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自从1973年3月,香港股市从恒生指数1779.6点的历史性高位回落,股市热潮开始冷却。
和记国际并未停止扩张步伐,仍然大量借货作投资活动,尤其是借入大量瑞士法郎,埋下了日后危机的导火线。
到了1974年,和记集团旗下各上市公司的股价已大幅贬值,但集团并没有将这种情况反映在账目上,反而利用卖地收益以及都城地产上市所筹集的资金维持纯利并作派息用途,这是相当冒进的策略,期望股市回升渡过难关。
可惜,股市进一步下泻,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数已跌至150点低位。
和记国际受到系内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贬值及瑞士法郎大幅升值的双重打击,财政困难迅速表面化。
和记国际在海外的投资,包括英国澳洲及东南亚等地均表现欠佳,尤其是在印尼的业务,遇上全球石油危机,产生约1亿港元的坏账,和记国际已陷人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有关公司倒闭的传言满天飞,股价暴跌。
1973年的香港股灾,股票下跌幅度是非常惊人的。不但包括很多小型公司股价跌成仙股(不足1元),蓝筹股和行业龙头公司也都跌到只剩渣。
看到大量有升值潜力的股票,李华龙蠢蠢欲动,想卖掉米国上市公司的股票,转而收购香港上市公司,仔细想过之后,经过一番筛选,他觉得收购几家公司,更多的是投资买一些上市公司的股票,作为长期投资。
和记国际的股价持续下跌,特别是记国际要倒闭的消息传出后,李华龙下定决心收购这家企业。在他眼里,和记国际旗下有很多有升值潜力的资产,他以很低的价格收购和记国际,重组之后,该公司股价肯定会上升。
……
11月初,香港多家媒体报道了恒生银行市值超过汇丰银行的消息,一些媒体分析之所以造成这种原因的时候,都提到了李华龙这位控股股东对恒生银行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很大助力。
恒生银行刚上市的时候,总市值24亿港元,1973年3月份。该银行市值一度达到90亿港元,而当时汇丰银行的市值高达148亿港元。
牛市去了,熊市来了,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的股价双双走低,但恒生银行一直没有跌破发行价(每股4港元),到了1974年11月初,汇丰银行市值跌至26亿港元,而此时恒生银行市值30亿余港元。
虽然恒生银行市值超过汇丰银行,但这家公司并未成为香港上市企业中市值最高的一家。李华龙控股的另外一家上市公司金地集团才是市值最高的,十一月初,金地集团股价未低于33港元/股,这家公司市值也为跌破33亿港元。
李华龙预测汇丰银行1974年的年利润不会低于2.7亿。就算市盈率按照10倍计算,该银行的市值就可以达到27亿港元。
见到汇丰银行股价被大大低估,李华龙开始大量购入汇丰银行的股票,另外。他还建议父亲李逸松大哥李华文和四弟李华武都购买汇丰银行的股票。
此时的汇丰银行只是一家主要业务在香港的区域性银行,还不是一家全球性银行。
因为李华龙的出现,过去二十几年。香港的华资企业发展速度很快,隐隐有超过英资企业的迹象。
在李华龙的支持下,恒生银行有惊无险度过了一九六五年的挤提风波,之后,恒生银行如何凤凰盘磐一般,快速发展壮大。
随着李华龙旗下的企业,以及恒大集团和久安集团等等华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这些华资企业建立良好关系的恒生银行实力也越来越强大了。
恒生银行的股票市值超过汇丰银行,这证明在很多香港投资者的眼里,恒生银行的实力超过了汇丰银行。
李华龙知道港英政府大力支持汇丰和渣打这两家发钞银行的发展,恒生银行不加大发展海外业务,想要将这两位主要竞争对手远远甩到身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投资购买汇丰银行的股票,李华龙有两个目的,一是,觉得现在以低价买入,不管将来等股价高升后抛售套现,还是长期持有,每年拿分红,都很划算;二是,他心中有一个长远计划,他记得华英谈判期间,香港股市楼市低迷,香港置业等多家英资企业险些破产,他打算等到那个时候,发动雷霆一击,收购几家英资企业。
香港的英资企业很少向华资银行借钱,如果李华龙和他的家人能够进入汇丰银行董事局当董事,等到香港股市楼市低迷的时候,香港置地等英资企业日子不好过了,不能及时向汇丰银行还款,那李华龙作为汇丰银行董事局成员,可以要求英资企业及时还款,逼迫英资企业在市场低迷时候抛售物业套现,这样他和华资企业商人就可以抄底获利。
“三哥,如果我们大量购入汇丰银行股票,肯定会推高股价,你觉得汇丰股票不超过什么价,值得购买呢?”李华虎问道。
“均价不超过15港元,有多少,买多少。”李华龙答道。
“现在股价多少?”李华虎又问道,“还有,总股本多少?”
