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祗,字奉宗,汝南人,大司徒许靖兄长的外孙,受费祎的赏识而被提拔,董允死后接替其为侍中,逐渐成为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权利甚至超过大将军姜维。
心怀国家的诸葛亮,没有放弃蜀国,在临终前向刘禅推荐了费祎,不过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费祎死后又推荐了陈祗,陈祗受刘禅重用,却也导致了蜀国的灭亡。陈祗是个孤儿,在司徒许靖家长大,借助许靖在蜀汉的崇高地位和声望,陈祗二十岁便已知名,逐步升迁为选曹郎。他相貌堂堂,多才多艺,颇有心计和手段,受到当时执掌朝政的大将军费祎的赏识,故此破格让他接替董允担任内侍,代替董允主管宫中事务,从而掌握了相当大的权力。
陈祗继任侍中后,没有继承许靖宽仁大度、公忠体国的品格,也没有学习董允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风骨,却一反董允成规,与黄皓内外勾结,一味迎合后主的享乐欲望,使其开始走上昏庸之路。黄皓晋升为黄门令,开始干预政事,对费祎、姜维等执政大臣,陈祗则玩弄两面手法,极力敷衍,继续骗取他们的信任。由于费祎北驻汉寿,两年后被刺于该地,姜维则长期在外领兵打仗,两人都很少过问朝政,因此,朝中大权,实际上被陈祗所控制。
陈祗更加肆无忌惮地串通黄皓,进一步引诱后主沉溺于声色犬马,在二人的包围和迎合下,后主贪图享乐的性格弱点日益膨胀,觉得二人对自己处处顺从体贴,把自己服侍得很舒服很顺心。相比之下,那位动不动就谏阻自己的董允,自然让他想起来就不舒服,久而久之,竟至“追怨允日深”。在陈祗掌权的十二年间,善恶混淆,是非颠倒,后主越来越昏庸,朝政也越来越腐败。
陈祗执政之后,蜀汉朝廷内部政治混乱,对外则穷兵黩武,谯周曾“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希望陈祗能考虑后果,改弦易张,改变这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他的劝谏却根本不起作用。谯周于是作《仇国论》,记录他与陈祗辩论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谯周指出,曹魏相当强大,并非一时半会就能征服,不顾国力民力而连年征战,会导致社会动乱的严重后果。但陈祗急功近利,不但不听劝谏,反而认为谯周碍手碍脚,遂将其调任无实权的光禄大夫,此后谯周即“不与政事”。
除谯周外,当时在蜀汉政权中为官的益州士族代表人物如张翼、杨戏等,也纷纷劝谏当权者陈祗、姜维,但都未能奏效,甚至还给自己带来了猜忌、祸害。谯周、张翼、杨戏的劝谏,实际上是代表益州士族维护自己利益之举,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会严重影响益州士族的根本利益,但当权者陈祗、黄皓、姜维仍一意孤行,使谯周等益州士族代表人物对蜀汉政权态度发生了逆转,从抱有期待到失望,从支持转而背弃。
再看陈祗主政期间蜀汉军事方面,在陈祗主政前,费祎裁制姜维,每次给他的兵力不超过1万人,所以之前的北伐只能算是蜻蜓点水的骚扰式作战,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间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如果不是因为陈祗对姜维的支持,姜维何以取得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将相和,正是由于陈祗与姜维将相相和,勠力同心,才能让弱小的蜀汉威震天下,而当陈祗死后不久,姜维不得不屯田避祸,黄皓也开始真正把持朝政,蜀汉灭亡,乃后主无道所致,非陈祗之过也。
陈祗死时,后主竟然深感痛惜,为之流涕,甚至下诏追谥他为“忠侯”,后主还赐其子陈粲关内侯爵位,提拔其次子陈裕为黄门侍郎,如此宠爱厚待,在蜀汉后期极为罕见。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