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明朝著名水利官员,侍奉过明朝四个皇帝。自幼聪颖悟知,好学有志,精于河渠水利之学,洪武年间先后为进士、山西按察佥事等职。永乐称帝后,先后任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因治运有功,多次受到皇帝表彰。
宋礼奉命到四川采购木材,积劳成疾病故,卒年62岁,被尊为河神。为纪念宋礼治水有功,在汶上、南旺建祠和庙并塑神像,供后人每年祭祀,命嫡孙赴南旺守祠,专管奉祀,并拨给附近湖地10顷,永远管业。宋礼的治运功绩也受到后人的赞颂,清代康熙、乾隆两朝皇帝对宋礼进行追封,对其后代特别抚恤,清朝雍正时,敕封为“宁漕公”,朝廷追念治河名臣宋礼的题词:“宋尚书圣德神功不居禹下。”刺封显应大王。
明初建都南京,南北大运河没有受到重视,永乐帝迁都北京以后,为了实现南粮北运走捷径的航线,在元代京杭运河的基础上,首先对山东省境内会通河进行疏浚整治。因为古代开凿运河,大都借助于自然河道,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程量,会通河南北走向,是联结海河支流卫河与淮河支流泗河最近的路线。在元朝末年,会通河被黄河决口泛滥的泥沙所淤积,运河中断,如果想恢复这条航线,必须进行疏浚,怎样改造大运河,保证漕运畅通,成为明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建议,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奉命征调民工十六万五千多人,重点放在山东丘陵地带的会通河段,疏浚运河。由于会通河缺乏水源,宋礼深入察看沿运水系、地形,访问群众,在汶上县城东北白家店村,遇见乡官白英。白英虽居乡里,但人品刚正不阿,无视权贵,认为官宦锦衣肉食者多为蠢才,见宋礼“布衣微服”,深入民间调查治运良策,态度虔诚,便把他多年积累的治水通航的想法告诉了宋礼。宋礼听到“借水行舟,引汶济运,挖诸山泉,修水柜”等良策时大喜,遂邀白英参加治运工程,采纳白英的建议,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航运能力。
为了维持国家的开支和满足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需要,历代封建统治者每年都要从江南搜括巨额粮米和财物,运到北方,称为漕运。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的临清到济宁河段,地处丘陵地带,地势高,水源不足,因此多数河段岸狭水浅,不能通行重载船只,常受到黄河决口的影响,河床经常淤塞,因而运河航运时断时续。
白英建议把位于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作为分水点,称为“水脊“。他还建议在南旺修建分水闸门,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阳、马场等处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柜“,并且设置“斗门“,以便蓄滞和调节水量。同时开挖河渠,把附近州县的几百处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柜“。宋礼采纳白英的建议,经过民工历时9年民工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项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连,湖湖相依,汇成一派巨大水系,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从此,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畅行无阻,漕运能力大大提高,每年从东南运粮米几百万石,接济京师。
宋礼治运工程主要有疏浚会通河,建戴村坝,开挖小汶河,引汶水及山泉水济运,建南旺运河分水枢纽等项工程,宋礼治运成功,保证了明代漕运的畅通。这次引汶济运工程有三项,一是筑戴村坝;二是开挖小汶河;三是建南旺枢纽工程。
戴村地形两岸夹山,坝基稳定,距南旺较近,直线距离只有38公里,是分汶河水济运最好的制高点。戴村坝初建时为土坝,“坝长横亘五里十三步,遏汶全流”。又在戴村坝上游大汶河南岸开引河一道,名称小汶河,长90里,纵贯汶上县至南旺入运河,作为引汶水渠。同时在戴村坝上游大汶河北岸坎河口,筑一道滚水坝,当大汶河水量小时,可拦汶水不傍泄,影响济运水量,当大水时起到溢洪的作用,破沙坝泄水入大清河,以确保戴村坝、小汶河及运河的安全。
戴村坝建成之初,并不完善,土坝年年遭水毁、年年要修,不然无法向南旺引水,岁修劳费越来越大,总理河道万恭令工部主事张光文用工1.5万元,在坎河口建成一道长宽各一里的堆石溢洪道,免去了年年岁修的劳费。万恭说:“坎河者,旱则止汶以济漕,涝则泄汶以全漕。”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