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阳
城外
五官中郎署
“育生,你这些年的表现不错,我已经上报光禄勋,推荐你升任侍郎(五官侍郎)。”
五官中郎将杨奉召见了苏蕃,并对他恭喜。
杨奉,是弘农杨氏子弟,乃是太尉杨震之子,同时也是苏休的学弟。
只不过,弘农杨氏地位更高,又受到皇太后邓绥重用,所以还是学弟的杨奉已经升任五官中郎将,秩比两千石,而身为学长的苏休,却刚刚才升任郡长史,秩一千石。
苏蕃是苏伦的嫡长子,苏伦又是苏休的兄长,苏休又是杨奉的学长,所以苏蕃是杨奉的侄子辈。
育生,是苏蕃的表字。
苏蕃通过【埋己奉母】举孝廉进入五官中郎署,成为一名实习郎官,秩一百石,在一年的实习期结束后,正式成为五官中郎署的一名郎中,秩比三百石。
实习期间,其实主要是陪同那些郎中同僚去三河地区处理乡事,或者是在三河地区管理坊市,亦或是成为城门郎,在雒阳城门口站岗,这些就是大概的实习内容。
实习那年,苏蕃一开始被调去当了城门郎,在雒阳城门口站岗三个月,然后又被调去河内郡的一个乡里当里正,当了半年里正,又调他去雒阳附近的一个乡当啬夫,最后实习结束,成为正式郎中。
成为正式郎中后,又调去【执金吾】任职学习。
【执金吾】就是帝都雒阳的警察部队,负责维护雒阳以及周边地区的治安。
在执金吾工作了两年,逮捕了许多盗匪,还捣毁了一个在雒阳城外制造假币的团伙。
因为这个功劳,他得以升任侍郎,秩比四百石。
这个职位已经跟小县的县尉一个级别了。
大县县尉秩四百石,小县县尉秩比四百石。
五官中郎署,可以理解为【干部培养学校】,五官中郎将就是校长。
被举孝廉的人,有将近一半都是先进入五官中郎署成为实习郎官,在五官中郎署进行培养学习,然后被分配到各个基层岗位锻炼,然后一步步提拔,最后下放到县里当县尉或者县丞。
当然,运气好的也能进入太学进修,在太学进修过的郎官,升官速度也比普通郎官更快。
在升任为侍郎的同时,杨奉又给了苏蕃去太学进修镀金的机会名额。
“太学今年招生,我们五官中郎署分到了五十个太学名额,我准备把一个名额给你,你先去太学进修两年,希望你不要辜负子寂(苏休)学长对你的期盼。”
杨奉跟苏休关系很好,以前在太学进修时,曾经还跟苏休一起逛过雒阳女闾,享用过同一个花魁,所以他对苏休的侄子苏蕃也格外照顾。
“没什么事的话,你先回去吧。”
苏蕃点头称是,向杨奉行礼告退。
作为首善之地的雒阳,自然是繁华无比,人口太多,城内已经住不下了,所以普通百姓都是住在雒阳城外,城内要么是朝廷的办公场所,要么是达官显贵的府宅,要么是市苑,要么是朝廷官吏的住宿。
苏家在雒阳城外买的一座豪宅,都花费了五百万钱。
太学原本也是在雒阳城内的,后来因为太学扩建,雒阳城内塞不下了,于是搬到了雒阳城外东南角。
雒阳城外,北面是邙山,同时也是皇帝打猎的地方,南西东三面则是居民区,分别设有“西市”“南市”“东市”,并且交易的东西也不一样。
马匹、耕牛、绵羊,等等牲畜,在东市交易。
粟米、稻米、小麦、豆、羊肉、猪肉、狗肉、鱼肉,等等食物,在南市交易。
珍珠、贝壳、人参、布匹、丝绸、茶叶、马鞍、弓箭、铁器、农具、葡萄、胡椒,等等手工业产品或奢侈品,在西市交易。
而在雒阳城内,又有金市,主要是一些大型交易,比如房屋买卖、地产买卖等等。
而雒阳女闾,则是设在西城,太学以及三署则是设在南城。
富裕人家主要住在城外西郭,普通百姓则住在南郭和东郭。
苏家的豪宅便位于雒阳城外西郭。
他拿着杨奉写的介绍信,离开了五官中郎署,直奔太学而去。
太学就在五官中郎署旁边,所以他很快就进入太学,并见到了太学令……的长史。
“你在这稍候,有人会给你安排住宿。”
太学长史看过苏蕃的推荐信后,点点头,吩咐一个太学属吏去给苏蕃安排住宿。
进入太学,甚至还能看到一些女太学生。
“这些都是近几年新入太学的女太学生,是各个达官显贵家的女公子。”
“女君开明,任用女官,还让我们女人也读书,将来还要让我们这些女人也去郡县当官,说不定以后还能出现女县令女太守甚至女三公九卿了。”
这个太学属吏也是女人,看得出来,她很崇拜皇太后邓绥。
对于这种景象,苏蕃倒没有感到新奇,他以前在苏家学堂学习时,家族里的姐姐妹妹们也跟他一起在学堂学习。
苏蕃分到了一间靠河的住宿,打开木窗,还能看到楼下的洛河,以及南市内来来往往的商贾。
每个太学生都有一间独立卧室,并且上午和傍晚时,都会有仆役前来送餐。
到了白天,有许多讲师会讲授不同的课程,太学生们可以自行选择一位授课讲师。
这里自然是不会讲授论语和九九算法这种基础的东西,这些基础的学问都是在各个郡国的郡学里学习的。
《孟氏易》是太学里最受欢迎的课程,所以苏蕃毫不犹豫地选择学习《孟氏易》
《孟氏易》的讲师是汝南袁氏的袁汤。
汝南袁氏被皇太后打压,现在只能在太学里讲课,慢慢培养门生故吏,隐忍隐忍再隐忍。
报名了《孟氏易》之后,太学属吏从书阁中取出一本孟氏易交给苏蕃。
随着造纸术的推行,太学的一些书籍已经开始使用纸质,而不是使用竹简。
不过,讲师本人依旧使用的竹简,但是太学生们则是使用抄写的纸质书籍。
大部分时候都是自学,但是在看到不懂的地方时,可以请教同学或者讲师。
“新来的学弟吗?”
《孟氏易》的讲堂内,一位太学生看到了苏蕃的到来,等到苏蕃坐在他旁边时,他好奇询问。
“正是。”
苏蕃对那人行礼,虽然他年纪比对方大,但对方比他先入学。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