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县衙

  他说什么?船丑,有碍观瞻,要加钱?

  停一天就要收一两泊船费?

  朱寅等人脸都绿了。

  你知道一两银子是多少钱么?

  一个披甲士卒的军饷,每月也就一两二钱,还是足额!

  我们在这桃花渡仅仅停一艘船,就要一两白银每天?

  你怎么不去抢?

  眼见众人脸色难看,那守渡人操着一口典雅地道的洪武正韵,笑容散漫的说道:

  “小船主是外来的吧?怪不得。好教小船主知晓,这规矩不是在下定的,是东主定下的。”

  “这里可是十里秦淮啊,各处渡口的船位,都是紧俏的很。说贵,也真贵。说值,那也真是值。”

  他居高临下的站在码头上,好整以暇的背着双手,嘴角噙着化不开的自信。

  “小船长,在下这番道理,可是?”

  他信手往南指指,再往北指指,一口洪武正韵说的神完气足,字正腔圆:

  “南岸百步之外就是乌衣巷、琵琶街,莫说本地人,外地读书相公们没有不知的。”

  “这也就罢了。可是往北不到半里,便是贡院、府学、夫子庙、中山王府啊!”

  “小船长还觉得贵么,唵?”

  “若是仍觉贵了,也可另选宝地。其他地方,怕还不愿你这船停泊呢,船太丑了些。”

  朱寅仰着小脸,深深打量了对方一眼。

  守渡人一身交领窄袖的青衣长袍,绢布料子浆的整整齐齐,头发绾的一丝不乱,腰间挂着香囊,一双厚底皂靴干干净净。

  更重要的是,他的微笑带着一丝说不出来的傲气。

  这种笑容神情,朱寅十分熟悉。

  这不就是外地人到大都市之后,那些“本地贵族”的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爆棚的小市民,真是太多了。

  朱寅也懒得啰嗦了。

  宁采薇也懒得啰嗦。

  她直接给钱。

  “我们先停一百日,就付你一百两吧。”

  她在船上封了一百两纹银,痛快买单。

  “承惠一百两,请跟我来。”

  守渡人接过六斤多重的银子,沉甸甸的提在手里,带着几人进入桃花渡边上的一间临水精舍。

  精舍里面,还有一群书吏一般的人。不知道的,还以为到县衙六房了。

  守渡人写了一张单据,注明日期、款项、船型,然后说道:

  “请出示船契,在下也好具名登记船主、船籍。”

  朱寅眼睛一眯,“船主就是我们,船籍是济宁。只是船籍在客栈失火焚毁。”

  “哦?”守渡人咧嘴一笑,将毛笔轻轻放在笔山上,搓着手说道:

  “没有船契,那如何登记船主姓名和船籍之地?”

  “这艘船…很难停泊啊。”

  朱寅暗自咬牙,“如何通融呢?”

  此时他就像一个司机,找不到一个停车的地方,被停车场管理员刁难。

  这艘中等沙船,造价也就几百两撑死。如此高额的停泊费,其实很不划算,还不如直接卖了。

  可是它的价值,不是船的本身。

  而是它的原主人已经行贿过了,每年打点上万两白银,是可以直接出海的船!

  起码到明年六月之前,这艘船通过长江出海,通州卫所、狼山水师都不会拦截稽查。

  也可以自由从大海进入长江。

  要是放弃这艘船,损失不但很大,而且没法出海了。

  就算你再次行贿,你人生地不熟,送礼打点都没有门路。

  所以,朱寅不能放弃这艘船。

  “如何通融?”对方没想到这孩子如此上道,这么懂事的主动提出来。

  那就好办了。

  他伸出一个巴掌,“再加五十两。黑船的风险,我就替小船主担着了。”

  “你这船要是在县衙补充船契,可能不止五十两,说不定还要被百般盘问。”

  “先说好,鄙人从不还价。五十两担着天大干系,多么?行,咱们就交易。不行,咱们交情在。小船长,然否?”

  朱寅真是服了。

  对这种小人物,一点办法都没有。

  “好吧,就五十两。”朱寅干巴巴的说道。

  守渡人又得了五十两银子,满脸都是喜色。

  这种没有船契的黑船,可是不多见啊。既然遇到,当然要狠狠宰一刀。

  刚好给如意楼的相好买一套头面,那小美人就高兴了。

  吃的就是这碗饭,这种钱不赚,那不是混蛋么?

  他的语气也温和多了,“小船主尊姓大名?年岁几何?”

  宁采薇道:“船是我的。我姓宁,名采薇,十岁。”

  守渡人登记了船主船籍,又用自己的钤印一盖,将单据双手交给宁采薇,笑道:

  “小娘子可要收好,不要再被烧了。”

  宁采薇也露出职业假笑,“那就再会吧。若是百日之后续期,可是只收停泊费?”

