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
建武七年
春
辽阳城破,辽汉彻底覆灭。
辽汉张太后抱着小皇帝投井自尽,大司马陈晨想要投降,但是被苏清所杀。
辽东第一豪强张家,也被夷灭三族,家产全部充公。
这一年多来,刘秀彻底剿灭了青州牧张步,并且平定了荆州一众大小军阀,然后也没空休息,马不停蹄地率领大军西征,准备彻底平定隈嚣。
如今之天下,只剩益州公孙述、陇西隈嚣、朔方河套卢芳、南中地区的文齐,这些割据势力尚未被消灭。
其中南中文齐,早就派遣使者向刘秀称臣,只等刘秀消灭公孙述,就能对南中传檄而定。
卢芳依仗匈奴人的支持,常常南下侵扰并州。
隈嚣与公孙述结盟,常常侵扰关中。
公孙述多出东出,攻打荆州南郡。
匈奴人多次南下,侵扰凉州,但都被凉州牧窦融击退。
乌桓人也多次南下,侵扰幽州。
在彻底覆灭辽汉后,刘秀给幽州各郡县长官下达命令。
“中原空虚,徙民入中原,徙蛮入边郡。”
刘秀让幽州各郡太守把自己辖区内的汉人百姓迁徙到中原,以填补中原的人口损失,然后又让他们把草原的蛮族迁徙到幽州境内,补充边疆的人口。
从前汉末年到现在,尤其是王莽末年时期,中原连着几十年各种战乱、各种天灾人祸、各种屠城虐民,中原的人口锐减。
当初王莽仅仅从关中地区就能征召四十二万大军,虽然大部分是壮丁,可战精锐只有两万,但也可以看得出来那时候人是很多的。
而现在,刘秀倾全国之力也养不起二十万大军,实在是人口太少了。
那些愿意归顺大汉的蛮族,就让他们内迁到长城以南,充实大汉边疆的人口,帮助大汉去抵御其他不愿意归顺的蛮夷。
边疆的汉人则尽量迁徙到中原充实人口。
现在中原有很多荒田无人耕种,这些田本来是中原百姓的,但中原百姓在战乱里死了很多,所以这些田就成了无主荒田,就等着边疆的汉民迁徙过来耕种。
刘秀改变了前汉的兵制。
前汉是征兵制,边疆各郡自行征召士兵抵御蛮族,所以朝廷经常把中原人口往边疆迁徙,因为边疆人口多了,边疆才能征召更多士兵,征召了更多士兵,才能抵御蛮族,这是前汉的兵制。
而刘秀重建大汉后,天下的人口实在是太少了,连中原都有连绵不绝的荒田,连中原都缺人,自然是不可能再从中原往边疆迁徙人口,还得反过来从边疆往中原迁徙人口。
边疆没了人口,征兵制自然也就崩溃了,都没人了,也就征不到兵。
刘秀采取募兵制,也就是雒阳朝廷募兵养一支精锐的中央常备军,以保卫雒阳及其周围的安全,同时随时可以用来镇压可能会反叛的边疆州郡。
而边疆州郡,则每当到了有战事需求时,就临时雇佣迁徙到长城以南的内迁蛮族去当炮灰,让长城以南的内迁蛮族去帮大汉抵御长城以北的化外蛮族。
用蛮族抵御蛮族,以夷制夷,如此,就能解决人口不足带来的兵源不足的问题。
苏清自然也接收到了同样的命令。
雒阳朝廷要求她,把乐浪郡已经汉化的百姓,通过海路迁徙到青州,再把三韩和沃沮的蛮族迁徙到乐浪郡。
之所以说是汉化百姓,而不是汉人百姓,是因为乐浪郡原本就是蛮夷之地,被汉武帝征服后,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当地蛮夷土著逐渐汉化,风俗习惯也跟汉人差不多了。
虽然刘秀重新统一了大汉,但是,汉人的生存空间已经在事实上减少了很多。
当然,这不是刘秀的错,他这是迫不得已,毕竟中原都没人了。
这是前汉末年几个昏君以及王莽的错,他们导致了天下大乱,以至于中原人口锐减,最终有了今天的恶果。
“用了一百年时间才终于汉化的乐浪郡,又要重新蛮夷化了。”
苏清感慨一声,老老实实按照朝廷的命令行事。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乐浪郡汉化百姓被迁徙到中原,蛮夷被迁徙进来,乐浪郡的风俗习惯也会跟着越来越蛮夷化。
朝廷其实也考虑到了这个未来将存在的问题,于是命令边疆各郡迁徙人口的同时,又告诫各郡太守,要求他们好好教化迁徙进来的蛮族,争取把他们汉化,让他们的后代变成汉人。
不过,这种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乐浪郡都被征服一百年了,才勉强汉化。
想要把一块新征服的土地进行文化融合,变成自己文明的核心土地,起码得一百年时间,这还是积极努力的结果。
如果是单纯当作吸血殖民地,可能三百年都难以文化融合。
几千年前,连青州幽州荆州扬州益州这些地方都算是蛮夷之地,在上千年的文化融合下,才变成华夏文明的核心区。
占领一块土地,只需要兵强马壮用一年的时间就够了。
但是文化融合一块地,却需要上百年时间,甚至需要一个大一统王朝一辈子的时间。
“既然不能一统天下,成为后世之人敬仰的帝王,那就做个文明功臣,把朝鲜半岛彻底汉化,如此也能青史留名。”
苏清派人去中原招募落魄士人,甚至只要会读书写字的,哪怕没什么家世背景的,也通通招募,让他们来乐浪郡教化蛮族百姓。
强迫蛮族百姓用筷子吃饭,强迫蛮族百姓使用锄头耕田,强迫蛮族百姓说汉人的语言,强迫蛮族贵族写汉人的文字,强迫他们像汉人一样束发戴冠。
“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
当地的三韩蛮族并不束发戴冠,他们的文化风俗里,一般都是留辫子,也就是类似商朝的那种卷辫。
(不是清朝那种金钱鼠尾辫,是商朝那种卷辫。)
对于这些迁徙到乐浪郡的三韩蛮夷,苏清不会像其他太守一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他太守一般都懒得管蛮夷们的风俗习惯,担心如果不小心逼反了这些蛮夷,还得费时间费精力去镇压,万一镇压不利,还得被朝廷下罪处罚。
正所谓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只要不去故意引导蛮族汉化,蛮族就不会轻易反叛,自己的任期也就能安稳过去,以后也能安享晚年。
苏清积极引导这些内迁蛮族汉化,对于愿意束发戴冠的三韩移民,则分良田,对于不愿意束发戴冠的三韩移民,则分劣田。
又故意当地仅剩的汉化百姓与三韩移民通婚。
凡是汉化百姓与三韩移民通婚者,其所生育的所有后代,第一代减免一半的赋税徭役。
如果是三韩移民和三韩移民内部通婚,下一代加重赋税徭役。
如果是汉化百姓与汉化百姓通婚,下一代按照正常的赋税徭役。
尽可能地让三韩人与当地汉人通婚,把这些蛮夷的下一代汉化。
愿意主动汉化的蛮夷,会得到各种赏赐优惠。
抵制汉化的蛮夷,将会得到铁拳的伺候。
刚好苏家农庄缺农奴,这些抵制汉化的蛮夷,直接送到农庄当农奴。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