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华资银行危机

  1965年1月中旬,农历春节前夕,按通常情况市场对货币的季节性需求增加,银行的银根开始紧张。

  1月23日,星期六,第三家家乐福超市开张营业,李华龙在家吃过早餐后,来到这家新开张的超市考察。

  为了吸引顾客,这家新开张的超市做了很多促销活动,前期宣传做到位了,超市开张后,顾客如同潮水一般涌入超市。

  为了保证新店的运营,家乐福公司特意临时从之前两个老超市调了一些员工到新店帮忙。

  李华龙在超市待了一天,晚上,他并没有请公司员工吃饭,早早回家吃晚饭了。

  下午五点半左右,李华龙回到了家中,见到李逸松和李华文正坐在客厅。

  “阿爸,我回来了。”李华龙微笑打招呼道,“大哥,你来了啊!”

  李华文没有和李华龙想聊,直接问道:“阿龙,你今天听说明德银号的事情了吗?”

  “明德银号怎么了?”李华龙好奇问道,他来到李华文的身边坐下。

  李华龙今天下班回家时,经过一家明德银号分号,没有见到挤替的情况,但他猜到了华资银行危机就要来临了。

  “我听说今天明德银号发出的约值700万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我估计明德银号要倒霉了。”

  “你打听到什么内幕消息了?”李华龙问道。

  “根本不用打听,明德银号等一些华资银行向地产公司发放了大量的贷款,行内人谁不知道。半年多以前,你就说了房地产不能一直火下去,最近几个月,房价基本没涨,可以肯定,这一次,有些银行和地产公司要倒霉。”

  “可能吧。”李华龙轻叹道。

  “你是恒生银行的大股东,恒生银行运营情况还好吧?”李华文问道。

  “还好。早在五年之前,民生银行就开始逐步降低发放给地产行业的贷款比例,更愿意贷款给从事制造业的华资企业。”

  “还是你有远见啊,扶植华资企业壮大,对恒生银行的长远发展有利。”李华文赞许道。

  “我以前做过的一些事情,给人感觉挺冒进的,可事实上,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华龙自鸣得意笑道。

  “老谋深算!”李逸松微笑道。

  “阿爸,这话不应该由您说。”李华文笑着开玩笑道,“让你的孙子孙女来说,才合适。哈哈。老三,你的子女有没有佩服你这位老谋深算的父亲呢?”

  “不清楚啊。等会儿,你帮我问问他们!”李华龙乐道。

  李华文想起李华龙旗下的家乐福公司经营的第三家超市这天开张,问道:“新开张的家乐福超市生意怎么样?”

  李华龙笑道:“特别好。”

  “还是你有远见。”李华文呵呵一笑,感叹道,“当初,你说要经营超级市场时,我以为赚不了多少钱,没有想到家乐福会成为下金蛋的鸡!”

  “仅有远见是不行的,还要有眼光和魄力。”李逸松微笑道,“您们包叔(包全福)可没少我说,华龙特别赏识云山(包云山),云山工作很拼的。”

  “云山工作是挺认真的,家乐福公司还真离不开他。”李华龙说道,“阿爸,过几天,请包叔一家来我们家做客。”

  “行啊!”李逸松笑着应道,“你打电话邀请。”

  “行,等吃过晚饭了,我就打电话。”

  “第四家家乐福超市何时开张?”李华文问道。

  “还没有选好地址。”李华龙答道,“不过,也快了,我觉得有两个地方挺适合开超级市场的,正在谈购买旧楼的事情,就算谈好了,还要拆掉重建。”

  “你不是说看淡房地产市场嘛,买旧楼重建的事情,可以缓一段时间啊!”李华文建议道。

  “市场行情不好说,生意还得继续做啊。低买低卖,高买高卖,能赚钱就行了。”

  三天后,即1月26日,若干较大客户拿支票到中区明德银号总行兑现,该行没有足够现款支付。

  消息传出,大小客户纷纷涌至明德银号,当天下午,香港票据交换所宣布停止该银号的票据交换。

  翌日,1月27日清早,明德银号总行门前挤满提款的人群。

  中午12时,香港政府银行监理专员宣布根据银行业条例第13条,接管明德银号。

  明德银号挤提风潮掀起了1965年银行危机的第一波。

  明德银号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初,早期专注美元汇兑,20世纪50年代以后积极投入房地产买卖。

  李华龙觉得“不务正业”的明德银号倒闭是正常的,地产行情好的时候,明德银号拿着存户的存款去投资房地产,是能够赚钱,可当市场行情不太好,房价涨幅很低或者下跌了,需要向存户支付高息的明德银号很容易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倒下一块,就会连累一大片倒下。

  明德银号虽拥有不少落成或在建物业,但已无力偿还债务,之前为了吸筹存款,这家银号向存户许诺了高额利息。

  这些年,李华龙对香港的经济研究的比较透彻,香港是一座自由港城市,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比如港元和英镑挂钩时,英镑贬值会造成香港物价上涨。

  相比大国的地产行业,香港的地产行业自我调节能力要差很多,市场行情好时,房价大涨,市场行情不好,房价暴跌。

  事实上,美国历史上,房价也出现大跌大涨的情况,就算是改革开放后的华夏,房地产业也出现大跌大涨的情况,可见资本的逐利性。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得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其实早在六十年代初期,李华龙就觉得香港银行业就暗藏杀机。

  1961年,廖创兴银行被挤提破产,创始人廖宝珊脑淤血病逝。

  为避免进一步的银行风潮,港英政府制定和通过了《1964年银行条例》,首次真正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并设立相应的监管指标。其中最主要的包括针对股本的要求(每家银行必须有500万股本要求),流动资金比例至少为25%,投资股票和房地产不能超过股本加储备积累的25%,单一客户贷款比例不能超过总额的25%等等。

  港英政府的想法很好,但结果却是致命的。

  因为香港银行业在经历了长期的粗放式发展后,积累的问题反而全部暴露出来。

  例如廖创兴银行在1960年的存款总额为1.09亿港币,但在房地产上的投资和贷款就高达8200万,加上家族同时又有经营房地产,其内部的关联交易频繁,外人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复杂程度。

  在缺乏存贷比、资本充足率限制、单一客户贷款比例限制、流动性限制等等必要的行业监管条件下,香港的银行,特别是华资银行的经营毫无稳健性可言,危机一触即发。

  李华龙作为恒生银行的大股东,虽然他不参与银行的日常经营,但他没少花心思,让恒生银行变得更加稳健一些,增强抵抗危机的能力。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崛起香港1949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