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八虎骑将——曹仁

  曹仁,字子孝,汉族,沛国谯人,曹操从弟,三国曹魏名将,官至大司马,封陈侯。曹仁好弓马骑射,少时不修行检,及至长成为大将,则变得严整,奉法守令。从曹操多年,为魏朝立下汗马功劳。破袁术,曹仁所斩获颇多,大破陶谦军及陶谦部将吕由,攻克句阳,生擒吕布的部将刘何,官渡大战中,在隐强打败刘备军、鸡落山之战又战胜袁绍军。赤壁兵败后,曹仁镇守江陵与周瑜拖了一年之久,为曹操重整旗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渭南破马超,破反将苏伯、田银、侯音,襄樊之战中挡住了关羽的进攻,与徐晃共攻破陈邵,进军襄阳。曹仁谥曰忠侯,按《史记·谥法解》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故当魏一朝,“忠”实为大誉之谥,只有夏侯惇同焉。

  《三国演义》里曹操有句评价曹仁的话:“曹子孝世间福将”,但翻阅整本《三国演义》,曹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相当平凡,既没有吕布那样骁勇,又没有吕蒙奇袭南郡那样的赫赫战功,何来“世间福将”之称呢?《三国演义》严重弱化了这位堪称曹魏第一名将的曹子孝:

  史称曹仁“少好弓马”,可能正是曹仁从小就喜欢骑马、射箭,所以骑术、箭术精良,后来跟从曹操,便长期带领骑兵作战。曹操征讨陶谦、吕布,曹仁“仁常督骑,为军前锋”、“谦遣别将救诸县,以骑击破之”。后曹操西迎献帝成功,曹仁正式成为统领骑兵的将领“以议郎督骑”,后官渡之战,刘备奉命到汝南接应黄巾起义军旧部刘辟,曹仁“将骑击备”。后曹仁多次作战,但书并没有明言曹仁是否带骑兵,从曹仁行军迅速来判断,当主要率领骑兵。

  说了这么多,只说了曹仁带骑兵,并没有提及曹仁的能力。早期曹操兵力有限,每次作战,几乎所有军队都出动,但在战争中,一样有“正兵”、“奇兵”(即偏师)之分,简单说,“正兵”就是负责正面作战的军队,偏师是负责侧面作战或者开辟第二战场的军队。正面战场,指挥者当然是曹操本人了,偏师虽然兵力不多,用好了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指挥偏师的将领,必须要具有大将之才,方能完成任务,只要有曹仁在,负责偏师的,几乎都是他。曹操攻击陶谦,曹仁“别攻陶谦将吕由,破之”,后陶谴分兵救援附近县城,曹仁“以骑击破之”,曹操与吕布作战,曹仁还是作为偏师出击,“仁别攻句阳,拔之,生获布将刘何”。曹仁作为偏师,每次都出色完成任务,无论是攻击城市还是狙击敌军,无不如此,可见其军事才华,绝非一般。

  曹仁军事才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官渡之战中的出色表现,当时曹操虽然先后斩杀颜良、文丑,取得了局部胜利,但袁绍依靠其兵力多,粮草充足,步步为营,与曹操硬耗粮草、士兵,曹军死伤惨重,粮草、兵源补给跟不尚,士气下降,袁绍嫌正攻太慢,于是先后向汝南都尉李通策反,又挑拨孙策、刘表北上,但都没收到什么成果,后向黄巾军旧部刘辟策反成功,袁绍马上派刘备前去接应刘辟,而许昌附近的郡县长官都怀疑曹操能否打胜战争,或明或暗支持刘辟,形势十分紧张。曹操十分焦急,但大敌当前,不可能亲自领兵平之,倘遣将领去,又不知道应该派多少兵去,若兵少则无法对付刘备,若兵多则前线更加危险,唯一可能的就是派遣一支高移动力、高战斗力的骑兵前往征讨,胜利了马上兼程回师,但到底派谁领兵合适呢?正头痛时,曹仁便向曹操进言:“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分析说目前强敌在前,既不能抽调大军镇压,又不能坐视不理,刘备新带袁绍兵,可一击而破之。曹操听后,知道自己要找的人就是曹仁,便让曹仁督少量骑兵开赴汝南征讨刘备。