  守渡人正色道:“那是当然。有的钱,同一人身上只能赚一次。”

  众人正要离开,那守渡人忽然说道:

  “诸位刚来南京,初来乍到,可需要购买一些必要书籍?请看这边…”

  他指指书架上一排排崭新的书籍。

  朱寅对繁体字已经很熟悉,眯眼一看,只见是《士商类要》、《一统路程图记》等书。

  这种书,的确是有用。

  朱寅当即买了四本,花了二两银子。

  这其实很贵了。

  二两银子能买三石粮食。可是此时的明朝,书籍仍不便宜。

  众人回到船上,将马匹全部牵上岸,马车也推上来。

  至此,才算是弃船换马。

  朱寅翻看新买的南京街衢图,指引马车上了利涉桥,进入贡院街,又沿着热闹无比的贡院街往西,来到东牌楼的夫子庙。

  夫子庙前更是热闹到极点。一眼望去都是人群。

  来这里,当然是吃饭。

  找到一家叫畅快楼的酒楼,进去吃饱喝足。

  吃完饭,朱寅等人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买户口!

  没有户口就是流民身份,处处受阻。

  之所以说“买户口”,是因为此时的明朝,黄册户籍统计混乱不堪,基层管理已经废弛。

  官府胥吏趁机舞弊敛财,视国家户籍制度如儿戏。

  晚明时期纲纪崩坏。加上商业迅猛发展,士民对金钱的崇拜空前高涨。

  在朱寅看来,晚明社会有点像十八世纪的欧洲。

  只要使足了银钱,管你是流民还是黑户,都能给你重新造册黄簿,拥有合法身份。

  这便是买户口了。

  南京城属于两个附郭县,南边是江宁县,北边是上元县。

  所谓的南京城,行政区上都属于两个县的一部分。

  两个县的县衙都在南京城。应天府的府衙,也在南京城。

  三个地方行政衙门同城办公。

  朱寅要去的地方,是距离更近的江宁县衙。

  准备一番之后,向店家打听了一下,朱寅等人就登上马车,前往江宁县衙。

  古代草民去官府,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朱寅和宁采薇很有勇气。

  因为有银子。

  你舍得花钱出血,那就不是刁民,而是胥吏们的客人。

  据说钱花的豪横的,在户房里面,还能喝到上好的龙井。

  为了办事,朱寅等人都没有心思逛夫子庙的集市。

  马车离开喧闹无比的夫子庙,进入玄真巷。玄真巷只走了大半里,就迎来一条宽阔整齐的大道。

  这便是有名的花市大街了。

  花市大街南接南门大街,北接大功坊,西边就是江宁县衙!

  马车好不容易等到一个空挡机会,急匆匆的横穿花市大街,进入了县前街。

  一进县前街,就看到街道北边,坐落着一座威严肃穆的气派官衙。

  门头上赫然是四个大字,从右到左的写着:江宁县衙。

  高大的门檐之上,还有一对悬鱼,也真是讽刺。

  衙门口的临街广场上,左边一溜儿的上马石和拴马柱,右边一溜的轿棚。

  轿棚之中,足有十几辆轿子,都是装饰精美,穷极华丽。显然主人非富即贵。

  轿夫们懒洋洋在各自的轿子边歇息,一边吹牛打屁,一边赌钱下棋、捉虱子、抠脚。

  胆子大的,干脆趁着这会工夫,在轿子里打盹,也当一回主人。

  偶然衙门里出来一个人,轿子里打盹的轿夫就赶紧钻出轿子。

  按照明律,只有三品以上文官才可以乘轿。三品以下文官和所有武将,只许乘车骑马。

  然而律法就是用来破坏的。如今别说所有文官,就是武官也开始乘轿。

  别说官员,就算商人富户,官场小吏,也都乘轿成风。

  朱寅的马车在左边停下,然后取了几十两黄金,就带着众人走向县衙。

  县衙门口的台阶之上,挺胸凸肚的站着一排衙兵,廊下立着一面大鼓。

  这就是县衙的鸣冤鼓了。

  可是鸣冤鼓上的鼓槌,却是不翼而飞。

  也不知道是本就没有呢,还是被人取走了。

  朱寅来到衙门前,看着高大威严的门面,对古代县衙的认知,又真切了很多。

  后世影视剧中,知县就是个芝麻官,县衙就是个小衙门,没有多少威严。

  可是事实似乎不是这样。

  这江宁县衙,视觉上就让人感到一种不可冒犯的威严。

  所谓“区区知县”,看样子也绝非什么芝麻官。

  “此乃县衙重地!阶下何人,来此何事?”

  守门的衙兵按刀喝问。

  “可有名剌投递?若无名剌,速速离去!”

  PS:更新晚了,自罚三杯。晚安。蟹蟹!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晚明风华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