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五月,于慎行还没起程前,王文龙对于顾宪成等人本来就不抱什么希望,当顾宪成还在疑惑他对于于慎行的猜测之时,王文龙已经开开心心去陪家人了。
沈宜修和李国仙已经半年多没见到王文龙,沈宜修也早已出了月子,王文龙的女儿鲜儿也已经可以熬得住长途旅行了,听说王文龙要回江南,沈宜修和李国仙干脆带着一大家子人提前到南京来,所以王文龙在南京下船不久就见到了两个老婆、一双子女。
沈宜修生下孩子后和王文龙相处没几天,王文龙就出了远门,此时一见,走到无人处沈宜修直接哭了,李国仙也能理解沈宜修的心情,悄悄叮嘱王文龙接下来几天时间不用太在意她,要把沈宜修给陪好。王文龙点头如捣蒜,立刻回归奶爸身份。
五月初五,端阳节。
王文龙、沈宜修还有伯岳沈一起到关厢外去看戏。
万历年间虽然戏曲繁荣,但是戏曲演出的发展还没有到清代的程度,还没有出现专门供看戏使用、每天演出不歇的戏院。普通人想要看戏,不然是等待官方或者是附近的富家请来艺人演出,不然就是看三节两庆的时候能不能有戏班来到本地搭台子唱戏。
而王文龙和沈宜修还有沈今天来看的就是这样一台棚子戏,主办演出的就是王文龙的坤班。
棚子设立的地点在南京的关厢之外,正是南来北往的热闹地带,高搭台棚之外用芦苇编成栅栏,进栅栏看戏的人每看一折戏就要交一次钱。
这样的戏棚不是常设建筑,过了端午这段时间就会拆掉,再加上南京关厢外的地租也非常高,搭一个棚子唱戏,成本投入还是不少的。
这样的演出地点比起传统的戏楼来说也有好处,一是演出团体不会受到戏楼的限制,想要在舞台上搭设什么机关,只要在自己建棚子的时候提前想到就行了,第二点则是地方更加宽阔,可以更好的达到宣传和售票的作用。
王文龙和老婆还有伯岳到达之时,戏棚子外已经围了一群人,这些都是想要听戏,又不舍得花钱进棚子的。看着这人头攒动的景象,沈对王文龙笑道:“这棚戏敢是要挣钱了。”
沈在坤班里头也投了些小股份,只不过股权占比很低,王文龙道:“也不知道昆曲在南京的接受度高不高,但这样的尝试总要来做。”
王文龙和沈宜修沈一起走进戏棚,很快便被伺候的小厮迎到一个台子上。
这种台子叫做看台,下面四根大粗木支撑起来,台子地板高度几乎和戏台齐平,专门就是供贵客租用的。
坤班所围出的戏棚范围足有一个足球场大,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错落有致的做了五个看台,另外四个看台都已经坐了人,王文龙远远看了一眼,四个之中有三个台子上已经做了,人家还用屏风稍稍遮挡,另外一个则是在舞台左侧的“女台”,专门供前来看戏的贵族女子使用。
这年代的戏棚只有修了女台才能够算得上大棚子,否则出于礼法贵族女子根本不会进棚来看戏,根据戏棚大小看台数量也不一,最小的就只有一个女台,再多的便也有两三个看台的,如今日坤班所建有五个看台的戏棚已算是顶配了。
而现在五个看台都满了,甚至王文龙这个看台如果不是他提前定下,估计都找不到位置。
王文龙又看了一眼场中的情况,场地中已经站满了人,越靠近戏台人群越拥挤,他心中也有了底,坤班在南京的这个戏棚票房估计是不错了。
这年代的戏棚是不提供椅子的,客人可以自带,不介意的话,坐在地上听戏也行,还有更多人则是选择站着和朋友们一边交谈一边看演出。
沈叫仆人去置办些吃食,王文龙和沈宜修各自落座。
