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上下糊弄

  第570章上下糊弄

  吴襄是崇祯皇帝在己巳之变后特意提拔重用的辽将,其目的就是要分祖大寿的兵权,从而对祖大寿形成牵制。

  相比祖大寿,吴襄这人要忠心的多,而且也更为听话,用起来也放心些。

  如果处置了吴襄,那么之前的安排就没用了,祖大寿在辽东再无人可制,这是崇祯皇帝绝对不愿意看见的。

  再者,吴襄任总兵时间不长,关宁铁骑的一半指挥权也是吴襄就任总兵后才拿到的,所以关宁铁骑的问题要追究的话实在是怪不得吴襄,毕竟那时候他还没权利指挥这支部队呢,这支部队的指挥权先在袁崇焕的手中,后来又到了祖大寿的手里。

  以关宁铁骑的空饷问题处置吴襄,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再者,冷静下来的崇祯皇帝又想到了一点,那就是今天吴襄能够和自己说这些,不也证明了吴襄对自己的忠诚么?如果吴襄是一个狡诈之人完全可以不说实话,直接用虚言糊弄过去。

  可现在吴襄不仅说了实话,还把关宁铁骑的底子都告诉了自己,恰恰证明吴襄是一个可信的实在人。不处置造成这种情况的祖大寿等人,反而迁怒于吴襄,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跪在地上的吴襄吓得面如土色,甚至他以为自己今天要完了,说不定下一刻就有人冲进来把他抓走,然后打入大牢。

  这时候,吴襄心中很是悔恨,早知道这样自己多什么嘴啊,怎么一不小心就在皇帝面前说了实话了呢?可该说的不该说的却已经都说了,现在吴襄已没改变的可能了,只能祈祷老天爷能帮自己一把,让他安然渡过这一关。

  也许是老天爷听到了吴襄心中的祈祷,静悄悄的偏殿很快就响起了崇祯皇帝的声音。

  “吴爱卿,平身吧。”

  “臣……臣……。”吴襄猛然抬头,用着不可思议的目光朝崇祯皇帝望去。

  崇祯皇帝向他微微点头,抬手道:“起来吧,地上凉。”

  “臣……臣叩谢天恩……。”这一次,吴襄终于回过神,确定崇祯皇帝的确是让他起身,而且神态也很是缓和,这不代表着自己逃过一难了?想到这,吴襄冲着崇祯皇帝叩首后这才从地上爬起。

  “吴爱卿。”

  “臣在!”

  “朕知道你是一个厚道人,而且关宁铁骑之前事同你无关。今日你能同朕说这番实话说真话,朕心中甚是欣慰。大明就需要你这样忠心的臣子,辽东也需要你这样的大将坐镇,如此大明才能无忧,朕也无忧也!”

  “陛下……臣感恩不已,臣对不起陛下呀,陛下如此厚待于臣,臣唯万死以报陛下之恩啊!”崇祯皇帝这番话让吴襄感动的泪流满面,只见他又跪了下来,一个劲朝着崇祯皇帝叩首,指天发誓自己一定不负皇恩,为国报效,万死不辞。

  见他如此,崇祯皇帝上前亲自把吴襄搀扶了起来,拉着他的手又安抚了几句,吴襄这才渐渐收住眼泪,情绪平复下来。

  随后,崇祯皇帝又和吴襄聊了一些关于辽东的军事,询问建奴作战的特点和辽东军同建奴交战的过往。聊的差不多后,崇祯皇帝不由得感慨辽东将士的不易,更向吴襄承诺,他会想办法解决辽东军饷急缺的难题,让吴襄这一次回去后好好带兵,守备辽东,挡住建奴南下的通道。

  面对崇祯皇帝的嘱托,感动万分的吴襄拍胸脯保证,只要自己活着绝对不会让建奴打破山海关,一定为大明守住辽东门户。见此,崇祯皇帝很是欣慰,又勉励了他几句,还赏赐了一些东西,这才让人送吴襄出宫。

  等吴襄前脚刚走,后脚崇祯皇帝的脸色就从刚才的和颜悦色变成了冷若冰霜。虽然今日他没有处置吴襄,可对辽东将门的警惕性再一次提高,同时也对已经死了的袁崇焕更多了几分怨恨。

  在崇祯皇帝看来,吴襄虽比祖大寿可信,不过可信的程度也是有限。虽然今天吴襄在自己面前说了真话实话,可是如果吴襄真的效忠自己,效忠大明的话,为什么不在接任总兵的时候就把这些情况已上书的方式告诉自己呢?而是在自己逼问下这才说了出来?

