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长安的吕雉一直担心汉帝要易储,所以不断寻找让汉帝打消这个想法的办法,可是得到的都是一些只能减缓,不能治本的意见,所以一直没有结果。
没有办法了,吕雉想到了一个人,张良,于是吕后就让他的哥哥,周吕侯吕泽和建成侯吕释之,前往太行山寻找张良。
太行山麓,白罴山,白德天师观
这是一個道观,位于高山之上,修有一个主观,多个副观,组成一个小的宫殿群,环绕着白罴山头而建,经过历代家主和观主,耗时近三十年陆陆续续建成。主观主要供奉道家神仙,副观则是供观中道士生活所用,出资人自然不由多说是白氏。
此时正值清晨,东方一缕紫光乍然而现,一个头发半白,以一个桃木簪将长发盘在脑后,身着简易白蓝相间道袍,手持一柄浮尘的道士正在山巅的一个巨石上盘坐,正是辞去一切官职的留侯张良。
当他见到那抹紫光后,立刻闭眼,在脑海中不断咏诵《采气吐纳经》,调整自己的呼吸,放松身体和心神,三刻之后,一篇《采气吐纳经》已经咏诵完毕,睁开眼,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
身体和精神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起身,轻盈一跳,就从巨石上跳了下来,优哉游哉的往山下走去。
走进道观,有道童正在扫落叶和灰层,见到张良,道童正对着他,双手抱拳,举到与眉眼平齐处,深深弯腰,双手抱拳自然下垂到与腹部平齐处,再立正抱拳于眉眼平齐处,行了一个稽首礼道:“师叔祖!”
张良回了一个简单的稽首礼,并没有道童那样正式,但是也没有让道童感到高傲,然后笑着走了,来到主观太清殿。
只见供台最高处,第一层,供着三清,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其中太清道德天尊在中间,也称太上老君,也是老子、老聃,代表白德天师观是太清道德天尊一派,传有《道德经》,其主要内容为让人开智,教人向善。
第二层是四大仙尊,分别为南华仙尊、冲虚仙尊、通玄仙尊、洞灵仙尊,其中南华仙尊居于中,代表白德天师观承袭的是南华仙尊,而南华仙尊指的是庄子,庄周,传有《南华真经》,其内容主要为调节自身身心,加强自己的意志力等。
其下第三层是五方五老,分别为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
其中位居中位的是,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简称白帝,其代表的是白氏始祖白罴,传闻白罴去世后,因为扶持周武王、周成王,以及后世子孙剪灭东夷,为华夏开拓千里万里,再加上代天牧民的功劳,因为功德而被封为西方白帝。
其从神庚辛,官将七十万人.上导洪精于上天,下和众生于灵衢。从神庚辛就是他的儿子白武,因为辅助周康王以及卫康叔,加上辅助白罴攻灭东夷之功,被封赐庚辛,从于白帝。
因此白帝麾下许多神仙和天兵天将都是,白氏历代死去的家主以及白氏子或为了白氏而牺牲的将士、公族、臣族。白帝传有《白帝经》,其内容主要为统兵之法、辅佐帝王之法等。
第四层供着六御,分别为中央昊天上帝、北极紫微大帝、南极南天长生大帝、东极青华大帝、西极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
居中的是北极紫微大帝,代表的是白国的第一位白王,白平,其职能为掌管日月星辰,四时变化,文臣武将的升迁任命,传有《北极紫薇帝经》,主要内容为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王者和帝者等。
第五层的则是白德观的历代天师,如今只有一个天师,是为天师白朗,简称白天师,白德观就是由白朗创立的。
传闻其人十三岁学道于老庄,终年一百一十二岁,学道九十九年,对于道学的理解已经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加上白氏浩如烟海的藏书,其学识几乎冠绝古今,能看透一切人心,懂得一切道理。
但是因为其少年学庄列,致使性情平淡,没有丝毫功利、世俗、争夺之心,晚年,大概五十多岁时,开始梳理道家学说,他发现由于道太过于虚无缥缈,因此白朗决定封神,以这些神仙的具体事迹,来教导民众。
到了八十岁时,当时的白国还没有灭亡,当时的家主白拓,全力支持叔祖白朗的事业,搜集了天下散逸的道家经典和只言片语。
又派出了白氏内部所有学道的白氏子和白姓子,又不断邀请其他派别的道学大师,前去与白朗相互验证,最后才创造出了如今张良看到的这一系列。
在白国灭亡后,太行山内流出的关于太行山神的信仰,就是白朗封神过程中的顺手一为,想试试效果,但是结果表示十分有用。
只是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整个太行山,几乎家家都以山神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白氏暂时退出太行山的那段时间里,发挥了很强的作用。
直到白氏重新拿回太行山的掌握权,立刻将山神体系改为白朗设立的道家体系,因为两个体系同处一脉,山民几乎没有丝毫抵抗就转换了信仰。
因为白氏告诉他们,山神因为功绩,已经被上天封为白帝,已经不仅仅管太行山了,可以管到整个天下。
山民们都十分高兴,都认为自己信仰的山神十分给力,教育孩子都说,要努力啊,就要像老山神一样,成为白帝啊!