“2亿股。”李华龙答道,并补充了一句,“股价最低跌至每股12港元!”
“我不懂怎么买股票,你帮我买吧。”李华虎说道,“一个月之内,我能够拿出一亿。”
“我最多可以投资两亿。”李华文说道。
“我投资三千万吧。”李逸松说道。
“阿爸,你刚把时代置业公司的股票卖掉,手里有大量现金,就多买一些吧。”李华龙建议道。
“行,听你的!”
汇丰银行的股东很分散,之后数月时间,李逸松李华文李华龙和李华虎四人持续购入汇丰银行股票,均价为每股15港元,总共购入3800万股,持有股权比例高达19%,李华龙投资2.4亿港元买入1600万股,李华文投资1.8亿港元买入1200万股,李华虎投资9000万港元买入600万股,李逸松投资6000万港元买入400万股。
李逸松父子不断购入汇丰银行的股票,推高了股价,当汇丰银行市值超过50亿港元时,他们就不再购入这家银行的股票了。
凭借19%的股份,李华龙和他家人完全可以要求在汇丰银行董事局占有席位,但他们没有这么做,也没有对外公布,他们都是以自己旗下投资公司的名义持有这些公司的股票。
买入汇丰银行的同时,李华龙也开始购入长江实业股票。
由李嘉诚创建的长江实业总股本4200万股,当这家公司的股价跌至3港元时,李华龙开始大量购入,花费1680万港元,以每股4港元的均价,买入420万股,获得10%的股份。
李华龙很看好李嘉诚的能力,他觉得就算自己将来收购了和记国际,李嘉诚失去了“吞下”和记黄埔(李嘉诚并购和记黄埔之前,和记国际更名为和记黄埔)的机会,他也相信在李嘉诚的领导下,长江实业也会成为香港排名靠前的地产公司。
除了买入长江实业的股票外,李华龙还收购了另外一家地产公司——新鸿基地产10%的股份,他知道这家公司旗下拥有的地皮有很大的升值潜力,还有,他很看好新鸿基地产掌舵人郭得胜的能力,他相信现在买入这家公司的股份,将来肯定能够获得丰厚利润。
虽然李华龙早早收购了牛奶公司,拥有“中环地王”之称的香港置地公司失去了收购牛奶公司的而几乎,但1972年和1973年年初,这家公司的股价暴涨,股价最高达到57港元/股,当时总股本为2.1亿股。
随着香港股市暴跌,香港置地公司股价也随之大幅下跌。
李华龙溢价收购时代置地公司,香港置地公司的股价一度上升,涨幅超过百分之十,可是进入11月份,置地公司的股价再次下跌。
11月下旬,香港置地公司的股价跌破3.5港元/股。
过去一年多时间,香港置地公司股价进行了分拆,并增发了新股,总股本达到6.4亿股,以每股3.5港元的价格计算,该公司市值为22.4亿港元。
李华龙对香港置地公司拥有的物业和地皮很眼馋,如果现在他能够以每股5港元价格收购香港置业公司所有股票,他会毫不犹豫地签下收购合约,但他知道置地公司的大股东不会接受这个收购价,而他又不想出更高的价,所有他选择先收购置地公司的股票做长线投资。
李华龙觉得华英会谈期间,才是他收购置地公司的最佳时间。
之前,李华龙和家人说过,成功的投资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这样更容易抓住机会,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李华龙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花费4.56亿港元买入置地公司1.2亿股票,均价为3.8港元/股,获得18.75%的股份,这些股份并不是他一个人持有,而是由他和他家人分散持有。(未完待续……)R1292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