  从这点来看,吴襄恐怕也是存着私心的。大明武将吃空饷的情况历来有之,空饷弄到的银子难道真的养兵了么?崇祯皇帝又不傻,当然知道这些银子大部分都进了这些武将自己的腰包之中。

  吴襄同样也是一样,用一句难听话来形容,狗改不了吃屎,哪怕吴襄这条狗比祖大寿那条狗略微可靠些,但也有限度。

  之所以没处置吴襄,是因为崇祯皇帝不想引起辽东动荡罢了。为了大局,安抚好吴襄才是上策。但吴襄这個人以后怎么用,还能不能重用,崇祯皇帝还要好好考虑考虑,眼下先让他回去再说,辽东安稳才是第一,等辽东那边事解决后,崇祯皇帝再另想办法。

  见过皇帝后,吴襄在京中停留了一日,翌日就启程返回辽东。

  等他回到辽东,辽东那边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这一次皇太极再一次领兵南下,摆出一副要打辽东明军的架势,辽东各部如临大敌,尤其是在锦州的祖大寿更是抓紧时间修筑城防,以防止皇太极来攻。

  忙忙碌碌折腾了两个月,祖大寿都没等到皇太极的部队来攻,反而等来了皇太极派人送给自己的一封信。

  信中皇太极很是客气,告诉祖大寿说他的子侄在他那边很好,虽然祖大寿在之前大凌河兵败后摆了皇太极一把,先降后逃,跑回了大明,可皇太极非但没有责怪祖大寿,反而对祖大寿很是推崇,也佩服他的忠义。

  祖大寿看完信,许久都没说话,也有些佩服皇太极的大度。虽然双方是对手,不过既然对方好意来信,还告知了自己子侄之事,祖大寿也不想和皇太极撕破脸,就此写了一封简单的回信,信中对皇太极说自己是大明的臣子,虽然感激皇太极的好意却不能背叛大明,战场上大家是对手,但私下他却要感谢皇太极善待自己子侄。

  所以祖大寿对皇太极说,请皇太极照顾好自己的子侄,自己虽不能投皇太极,却对皇太极却很是佩服,谢谢他的来信。

  皇太极接到信后,看完继续书信一封,说大明已经不行了,崇祯皇帝和朝廷对祖大寿防备甚多,而且自袁崇焕死后,也没人能信任和重用祖大寿,祖大寿在大明那边又有什么意义呢?倒不如投靠自己,自己一定会重用祖大寿,只要祖大寿能投诚,他皇太极必然厚待。至于他的子侄不必担忧,皇太极说祖大寿的子侄就是自己的子侄,在他那边无论安全还是富贵都能保证,他日夜期盼能见到祖大寿的一日,希望祖大寿可以好好考虑他的建议,不急一时。

  对此,祖大寿又回信一封,信中再次感谢了皇太极的看重,同时也再次说明自己不能投对方的原因。但相比上一封信,这封信中祖大寿的言辞要温和许多,还再次对皇太极表示敬佩。

  接着,皇太极又来信,这信中说:“将彼处险易明白修书,速遣妥员来报我等。我厉兵秣马,但候将军之消息。勿为此处之子弟及众官兵忧虑,尽我穷国之力养赡之。我等既同舟共济,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倘蒙天眷而事成,则以将军为王,赐以权柄,当是自然。将军骤遭灾难,力所不支,难保自身,则请将军遣人约期,当遣人往迎。”

  这信的意思更是明确,甚至愿意给祖大寿王爵厚待,祖大寿看完这封信没再给皇太极回信,这信也给祖大寿悄悄烧了,不过皇太极信中的内容却被他记在了心里,就不知道他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了。

  辽东方面双方僵持,似战又未战,时间久了,辽东那边也渐渐放下心来,觉得皇太极这一次只是摆出一副要进攻的架势,并没有真正打算南下的举动。

  而且之后不久,从北边传来又一个消息,更让辽东方面彻底松了口气。因为听说皇太极派多尔衮领兵北征草原,似乎并没有打算在辽东开战,而是有意图先平定蒙古的样子。

  听到这个消息,辽东各部连忙查探情报真实性,不久后这个消息得到了证实。从北方的探子回报,皇太极的确派了多尔衮去了草原,眼下已带兵抵达察哈尔了,正在聚集察哈尔的蒙古各部意图西进,看样子是要去打土默特。

  多尔衮这次带了一万五千骑兵,都是八旗精锐,等到察哈尔各部兵力汇合,组成大军后就会西进出征。从这点来看,皇太极不可能两面开战,而且建奴也没这个实力,也就是说辽东暂时不会再有事。

  鉴于这个情况,辽东各部商议后决定给朝廷报捷,他们自然不会告诉崇祯皇帝真相,只会说辽东各部和建奴交战,防守严密打退了建奴多次进攻,逼迫皇太极退兵。这样的话功劳有了,赏赐也有了,上上下下皆大欢喜,何乐不为呢?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苟在明末当宗室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