻捅入袁士绅咽喉~

  士兵们随即又把这一门男丁都挑了,节约火药嘛。

  然后,

  军法官对着府邸的奴婢仆人们说:

  “我的时间很紧,把你们主子家的藏银地点指出来,可赏10两,还可立刻走人。”

  ……

  有了前车之鉴,

  高员外就懂事多了,立马选择了全家迁移的方案。

  金银细软可以带走,不动产只能带走地契田契。

  用军法官的话讲:

  “将来以吴代清,这些良田不还是你的?良田又没长脚,跑不了的。”

  高员外心中肉痛,然而脸色恭敬。

  一名士兵拔出短刀,将他的辫子割断,从此,断绝了他的妄念。

  本村的保长到处敲锣:

  “乡亲们,赶紧给王师准备饭菜,有,有有银子拿。”

  吴军做事风格一贯简单粗暴,

  直接踹开百姓的屋门,看谁家的猪长得不错,就丢下一大锭银子,再抛下一句话:

  “半个时辰之内,送80斤熟肉过来。”

  看谁家的鸡长得精神,扔下些散碎银子:

  “2刻钟之内,送10只烤鸡过来。”

  ……

  军法官更灵活,

  他盯上了村子里十几头大牲口,主要是骡子和驴子。

  直接扔下一笔稍高于市场价的银子:

  “牵走。”

  在下一个集镇又遭遇了意外之喜。

  扬州城有个士绅为了躲避兵灾,携全家躲到了这里。

  老规矩,2选1。

  天兵很忙,没空循循善诱。

  军法官把那一套说辞倒背如流。

  早在会战开始之前,

  吴国高层就拟定好了战后的法则,争取拿大孔渔网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苏士绅,全部甄别一遍。

  杀光男丁是李郁的授意。

  与其把仇恨留给下一代,不如在当代就消弭掉。

  没有人自然就没有仇恨了。

  女眷另当别论,

  女人天生是浮萍,命运只能随波逐流,嫁到哪家是哪家人,嫁到哪国是哪国人。

  改换门庭后仇恨也会随即消失,不足为虑~

  ……

  处理完毕,

  军队继续前进,一刻不停。

  队伍里的骡驴比例逐渐增大,步兵都成了乡村版龙骑兵~

  士兵减轻了行军疲惫,再啃啃烤鸡,烧猪肉,生活还是蛮有奔头的。

  反正吃的不是自己的饷银,没人心疼。

  上面发下来的便携干粮又干又硬又咸,狗都不吃。

  淮河以南,

  清军根本没有一支成建制,敢出城的野战军队。

  最大一股的兵力龟缩在淮安城中。

  福长安拼命收拢残兵,誓死要守住淮安这个重镇。

  驱使百姓在城外昼夜不停的挖掘战壕,赶制拒马。还把大运河给堵了~

  若不是今年干旱,夏季少雨。

  他这会肯定派人把高邮湖掘开了,水淹里下河地区,以水拒兵。

  【里下河地区是江苏最中间的一块区域。大概是几百年后的扬州北部、泰州、南通北部、盐城东台。这块区域海拔仅有1米,相当于江苏的锅底位置,放水必淹,全靠四周的堤坝护着。】

  ……

  在接到林淮生报捷后,李郁迅速做出了反应。

  首先是动员民间船只去扬州协助搬迁那些识时务的士绅家眷以及财产。

  不白干,船夫的工钱按照市场价翻番。

  吴国不是冤大头,不可能付这个钱。

  既然那些士绅“自愿举家南迁”,那必定也可以“自愿出钱雇船”。

  整个淮扬乱成了一锅粥。

  官道上,

  时常看到1名吴军士兵押送着几十口士绅家眷去扬州府,途中鲜有敢反抗逃跑者。

  朱元璋搞“洪武赶散、大户北迁”,到了李郁这,反过来搞“大户南迁”。

  历史就是这么的幽默!

  ……

  根据后来的调查,

  大户南迁期间只发生了3起反抗事件。

  1起是押送的吴军士兵食物里被下了蒙汗药,醒来空荡荡,浑身没伤,士绅全家溜走了,还留下了20两银子赔罪。

  1起是反抗未遂,押送的吴军士兵当场击毙1人,捅死2人。

  只有1起是成功的。

  押送士兵当场死亡,士绅全家逃了。`

  不过,情报署淮扬行动组长希恭恕特意留意了这件事,循迹找到了这家士绅的逃亡地点――淮安府阜宁县治所在的庙湾镇。

  此处尚属于清廷统治区。

  庙湾乃传统的海防前线,驻有数量可观的水陆兵勇。

  希恭恕麾下的人趁夜把一家人杀的精光,并且在墙壁留下血字:

  “犯吴军者,虽远必诛。”

  一街之隔就是阜宁县衙。

  然而,

  衙役们愣是没敢追查这件事,只是草草收敛了尸体。

  谁敢管闲事?

  如今吴军气焰正盛,江北人人自危?

  就算吴军一时打不过来,就不怕杀手夜里上门问候你全家吗?

  一个月就那点饷银,和人家拿超高薪的敌后细作玩什么命啊?你配吗?