  曹仁的分析的确很有见地,刘备绝对不甘心屈居人下,只要一有机会便独立发展,曹操、袁绍对此深有认识,刘备主动请求到汝南助刘辟,袁绍虽放心不下,但又不便拒绝,遂只给刘备少量士兵。而刘辟,当然是不愿意听从刘备的指挥,因此只要略施妙计,刘备、刘辟必定被各个击破,曹仁一到汝南,刘备便一触即败,刘备并非军事白痴,自从184年参与讨伐黄巾起义到200年,已经用兵10多年,作战经验相当丰富,但遇上曹仁居然溃不成军,说明问题的,只能是曹仁的能力过人而不是运气好。

  曹仁收复了背叛的几个县城后,马上迅速回军官渡,不料于途中遇上袁绍派来拦截曹操补给的偏师韩荀部,曹仁与其相战于鸡洛山,“大破之”。曹仁行军回师官渡,由于官渡形势严峻,行军必定迅速,士兵体力下降,加上在自己境内,必定戒备有所松懈,但曹仁还是轻松“大破之”,对曹仁的高超骑兵战术,除了竖大拇指,我们还能做什么?记得以前一个网友说过:“倘若袁绍偏师将领是成熟了的张郃,官渡之战谁胜谁负,行当别论”;虽然没提到曹仁,但用“成熟了的张郃”来和曹仁匹配,可见对曹仁能力的欣赏。或许是袁绍给曹仁吓破了胆,或许是袁绍有自知之明,袁绍自韩荀兵败后,从此不再分兵作战,如此一来,曹操大军的补给线便得以畅通,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这一切,不能不说是曹仁的功劳。

  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曹仁居然可以偷偷通过袁绍军的重重阵地,截断袁绍粮道,火烧袁绍军粮草,官渡地形相当险要,袁绍军背河结营,过河只有延津渡口,但此渡口有袁绍军把守,曹仁军怎样能够渡河而又不给袁军发觉?要做到这点,部队数量必定不能太多,但曹仁不但做到了这点,还击败了押运粮草的袁军并火烧其粮草,其直接后果,就是袁绍不得不马上从后方运粮食一万车,后这些粮食放在官渡,被曹操一把火烧光,袁绍从而以惨败收场。官渡之战袁绍的失败,如果按奇袭乌巢作为分界线,可以分为量变与质变两个阶段。奇袭乌巢前是量变阶段,这个阶段的最大功臣是曹仁,他粉碎了袁绍的两面作战计划,火烧袁绍粮草,而后面的质变阶段,最大功臣当然是许攸了,因为他提供了让袁绍致命的情报,并提出计划。

  河北平定后,袁绍外甥、并州刺吏高干降而又叛,据守壶关,乐进、李典奉命攻下壶关,高干遂退保壶关城,曹操于是亲统大军攻打;高干军也由于长期被围困,士气低落由于壶关城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曹军强攻连月不下。曹仁于是进言:“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曹操从之,果然士兵大量逃亡,曹军很快就攻下壶关城。壶关城固而粮足,若曹军围攻数月不下,死伤必然惨重,就算攻下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倘若围而不攻,则必定大军被拖延在此,一旦刘表引军北上就后果不堪设想,而袁氏兄弟,也得到了重整旗鼓的宝贵时光。再说若守城士兵知道城破必死,必定奋死守城,倘若网开一面,士兵为了活命,必定大量逃亡,如此一来,再攻城,阻力就小很多了。曹仁之言的确为上上之策。曹仁在镇守江陵、襄樊一带时,其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得以充分发挥。

