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三管齐下!掌握世界的根本之要!
人民币?
朱允愣了一下。
好名字啊!
将来的世界第一货币,就非它莫属了。
哦。
不对。
应该是世界唯一货币!
大明领先世界数百年,第一个实现工业化。
世界上哪还有其它货币的生存空间呢?
将来收铸币税,就能收到手抽筋。
想想就很美。
朱允满意的点了点头。
“准备就绪之后,就正式登报发行吧!”
在此之前,朝廷公告各项事情,都是张榜公布的。
如今,有了《百姓日报》,登报公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比张榜公布,登报能看到人更多,消息传播得也越快。
当然,张榜仍然继续。
毕竟是多年的习惯,不能突然就废除了。
总有一些人,还是习惯看榜,要等他们慢慢适应。
只是,张榜的地位没有那么重要了!
“特大新闻,朝廷进行货币改革,发行新钞,回收大明宝钞。新钞可以换白银!”
“特大新闻……”
……
随着卖报人的一声声的吆喝,发行新钞的消息,很快便传遍了金陵,再传至全国。
首先沸腾的是官场。
老朱给官员定的俸禄并不算低。
至少供他们满足基本的吃穿住用,没有啥太大的问题。
就是从来不涨薪水。
而且经常以宝钞发放。
可宝钞印得太多,其纸面价值,与实际面值,相差太远了。
原来一百两银子的俸禄,给你发了一百两银子面值的宝钞,实际上只值二十几两银子,这谁受得了呢?
到了后面,货币完全崩溃的时候,那更是废纸一堆。
贪官或者家里底子厚的官员还好。
如果家里穷,还是一个清官,那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新钞收回旧钞的价格,是定在1:4。
但给官员发放俸禄,却是完全按新钞的面值发的。
相对于以前发宝钞,等于一下子将他们的实际薪俸,提高了四倍。
不靠薪俸过日子的官员还无所谓。
眼巴巴靠着薪俸过日子的穷官清官,那就真的是太高兴了。
最重要是,新钞可以兑换成白银,只要交百分之五的手续费就行了。
很多官员都不放心。
刚一领到新钞发放的薪俸,就连忙跑去人民银行,将其全部兑换成白银。
童叟无欺。
真的可以兑!
令许多官员欢喜得热泪直流。
给老朱家当官不容易啊!
能领到足额的薪俸,都算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民间百姓的反应,还要更夸张。
一堆大明宝钞,烂在手里,很难使用。
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其不断贬值。
现在太孙做主,进行货币改革,全部可以兑换成新钞。
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之前朝廷一直是只管发行,不管回收的。
百姓们疯狂的涌入人民银行,进行兑换。
毕竟,过了兑换期限,可就换不了啦。
拿到新钞之后,很多人也同样不放心,又将其换成白银。
对此,人民银行一律兑付。
除此之外。
朱允还命令官方的粮价,一律不许涨价,但只收人民币,不收白银。
市场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货币,正常而言,粮价就会上涨。
就算朝廷强制稳价,也难以稳住。
但今年的情况,却是有点不同。
甘薯已经种植成功,明年就要大面积推广了。
民间的百姓,都从报纸上得到这个消息,很多人还拿到了朝廷发放的甘薯种。
朝廷的官员,更是亲眼见证。
甘薯有多高的产量!
自古以来,花大量的钱,抢购粮食,囤积居奇的,就是大户富户。
普通的老百姓,哪有那个能力呢?
既没有足够钱,也没有足够大的粮仓,可以屯粮。
只有大户和富户才可以。
但他们已经知道了甘薯即将推广种植的消息,这时候屯粮,岂不是傻吗?
大户富户们的消息来源,可不仅仅是《百姓日报》这样的报纸。
为了确认真假,他们也各显神通,向朝廷官员打探。
当日挖甘薯是朝廷官员都在的。
自然很容易验证真假。
知道甘薯是真的高产之后,就没有大户富户去屯粮。
相反,他们还想将自己以前屯的粮食,大部分都卖掉。
毕竟,他们很容易判断,甘薯若是真的高产,哪怕不能取代主粮,只是做为辅助,也会使得主粮的需求减少,粮价下跌。
此时不卖,更待何时?