  ……

  扬州城,无痛而下。

  在目睹了清军前面逃、吴军后面追的一幕好戏后,

  守军的信心崩溃了。

  新任同知还想顽抗,不料扬州城守营的2名军官串连麾下兵丁直接打开了城门。

  于是,

  第1军团顺势入城,兵不血刃。

  传统江南的最后一块区域――扬州,终于被纳入了吴国的版图。

  吴军很疲惫,然而士气高昂。

  全是收获,全是军功。

  林淮生坐镇扬州,令苗有林带兵到淮安城下走一圈。不为攻城,而是耀武扬威,让清军士气彻底沮丧。

  这一点很关键,俗称“征服”。

  ……

  扬州城1800名衙役被召到校场,双膝跪地。

  林淮生在卫队的簇拥下走上高台时,发布军令:

  “昭告全城,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愿意为我吴国子民者,立刻剪辫,可在扬州安居乐业。不愿意的立刻携家人离开扬州,不得带走一两财物。截止明日午时!”

  “也包括在场的诸位!”

  衙役们可能想的比较多,当场痛快地剪辫。

  其实很多人的心里依旧更看好清廷,但是他们担心吴贼没这么好心,真会放不愿意剪辫子的人走?

  说不定刚出城,就是刀砍斧劈!

  这些剪掉辫子的衙役们哭丧着脸,敲着锣全城宣告:

  “王师有令,扬州百姓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

  百姓们瑟瑟发抖,脸色发白。

  熟悉的呼喊触碰到了扬州人血脉最深处的恐惧。

  北城门敞开,

  吴军士兵站在城墙上注视着战战兢兢出现在街道的百姓。

  从衣着来看,

  选择出城的读书人比例较高。

  全城都很紧张,害怕吴军反悔突然举起屠刀。

  直到第一批几百人安全离开,并无发生血腥屠杀。

  ……

  “站住、包袱留下!”

  吴军严格执行了一丝钱财不得带走的军令。

  百姓们想带走的包袱、金钗、碎银子散乱的堆了一地。有眼尖的士兵甚至从某些人袖管里搜出了银票。

  “大人,怎么办?”

  “夹带100两以下者,没收财物,人放走。100两以上,人就别走了,扣下进苦役营。”

  傍晚,

  关闭城门之前,

  预计走掉了2万人。

  次日清晨,下起了小雨。

  衙役们不辞辛苦,穿着蓑衣继续敲锣提醒:

  “扬州父老都听好了,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午时3刻为最后期限。凡城中遇留辫者,男丁皆斩首,家眷流放。快点决定吧。”

  更多的人打开家门,在家门口来回踟蹰犹豫。

  选错一步,人生清零。

  选错一步,全家上天。

  ……

  “五哥,要走吗?”

  “走!割了辫子,官兵一旦收复扬州,肯定又要大开杀戒。江南终究不是朝廷的对手,撑不了几年的。”

  被唤作五哥的人是个糊纸匠。

  可别小看了这一行,他凭借这手艺在扬州算中等偏上生活水平。

  五哥推着独轮车载着他年轻的妻子、2个孩子走了。

  冷冷的雨点打在他光秃秃的脑门上,十分提神。

  问话的邻居是个厨子,叫春三。

  在扬州这座繁华的运河城市,一个好厨子也属于收入不错的阶层。

  可是,

  他唯一的儿子病发烧,如果这会全家出城流浪,必死!

  他抓着门框犹豫了好久,

  突然听见了城中炮声连续响了3声。

  衙役们好像被抓住后脖颈的鸭子,敲锣紧密,嗓音尖锐:

  “午时3刻已到,百姓出门接受检查。”

  ……

  春三额头瞬间渗出大颗汗珠,

  他抓着脑后的辫子,到处找剪刀~

  1名衙役瞅见了,厉声喝道:

  “你不要命了?”

  “官爷,我要剪辫子,可,可可我找不到家伙什。”

  衙役抽出牛尾刀,蹭,割断他的辫子扔在积水里。

  远处,整齐的军靴声响起。

  春三和衙役不由自主的跪在泥水中,低头不敢直视。

  2名士兵看了一眼春三的短发茬,

  走进了他隔壁邻家家,门口无人,必定是离开了。

  士兵砸开锁看了一遍确定无人,退出屋子。

  贴上了封条~

  封条上,一行醒目的红色字体:

  “擅自开启此封,斩!”

  从此糊纸匠五哥的这间屋子就不再属于他个人,而是吴国朝廷的财产。

  ……

  扬州城太大了。

  这项工作持续到了第3天才基本结束。

  预计走掉了8万人,留下了22万人。

  林淮生很忙,

  麾下参谋比会战时出入屋子更频繁。

  目前有2件要务:

  第一件,查抄扬州罪官财产、没收离城富户的全部财产。

  第二件,组织船只南运。

  运河河面,白帆遮天蔽日。

  各地迁居而来的士绅和船夫讨价还价,想尽快让全家人和金银细软过江。

  1名江阴船老大,

  指着刚谈妥价格的士绅脑后:

  “你这个猪尾巴,怎么没割掉?军爷太忙,把你给漏了吧。”

  “啊?”

  “啊什么?想脚踩两条船吗?还想不想渡江了?”

  扑通,

  河面多了几条辫子,在水波中荡漾。

  ……

  船老大掂了掂兜里银子。

  赚了~

  近2个月挣了以前2年才能挣到的银子。

  家里的老婆孩子每天天蒙蒙亮就到码头上卖饭菜、卖凉开水,太阳下山才恋恋不舍的回家。

  这样下去,

  家里很快就能建3间瓦房,再添2亩水田了,美滋滋。

  陛下英明~

  说书先生真没骗人,老乡帮老乡。

  以前的皇帝都是北方人,现在的皇帝是江南人。这真的不一样。

  想到这里,

  他更加自豪,握着撑篙大吼一声:

  “北侉们,都坐稳了。开船喽。”

  士绅心里暗骂:

  “南蛮,你全家都蛮。”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清话事人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