  赤壁之战后期,曹仁留镇南郡首府江陵,与孙军将领周瑜激战长达一年,周瑜大军还没到,先锋吕蒙带领数千人马先到达,曹仁命骁将牛金领300壮士乘孙军立脚未稳攻击孙军。但吕蒙并非泛泛之辈,从容应战,很快就占据上风,把牛金及部下团团围住;长史陈矫等在城上望见,大惊失色。曹仁大怒,马上命手下准备弓马,亲自带领几十名壮士救援牛金,曹仁冲入贼围,救出牛金等人,吕蒙马上命令手下围攻,曹仁连杀数人。吕蒙深为曹仁骁勇所服,又怕城里大军杀出抵挡不住,于是下令退回。陈矫等见曹仁如此骁勇,亲自救援部下,爱兵如子,大为折服,感叹“将军真天人也!”可惜陈矫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却被罗贯中多次用来赞誉一个鼠目寸光、有勇无谋而狂妄自大的旷世“军神”关羽关云长身上,倘关羽、曹仁地下有知,真不知他们会发何感慨。

  《傅子》说:“曹大司马(曹仁)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说以八百兵士大战孙权十万大军的张辽的骁勇仅仅在曹仁之下,可见曹仁之勇,绝非一般将领所及。后周瑜亲引大军与曹仁激战于江陵,曹仁凭借江陵城固粮足,与周瑜周旋,期间多次派遣徐晃、曹洪领偏师偷袭、狙击孙军孤立部队,还把周瑜射成重伤,几乎要了周都督的命。后周瑜改变策略,围而不攻,分兵攻下附近几个县城,孤立江陵;曹操见江陵孤立无援助,又已经拖延周瑜接近一年,拦阻周瑜目标已经达到,遂命一直手掌重兵但按军不动的襄阳守将乐进接应曹仁突围;周瑜在接近一年的激战里也吃透了曹仁的苦头,任由曹仁安然撤退。在江陵争夺战中,曹仁虽然兵力占下风,但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有利条件:牢固而粮食充足的江陵城,又多次分兵利用兵力局部优势吃掉周瑜的孤立军队,得以把周瑜大军牢牢牵制在南郡;让曹操可以顺利布置东南防线。曹仁能以劣势士气低落的士兵与孙军周瑜、程普、吕蒙三大将抗衡,不能不说是奇迹。

  夏侯渊和刘备在汉中剑拔弩张的时候,宛城农民不堪连年劳役,加上部分不满曹操的豪强乘机加以利用,发生暴动,守将侯音同情农民,支持暴动,并投降关羽,曹操所置荆州刺吏也支持暴动,形势十分严峻;曹操认识到事态严重,马上命令曹仁率领骑兵平定暴动,曹仁迅速行动,亲自带领镇压,不到一个月,便让侯音身首异处。曹仁用兵迅猛,与关羽迟迟不接应侯音,错过战机相比,真乃天渊之别。次年关羽亲统大军数万,水陆并进,曹仁兵少,退守樊城,曹操派遣于禁都督七支部队救援曹仁,不料连日暴雨,山洪暴发,淹于禁等七军,樊城也离漫顶不过数尺,汲汲可危。曹仁觉得樊城迟早将破,准备弃城而走,满宠劝阻之,曹仁认识到弃城后果之严重,遂沉白马于水,誓死守城,将士无不为之感动;终于等到昔日老部下徐晃救兵到,大破关羽。与之相比,关羽不但无法破城,在水淹于禁后就拒绝孙权好意,还不可一世、口出狂言,实乃一介武夫。

  上面这些都不过是曹仁的军事战术能力,仅仅靠这些来判断曹仁是大将之材,未免有失公允,一名出色的将领,除了智勇双全、身先士卒、爱护士兵还必须法令严明、士兵训练有素。虽然并没有资料显示曹仁如何练兵,但能多次以少胜多的事迹来看,军队的战斗力必定相当高,否则无法完成任务。曹仁带兵“严整奉法令,常置科於左右,案以从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作风顽强,很有战斗力。但只讲究法令,过于严厉,必定导致部下暴动,如于禁、朱灵,无不如此,曹仁带兵,纪律严明而奖罚分明,又爱兵如子,故士兵能为其效死力而不会因为过于严厉发生暴动。曹丕对此十分欣赏,当太子时,曾写信给准备北击乌丸的曹彰:“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叫曹彰好好学习学习曹仁,说曹仁是“世间福将”,并非阿谀之词,因为只有他才配得起这四个字。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史事讲将1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