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五号,一抹绚丽的朝霞宛若一道匹练横亘在湛蓝色的天际,随风荡漾,透露着一股别样的喜庆之色。
静谧的书房内,云雾缭绕,一股特有的清香萦绕鼻尖,让略显疲倦的众人瞬间精神抖擞,头脑清醒不少。
“良哥儿,此次入侵辽南之地的镶蓝旗自阿敏以下几乎全军覆没,只有零星的几个人逃出去。”
“金州卫、复州卫同样损失殆尽,守备欧阳泽荣、澹台明点燃大火与镶蓝旗同归于尽,嵩山派的乐厚等人同样葬身靖边堡。”
满脸血污的石头匆匆忙忙地赶回来,一刻也没有休息,一五一十地汇报着此次大战的情况。
只见他一身亮银色的甲胄,浓郁的血腥味扑鼻而来,清澈的眼神中透露着一股滔天的杀气,让人不寒而栗。
“虽说欧阳泽荣、澹台明、嵩山派的乐厚是冲着我们来的,看在他们与后金建奴力战至最后一刻的份上,厚葬。”
给石头倒了杯茶水,沈元良负手而立来到窗户前,看着浓烟滚滚的靖边堡,叹了一口气,嘱咐道。
双方的立场不同,沈元良对他们的行为还是很认同的,再说人死如灯灭,也就没有必要用他们的尸体泄愤。
“嗯,他们是条汉子,没丢我们汉人的脸。”
想到欧阳泽荣、澹台明他们誓死不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举,挠了挠头,石头面色敬重地说道。
对于悲情英雄,世人总是抱以宽容的心态,石头也是如此。
“婉儿,此次缴获多少物资?铁料、粮食以及金银。”
抿了口滚烫的茶水,沈元良端坐在太师椅上,手指敲打着红木桌面,面色严肃地问道。
一举歼灭镶蓝旗,虽说是用计,沈元良他们从今天开始正式踏上群雄逐鹿的大舞台,备受世人瞩目。
第一场暴风雨到来之前,沈元良要尽可能多的囤积物资,打造甲胄、兵器,将自己的铁卫队武装起来,最好武装到牙齿。
“元良哥哥,缴获的粮食大概有九十万石,一半是新粮,一半是陈粮,以大米和小麦为主。”
“铁料二十万石,大部分是欧阳家、澹台家准备走私给建奴、朝鲜的,都是上好的佛山铁,稍加锤炼就是精钢。”
“金银三百箱,总共一百二十五万两,还有三十箱珠宝首饰。”
翻开手中厚厚的账簿,看着上面还没干的墨迹,一袭天蓝色对襟襦裙的李婉儿强忍着身体上的疲倦,事无巨细地汇报着。
战争结束后,李婉儿带领众人花费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将所有的缴获一一登记造册,连水都没喝几口,忙忙碌碌的。
虽说辛苦,李婉儿甘之如饴,心中很是高兴,压在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下。
前有气势汹汹的金州卫、复州卫,后有势如破竹的镶蓝旗,沈家危在旦夕,好在他们渡过这一劫,从此天高任鸟飞。
“不愧是扎根辽南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家底就是丰厚。”
转动着手中的玉扳指,沈元良蔚然感叹道。
在沈元良看来,这还只是欧阳家、澹台家表面上的财富,肯定还有更多的财富被隐藏在暗中。
别看他们两家惨遭灭门,暗地里肯定还有子嗣传承后代,届时用这些财富以图东山再起,这是世家大族惯用的手段。
“冬梅,尽快将这些铁料转化为甲胄,多多益善。”
“此次要不是临时打造了半身甲,估计伤亡会更多,后金八旗名不虚传,不愧是纵横天下的劲旅。”
想到铁卫队的伤亡数字,沈元良脸上的喜悦之色瞬间暗淡下来,有种说不出的悲痛,好似一座大山压在胸膛上。
借着靖边堡高城池深以及金州卫、复州卫的手,沈元良不断地削弱镶蓝旗,给它持续性放血,一个强壮的巨人瞬间虚弱不堪。
再加上出其不备,守株待兔,就算这样,三千多人的铁卫队还是伤亡将近一千人,其中六百人当场战死。
甚至人马具甲的甲骑具装也损失了一百人,其中重点培养的萧长贵也陨落在这一战中。
“少爷,从后金营地内找到了三百位经验丰富的铁匠,再加上水力锻造法,我们一个月能够打造八千副甲胄。”
“只要给我们半个月的时间,剩下的铁卫队都能穿上结实的甲胄。”
为了尽快提高虎牙山的锻造能力,打败镶蓝旗后,冬梅一刻也不耽误,直接将后金营地内的铁匠全部迁到虎牙山。
携带着大胜之威,加上虎牙山良好的待遇,家破人亡的铁匠只能投靠沈元良,为沈家的大业添砖加瓦。
“瘦猴,后金营地内的百姓有多少人?”
想起后金营地内蓬头垢面的百姓,沈元良揉了揉脑袋,紧皱着眉头问道。
镶蓝旗都统鳌拜实在太狠毒了,为了杜绝后患,他一把大火将复州卫、金州卫烧成白地,所有人的房屋都没有了。
好在天气变暖,加上缴获的粮食,不然沈元良还真不知道怎么办,实在是太缺德了!
“主公,一共有二十七万人,都是青壮年和妇孺,没有一个老人。”
瘦猴眉头紧锁,面色沉重,想说什么,又不知道该不该说!
阵斩阿敏后,防守后金大营的几百个镶蓝旗将士如何是沈元良的对手,一个回合下来就被全歼。
闲暇下来的瘦猴被沈元良抓“壮丁”,让他临时管理后金营地内的百姓,如此大的包袱都快把他给压垮了,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好了,瘦猴,你还是继续刺探情报,打探后金、辽东经略府的动向,这些百姓就交给其他人了。”
“婉儿,将木匠、泥瓦匠等百工之人挑出来,让他们加入各个工坊,凭手艺挣钱,养活自己的家小。”
“其余的百姓就交给知州公孙少俊,以工代赈,让他尽快修筑好盖州城、复州城以及金州城。”
看着瘦猴“痛苦”的模样,沈元良摆摆手,没好气地说道。
二十七万人,沈元良不可能白养着他们,同时又不能不管,正好当下的辽南百废待兴,以工代赈正好合适,双方一拍即合。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