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镇守辽东——亦失哈

  亦失哈,明成祖时期的著名宦官,海西女真人。入宫后以自己的资质和殷勤事奉,取得了明成祖朱棣的信赖,亦失哈屡受朝命出使奴儿干,并于奴儿干都司所在地兴建和重建了永宁寺。被调至辽东任镇守太监,负责辽东防务工作,对于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和辽东地区的开发,亦失哈有着不朽的贡献。

  朱棣是一个很有开拓精神的皇帝,朱棣开辟了可以和“张骞丝路”媲美的两条丝绸之路:一条是闻名于世的“郑和七下西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一条就是“亦失哈十下奴儿干”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因为亦失哈本身是女真人,没有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既熟悉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对明朝的规章制度也了如指掌,所以,亦失哈就成了巡察这一地区的最佳人选。

  亦失哈作为钦差太监,先后十次出巡奴儿干地区,这十次都不是一般意义上探险,而是带领船队装载大批货物,浩浩荡荡沿着松花江进入黑龙江,行程数千里,蔚为壮观。亦失哈十下奴儿干做了两件意义深远的事情:第一件,是某次完成既定任务之后,亦失哈游兴大发,从奴儿干继续扬帆向东,直抵黑龙江入海口,过鞑靼海峡,登上了库页岛,这也是当时大明王朝最东端的领土,是以一个中国朝廷官员登上库页岛宣示主权,亦失哈是第一人,也是到目前为止的最后一人。

  第二件,是先后两次建了一个名叫永宁寺的庙,修个庙的确没啥稀奇的,这座庙到现在也早已荒废,但是当年为了记录这件事,亦失哈曾经刻石立碑,这石碑现在就成了这里曾经是中国领土的证据。碑文题为《重建永宁寺记》。它与《永宁寺记》碑一样,镶刻着汉文、蒙古文、藏文、女真文四种文字。当亦夫哈一行返回时,弗提卫女真指挥同知佛家奴等十七人也随同亦失哈来到京城,向宣宗敬献当地持产,受到了明政府的优礼和厚赏。随同亦失哈出巡的官员也受到了明政府的嘉奖和鼓励。

  女真地区灾荒,女真人被迫卖儿鬻女,四处流亡,逃向辽东的女真难民,希望得到官府的赈济。针对这一情况,亦失哈急忙上疏,请求动用贮存在这里作为赏赐奴儿干的粮食和物资,赈济前来求食的难民。英宗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除此之外,亦失哈还动用个人的积存,救济难民。元朝败亡后,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三部之间,相互仇杀,不时侵扰明胡北部边境,成为北方的主要威胁。因而出任辽东任镇守太监的亦失哈,也须要谋求一个对付蒙古的策略,面对这种情形,亦失哈奏请朝廷以年富力强的胡源。代替年老体弱的夏通。担任都指挥同知守卫开原,总管军务。让备边多年,熟知边务的镯住马继续守边。同时对于兀良哈三卫的入犯,组织兵力,予以反击。

  十多年后,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发生,当年朱棣的曾孙明英宗被蒙古人活捉,身在辽东的亦失哈在干什么呢?蒙古人不是一根筋,除了主力部队之外,还派了三支部队佯攻牵制,其中就有一支部队半真不假地打辽东。亦失哈一时不清楚敌人的意图,采取了消极的策略,所有人进城,不许军队出击,眼看着总数只有三万的蒙古人在城外耀武扬威,而这最终导致了亦失哈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亦失哈的部下中,有一个名叫施带儿的百户,没来得及进城,被蒙古人抓住了,施带儿不仅投靠了蒙古人,还试图帮助蒙古人说服亦失哈投降。好死不死,这件事被一个名叫刘孜的文官知道了,刘孜死咬着亦失哈不放,非说老太监里通外国。刚刚当上皇帝不久的明代宗,面对这些没什么证据的指控并没有当回事,只是杀掉了施带儿,没把亦失哈怎么样。但是,毕竟有人指控,亦失哈继续在东北战区司令的位置上也不合适了,亦失哈被调回到了京师。

  亦失哈,在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前还做了一件事,让他又加上了一个发明家的头衔。军队里已经装备了初级的火枪,但是装上火药铅弹之后,只能发射一次,肉搏战根本没有时间让你第二次装弹,所以很多明朝军人都是打完一发子弹,就地扔掉火枪,拔出冷兵器继续作战。

  这时,亦失哈提出一个建议,把火枪加长,并在前面装上枪头或者刀刃,这样士兵就可以在冷热兵器之间随意切换。亦失哈特地打造了一件样品送到北京,最终被国防部武器研究所采纳并批量生产。这项发明就是近代在步枪上安装刺刀的老祖宗,比十七世纪法国人鼓捣出的带刺刀的步枪,早了二百多年。虽然亦失哈的功劳很大,但《明史》上对他却没有单独立传,只留下以“皆凶狡”开头的寥寥数语。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史事讲将1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