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6章 诸部会盟于忻地(一)

  第466章诸部会盟于忻地

  土方南下。

  路过代地,土王鹌看着源源不断北运的人口与粮草,不由得微微挑眉。

  看来这一次有辛氏收获颇丰。

  既然有了这么多收成,这一次的忻地交涉,应该能快速了结。

  “王,大长老命人送来了本次的有辛氏忻地会盟邀约。”

  “会盟?”

  土王鹌微微挑眉,看着下边送来的书卷,有些许诧异。

  拿来,看到了火漆,这个有辛氏常用的密封工具,火漆上的印记是一个――“辛屈”二字的篆文。

  也就是说,这是辛屈直接发来的文书。

  土王鹌拿出匕首划开火漆,然后抖开。

  里头用了两种文字。

  有辛氏的篆文和大邑商的甲骨文。

  土王鹌大体能看懂甲骨文。

  上边写:“应有戎氏姓之邀,会盟忻地,以应此后诸般军事。百望土王赴盟,全盟友之情,表诸族之乐。”

  后边就是写时间和与会的部落。

  主要是有戎氏的姓部落,辛屈还贴心给他们写了一下愿意跟着有辛氏离开和准备留在这里,以及观望的人。

  目的就很明确了,告诉土王鹌,愿意跟我走的自然是谈妥的,不愿意跟我走的是有意留在这里,你可以拉拢,至于中立观望的,就各凭本事。

  看完之后,土王鹌只是让人匀速南下,然后自己坐在车上,陷入了思考。

  这一次的会盟,应该没有这么简单。

  跟着有辛氏返回北方的姓诸部,并不一定会跟着辛屈去东面,极大概率会顶替土方缺掉的位置。

  也就是说,辛屈极大可能拿忻地跟自己换本部的驻地。

  换吗?

  这个价……还是到忻地亲自看看再说?

  稍稍打定主意,土王就不再多想。

  至于结果,其实辛屈已经预料到了,一定会换的。

  在这个气候变化波动异常的时代,大同比忻地更容易受到灾荒。

  根据后世的预测与记载,最艰难的时候,忻地这边都还能耕种,但大同那边只能放牧。

  甚至土方也因此分裂成上下两个土方,上土方在草原游牧,下土方在忻地、定襄半农半牧。

  然后上土方被隔壁的鬼方彻底吞并、逃散成为赤狄,下土方被武丁、妇好一顿胖揍,进而臣服在大邑商麾下。

  至于辛屈要不要大同?他其实没有人力过去开发,所以给诸就是。

  毕竟北平再差,还有燕山、太行两座山脉能拦截太平洋上来的水汽。

  甚至可以说,当降雨线南移的时候,北平反而是开发的好时间,因为这里的水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比温暖期的时候到处都是沼泽好开发多了。

  但大同可就惨了。

  这里一旦400毫米等降雨线南移,就会缩到代州,甚至有可能一路缩到太原,再往北水汽就过不去了。

  因此在大同,多数时候半农半牧可以,想要全部进行农业耕种,就需要完善水利建设,尤其是节水的堤坝,这个才是最大的工程。

  而东面太行和燕山交错的北平,反而是需要疏通河道。

  只有小部分地方需要打造水库,疏通与建设的难度,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如果人力均等的话,大同这边需要上百年的开发。

  而北平这边,能节省至少七成时间。

  更重要的是,等铁器的问题解决了,就更容易砍树,风车就能大规模制造。

  有了风车,排水的难度就能被大规模降低。

  最多二十年,当新一批人口成长起来,幽州体量就足以纳百万之多。

  甚至之后定了承德群山,还可以生活更多的人。

  至于要不要南下中原,辛屈也考虑了很久。

  确实,中原沃土肯定是最好,但对于后世子孙来说真的好吗?

  金边银角草肚皮,如果自己以北平为基,疏通海河与黄河形成,就能控制整个河北,更重要的是拥有草场,能将草原的战马引为己用。

  别人不知道战马作用性,现在正在组建骑兵的辛屈能不知道?

  因此权衡之后,辛屈宁愿花大力气去整顿北平,也不选择搬迁。

  第一,搬迁不容易,一场水土不服,按照现在的医疗技术,指不定就全军覆没。

  第二,北平有自己需要的煤铁石灰以及各种矿产资源。

  第三,临近草原,现在有战车的就是草原的爷,辛屈随时可以从草原掠夺骑兵,投入南方的战争。

  反正现在南北文化圈层还未彻底分化,半农半牧的生产框架,秦岭淮河以北所有势力最主要的生产结构。

  也就是说,往上数几千年,其实绝大部分秦岭淮河以北的部族,是血脉交流频繁的族群。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南方现在的杞龙氏、丹山氏、召方等势力,正在跟大邑商死磕。

  自己突然跑下去,反而会引起他们的警觉。

  还不如坐山观虎斗。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北平是个要塞城市,虽然有些时候要同时面对南北的威胁,但只要有一段长城在,那么自己的兵力就能获得更多。

  并且,在有意识、有规划的提前开发下,北平的潜力并不低。

  老实说,关中也是姬姓周氏一步一个脚印开发起来的,最后被冠上无敌,也是因为有秦国数百年持续开发。

  开发要时间,要积累,哪怕是中原,经过河甲的干旱与现在的混乱,根本不足以成王事。

  天下膏腴之地,就在河北平原上。

  大邑商绝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这里。

  有辛氏的战略目标跟周朝不一样,所以不能教条思维去想。

  周打败商,都是集中了西部的势力,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才发兵。

  最后趁着商征东夷的时候发动突袭的。

  打完商,周也管不来东面,全靠周公解决了三监之乱,将不听话的商族百姓迁徙到成周宗周去看管开发,将听话的商族人分给卫、鲁等势力,然后再把贵族丢给宋国,用一圈诸侯将商族遗民看管起来。

  周公一辈子都在忙活这件事,可见不管什么地方开发,最核心的都是人力。

  燕国一辈子窝在北方没啥名头,就是因为人力不足。

  更重要的是,燕国这一脉的祖宗是姬姓召氏。

  现阶段的召氏叫做召方,姬姓召氏是姬姓周氏的大宗,周氏已经诞生,呆在邛方羽翼下,成为邛方跟召氏之间的牵连,也可以叫做人质。

  所以,周召分家之后,召公哪怕成为了周王朝建立的大股东,但也不是嫡系主脉,得到北平作为燕国,只怕目的还是为了应付逃亡东北的各支子姓。

  尤其是孤竹氏、箕氏等的反扑。

  总的来说,辛屈权衡再三,决定据北平而兼东西南北。

  四战之地也有四战之地的优势。

  因为这里不能随便安寝。

  那么所有人都得紧绷神经,对于早期开拓是有裨益的。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