在白朗九十九年的学道生涯里,他著作了很多道家经典,如《白帝经》《神颂》《白帝说经经》《北极紫薇帝经》《南华真经注》《道德经注》《采气吐纳经》《养神修身经》等等,再加上一些短篇道经,不下数十篇。
故而其后弟子将其奉为天师,意为上天派来教导天下百姓的老师。
如今的天师是第二代天师,名为徐道空,道号徐道子,今岁六十有余,是太行白德天师派第一个弟子,是为道字辈,其辈分排名以白朗所书的:
“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宁。
未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心。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为传承辈分。
因为徐道空发现张良的修道资质,是百年难得一见,故而代师收徒,授字,道名为张道良,道号张道子,与他同辈的师兄弟如今只有五六人,皆是其他道观的一观之主,张良是他们中最小的一个。
而如今白德观
张良上前给供奉的神仙天师恭敬的上了一炷香,然后挨着徐道空,坐在旁边的草蒲团上,双腿盘坐,将浮尘横放于腿上,头正身直,舌抵上腭、微微提肛,双手自然下垂,丹田结印。
此时在殿中打坐的有二十几人,道字辈只有他和徐道空,其下就是几个德字辈,然后就是通字辈,最小的一个通字辈只有五岁,盘坐在蒲团上打瞌睡,哈喇子流了一地,不过并没有人说他,毕竟还小,只要不打扰其他师叔就好了。
张良准备打坐半个时辰,然后就和同门去斋堂吃饭,随后与师兄散步消食,然后去道经阁研究道经,练功···开始自己一天平静而又有趣的生活。
白罴山脚,一行壮汉车队来到此处,队伍里人人提刀带枪,仔细一看,人均战马,其上有包裹,里面所装,看似甲胃,带头的是两个四十余岁的男子,一看就是久居高位,雍雍华贵之人。
“兄长,张良真的在这里?”
“应该没错,不疑那小子说的就是这,说在什么什么观里修道。”
来人正是奉了吕雉命令前来寻找的吕泽、吕释之两兄弟。
“兄长,你说在这深山老林里,有什么好待的,没女人,没酒没肉,真不知道张良干嘛要受这个苦,挣了这么大的家业与功勋,就为了往山里钻?真搞不懂这些文人。”
吕释之看着周围原始森林的风貌,就连来的时候,马车都无法通行,只有一条一米多宽,人为踩踏出来的土路。
吕泽也无法理解,但是知道轻重,小声呵斥吕释之道:“少说两句,如今我们有求于张良,别节外生枝!”
吕释之闭嘴,突然看到山上走下来一个背着竹篓的道童,众人连忙下马,吕泽迎了上去行礼道:“敢问道童,是否是山上道观之人?”
道童回礼道:“正是,不知居士有何事?”
“请问山上道观之名为何?”
“白德观。”
吕泽知道找对了,天知道他已经跑了四五个道观,什么白道观,白罴观,紫薇观,张不疑也没有说清,只说去太行山,随便问一个都知道,直到上一个道观,道观观主说张良是他的师弟,在白德天师观,才真的找到了具体位置。
真不容易啊,太行山山路又多,道观又多在深山老林,这几天实在是把他们累坏了,马都跑死了几匹。
吕泽高兴道:“请问张道良,张道子如今在观中吗?”
道童听后有些疑惑又有些警惕道:“张师叔祖?你们找他干什么?”
“我们是张道子的故人,前来见见!”
“哦,是这样啊,师叔祖如今正在山上,你们可以沿着我走的这条路自行上山,一直到头,看到石碑了,就说明快到了,我就不陪你们了,我还要去采药呢!”
说完对着两人行了一礼,绕过两人走了。
两兄弟面面相觑,之后吕泽对着手下下令道:“你们就在山下看顾马匹,等待我们。”
“喏!”
两兄弟带着两个护卫,一共四人,又开始了登山之路。
半个时辰后,好在几人常年在军中,不缺乏锻炼,很快就看到了石碑,上书“白德天师观”,知道快到了,一刻钟后,几人终于看到了道观的围墙。
上前叩门,说明来意,得知张良和其他道长还在打坐,便让人不要打扰,而是将他们引到偏殿等候,两兄弟就这样喝着茶水,等着张良打坐完毕。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