朱允却是下令,朝廷在各地的粮仓,仍按原价收购,不许趁机压价。
米贵伤民,谷贱伤农。
粮食价格最重要的是稳定。
既不能太贵,也不能太便宜。
这只能通过国家调节。
在丰收的时候,收购多余的粮食,进行贮藏。
遇到灾年,则将粮食放出来。
如今水泥已经被发明出来,正好可以用于地窖粮仓的建设。
人民币能自由兑换白银,还能用于购买粮食。
如此一来,就有了双重保证。
但问题也同时出现。
有许多富户大户趁着这个机会,将家中的存粮都大量卖出,反正有朝廷保证价收购,不亏还稳赚。
换得人民币之后,又将其去人民银行换成白银。
对此。
朱允的反应是收。
全部收!
他有足够的底气。
一亿两白银的准备金,绝对管够。
必须要将人民币的信誉,一举建立起来。
何况,他们这样换来换去,人民银行还能赚大量的手续费。
除此之外,国家粮食的库藏,也能大大充实。
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情。
故而,那些大户富户敢卖,他就敢收!
同一时间,《百姓日报》也鼓足了力气,全力宣传“人民币”的种种好处。
白银是如何如何不方便,难以切割,难辨真假,难以携带……
报纸上编出一个个的故事。
比如讲述某位商人在使用白银的时候,遇到了因为切割不便,而被对方从秤里面做手脚,导致巨额损失的事情。
又有骗棍用铅、锡灌注,铸成假的白银,与真银子混合在一起,欺骗商家,卷走巨额财富。
还有两名商人,一人带了白银,遭遇劫匪,搜身之后,银两全部被抢。
而另一人因为带的是人民币,夹在衣物里面,不似银两那般硬重,故而没有搜出来,侥幸逃过一劫。
……
凡此种种,诸多故事,自然都是旁敲侧击,从各个角度讲述白银如何如何不好,纸币如何如何好。
不要小看这种宣传的威力。
即使在后世的社会中,因为宣传太多,大家已经有了很强的抵抗力。
仍然难免会相信。
何况是这个时代,更为纯朴的大明百姓呢。
再加上纸币使用确实便利。
很快,金陵市面上流通的白银和铜钱便大大减少,纸币占据了主流。
在苏州,扬州等商品贸易发达的城市,同样也是如此。
《百姓日报》上开始宣传,有人将银子都换成了人民币。
慢慢的,便有人跟着学。
渐渐越来越多。
换进换出,可都要支付高达百分之五的手续费。
让人民银行赚了一个盆满钵满。
“还是人民币好啊!”
“真是比银子方便多了!”
“现在买东西,我都是用人民币了。”
“哈哈,我也一样!”
“这年头,谁还用银子和铜钱啊!”
……
白银刚性兑付,粮食收购保证,再加上舆论宣传发力。
三管齐下。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人民币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所行之处,甚至比白银还要更受欢迎。
大明朝廷,也由此牢牢掌控了“铸币权”。
财政为国家之首要。
没有钱,什么事都干不成。
养不起军队,搞不了建设……连救灾赈灾都无能为力。
掌控铸币权,财政才有了基本的保证。
货币也是金融的核心。
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能掌握整个世界。
很快就到了年底。
此时的大明,国库充盈,粮食堆积如山。
出乎朱允的意料的是,刺杀他的倭寇,像是人间蒸发一般,再无动静。
而朱允,常茂等人,也始终没有任何动作。
不过。
他也不着急。
狮虎捕鹿,猎人打猎,比的都是耐心。
他们不动,朱允也不动,集中精力建设大明。
一转眼,年关将至,也到了该再去见见老朱的时候了。
一方面,他有一种预感。
若是倭寇要袭击老朱,新年来临之际,便是再好的机会。
另一方面。
趁着过年的机会,去见老朱,不会若人猜疑。
年关时节,晚辈问候长辈,本就是理所应当之事。
再则。
如今,他有钱,有军队,有舆论宣传工具,朱允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他要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