戏台和看台都高出普通观众所在的地面一头,看台上还提供屏风遮挡,王文龙等人在看台上面的活动隐私性非常高,除非是台下观众有心要窥视蹦起来看要不然根本就察觉不到。
王文龙一家在看台上说话的内容台下人也是听不到的,相反王文龙他们却是可以听到台下人的议论,原理是古人早就发现由于地面的反射声音会更容易向上传播,即“声喧于上”。
有两个年轻儒生正站在王文龙一家的看台前面,王文龙把他们两人的对话听得清清楚楚。
其中一人说:“张兄偏要来看什么坤班,这南昆咱们又听不懂,我倒宁愿去看北曲呢。”
那被称作张兄的人笑道:“李贤弟有所不知,我听人说这坤班乃是薛素素主持,那一出《白蛇传》在去年虎丘大会上连演二十余日,真真是轰动江南,他们终于回到南京演出,怎能不瞧它一瞧?这《白蛇传》的剧本乃是王建阳之妻沈氏所作,听闻是极好的。”
那位李贤弟闻言却不认同:“沈家我知道,沈氏乃是沈的侄女,他家惯是会写市井剧本,但写起情爱戏却总差着些火候,报上都说这《白蛇传》如何之好,但也未必真好了。”
那张兄闻言说道:“李贤弟这话没见识了!这坤班是建阳先生投资的,本子又是从他王家出来,建阳先生何等大才?所写的《连城诀》《狄公案》诸般小说本本都好,特别是那部《疗疴录》,哪本小说比得上?今上都夸的‘本朝小说第一’,他的班社哪有不好的道理?”
这位张生原来还是王文龙的死忠粉。
小婶忍不住问王文龙道:“坤班久战苏州,就是不知这一次北上能否成功。”
王文龙笑着说:“宛君莫忧,一次不成功就来两次,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钱。”
以王文龙现在的身家,坤班建戏棚这大几百两投入他完全亏得起,何况王文龙知道历史,南京将来也是个昆曲窝子,哪怕现在南京的观众还不熟悉昆曲,但多听几回也一定会接受。
沈宜修却是对丈夫的大手大脚有些担心:“有钱也不是这样的花法。”
王文龙哈哈笑道:“只要能把你沈大家的名气打出去,便是千万两能买妻一笑我也甘心。”
沈宜修只感觉心中甜蜜,却又有些害羞。
一旁的沈笑呵呵的看着小两口谈恋爱,等听到台上的锣鼓声才将视线转回舞台。
坤班今天要演的是连台戏,白蛇传是大轴,这之前还要演几出南京观众熟悉的戏,一来为招揽生意吸引看客,二来也是为了凑足一天的演出时长。
王文龙见到几个坤生上场,这才想起要翻戏本。后世即使是湖广腔中州韵的京剧,大多数人乍听之下都听不懂唱词,放到古代情况也一样,《红楼梦》之中贾宝玉也是要有薛宝钗给他介绍词句才能够欣赏《醉打山门》中的唱词,更别说文学素养远低于贾宝玉的普通人了。
对付看不懂戏的方法也很简单:看不懂就多看,大家听着唱腔讨论剧情,看着看着也就大概明白意思了,再多看两遍就能看出一出戏的味道,所谓“生书熟戏”便是这个道理。
而对于王文龙这些有钱人来说,为了提高他们的看戏体验戏棚是会提供唱本的,自己拿在手上翻大概就能了解剧情,而坤班这一次给看台上提供的唱本甚至还有关键段落的唱词,厚厚一本词曲集,光是印刷费用就不低,也可见这棚戏的高档。
见王文龙翻开戏本查询演出目录,义务参与这次演出准备的沈直接介绍道:“今天的头场戏乃是徐阳初的《红梨记》。”
《红梨记》是徐复祚前年面世的传奇剧本,现在的昆曲版本则是后改的。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