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枣祗虽发现了问题,认为颍川需要重修水渠,但他并非名门出身,也没有修渠的履历,想要推动此事,终究人微言轻。
不过枣祗很快就将自己的情绪收了回来,他今日首先要做的事还是看一看稻田里的苗情况如何。
出了阳翟县城之后,枣祗一路向南,越往南,种稻的田亩越多。
数日后,枣祗沿着乡间道路,一路来到了许昌县。
路上的情况不容乐观,若是再不下雨,就算临时开通些额外的沟渠,今年的稻米亩产势必要减少了。
颍川人口众多,在他看来,从许昌到南面的临颍县,完全可以开垦数条水渠从颍水引水灌溉,所得亩产应能胜于当今。
只是此项耗费民力就更多了,也非一年半载之功。
心中怀有此念,枣祗一路来到了许昌县城,打算通知许昌县令组织百姓想办法多引些水浇灌种植水稻的田亩。
然而他刚来到城门口,对着守门的门候出示了记录自己身份的传,却见门候兴奋起来,高兴地道:“枣君,终于等到你了!”
枣祗一脸的茫然,他因为在农桑上对百姓的帮助而受百姓拥戴不假,但他什么时候能让许昌的小吏这么兴奋了?
门候马上就为他解惑了:“枣君,雒阳有公车来,征辟枣君入雒阳为官呢!”
门候的声音没有掩饰,周边守门的兵卒和路过的百姓听到这边的话,纷纷投来艳羡的眼神。
“府君知道后,就派人来知会各县,让枣君接到消息后即刻回阳翟。”门候说着,留意到枣祗身上的风尘仆仆和被枣祗牵着的老马,又道,“不过今日天色已晚,枣君不妨在城中驿站休息一晚,养精蓄锐。”
傍晚,未等枣祗前往县寺,许昌县令亲来驿站拜访,对于枣祗的要求,忙不迭的答应了。
虽然以前枣祗作为郡中百石吏,来到颍川各县本就会得到优待,但像今日这般,还是第一次。
可枣祗心中纠结,公车征辟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但他此行的使命还未完成,还未抵达南边的舞阳县和郾县。
当夜,枣祗没有安眠。
次日,枣祗出了房屋,东边的火红的太阳升起未久,天边浮现出了一大片红霞。
面对着美轮美奂的朝霞,一抹笑容浮现在了枣祗的脸上。
这抹朝霞意味着终于要下雨了。
这样,他也能放心回阳翟去了。
……
“鸿都文学?”枣祗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太守李解释说:“你莫要想差了,鸿都门学今时不同往日,而今归于太常蔡公接管,蔡公的名声谁人不知?”
又小声透露道:“我遣人从使者处打听到,你的名字已经上达天听,能当上鸿都文学,你在农桑之道上的建树至关重要。”
枣祗闻言拜谢道:“多谢府君看顾。”
他谢得诚心诚意,李素有德行,而且别的不说,他这个劝农掾史就是受李征辟而来的。
李笑着说:“君之才能我是知晓的,此去雒阳,若能得太常另眼相看,必然前途似锦。我知君素有抱负,今日的机会,绝不可辜负!”
而今枣祗受公车,他也与有荣焉。
阳翟县距离雒阳不算远,枣祗孤身应征,准备在雒阳安定下来后再来接妻儿入京居住。
鸿都门学虽然在设立之初就很受宪帝的喜爱,但雒阳城内寸土寸金,鸿都门学和太学一样,都被设置在了城外。
当初为了避免一些冲动的太学生选择仗着人数优势以理服人,太学在东南,鸿都门学则被设在了城西,距离西园不算太远。
枣祗在抵达雒阳之后,很快通过了蔡邕的考核,成为了负责农科的鸿都文学。
门学设在城外有一桩好处,城内的房屋租金极贵,但城外的里坊就不同了,虽然比之阳翟县还是要贵上许多,但已经是枣祗能负担得起的了。
一切看着都很顺利,尤其是太常蔡邕,言谈间对他很是满意,直言鸿都门学新开的几科中,只有他这个农科和数科的文学最得他看重,还托付他留意门学祭酒乐松,防止后者行不法之事……
按理说,这本该是前途似锦的路子。
可是……
西园之中,枣祗手持着一把耒耜立在田亩之间,望着眼前的诸生们,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着重教哪些东西。
但现在不是迟疑的时候,枣祗指着面前的三脚耧车介绍道:“此耧车出自孝武皇帝时的搜粟都尉赵过赵公,用以播种稻麦之种。耧车集开沟、播种、覆土于一身,使用时一人牵引耕牛,一人把扶耧车,一天便可播种一顷地。”
“诸位早就见过耧车,可有人觉得耧车不过如此者?”枣祗环视着他的学生们,见无人应答,伸手指向耧车的三个脚:“此三脚看似简单,但一则不至于使稻麦疏密不均,二则其垦出的小沟在麦田则易于排涝,在稻田则易于保水……”
枣祗说的起劲,并准备在寻好的一小块地中为学生们展示一下用法,全然没留意到场间不知不觉间多了些奇怪的人。
倒也不是全然不知,西园本就是安稳之处,枣祗过去讲课之时也有人来围观,只要不影响他授讲学,枣祗来者不拒,完全没有藏一手的想法。
但刘辩望着枣祗直接将稻种放进耧车播进潮湿的土地里,明亮的眼睛里藏着大大的疑惑,小麦这样种他是知道的,但水稻不是应该先单独育苗后分开插秧吗?
不过他马上反应过来,不管是因为技术发展的限制还是肥料的限制,既然现在还没有他印象中的办法,总归该试一试,不然鸿都门学不是白改了嘛。
同时,刘辩也意识到,他一直以来都没离开过雒阳的一亩三分地,雒阳多种小麦,他便因此而不知对水稻的种植方式。汉家这么大的地方,他对于外界的了解大都来自于奏书公文,还是匮乏了些。
另一边,演示结束后的枣祗总结道:“在场诸君若有哪一位能如赵公一般,造出一个如同耧车这般的农具,必能青史留名!”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