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潮的控制下,暂时让文官和四公子合流,暂时让江南文官团和读书人不再对立,杨潮接下来,就是专心致志对付皇帝本人了。【】。。
至于锦衣卫,则暂时被杨潮无视了,因为锦衣卫是天子亲军,锦衣卫其实根本没有自己的立场,他们的立场其实是皇帝的立场。
问题其实就是怎么让皇帝妥协的了。
这在江南文官集团,在读书人团体看来,好像是死结一样,但是杨潮站在局外却有办法。
而且非常自信,不然也不会让冯可宗立刻就去运作了。
一般情况下,文官比读书人强势,可是皇帝一般支持读书人,因此偶尔读书人可以爆发反制文官集团。
可在君权*的制度下,皇权自始至终都是超然的,谁都制不住皇帝。
当然活人是制不住皇帝的,文官不行,书生不行,杨潮也不行,在制度下唯一能制得住皇帝的,只有死人,或者说圣人。
孔夫子。
孔孟之道下,皇帝不是最大的,孔子才是。
但一个死的孔子,是无法威胁到皇权的,因此历代皇帝才敢放心的将孔子捧到万世先师的高位,高高的捧起来其实是为了给皇权瞠目的。
现在要在大明朝制度内压迫皇帝屈服的,也就是这个孔夫子了,但孔夫子不会说话,可是孔夫子曾经说过话。
死了的孔夫子无法跟皇帝说些什么,但是无数活着的孔夫子的门人,可以借助孔夫子的话跟皇帝说点什么。
杨潮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在杨潮的一番运作下,以二立社的书生为核心,整个南京城的书生们行动起来了。
最开始是二立社的其他生员们,在四公子的带领下。有的在夫子庙,有的在太学门口,十几个几十个一群。坐着草席,披头散发。也不哭也不闹,就坐在席子上不断的背诵圣贤书。
南京城几乎笼罩在一片壮烈肃穆之中,让看热闹的人群都受到感染,无不动容。
整个南京官场无不动容。
南京书生静坐孔庙背诵圣贤之书的举动传到了其他地方。
其他地方的书生也颇为触动,并且纷纷效仿。
从临近的苏州府、松江府,传播到南边的杭州府,北面的扬州府,沿着运河往北往南扩散。
一时间书生孔庙背书。竟然愈演愈烈,成为一种谁都控制不住,也不敢控制,不能控制的运动。
毕竟书生没有闹事,当地官府不会弹压,也不敢弹压。
书生孔庙背书不出一个月,就已经扩展到了北京城,皇帝就是装不知道都不行了,大势已成。
与此同时张国维、凌义渠等高官,悄悄宴请四公子。
宴上感慨莫名。对书生孔庙背书非常感动,情不自禁的向四公子表示,他们也是读书出身。知晓大义,奈何此事事关皇亲国戚,事关锦衣卫权势,他们迫不得已。
说道动情处,凌义渠更是大义凛然的表示,他要辞官。
张国维立刻阻止他,表示辞官于事无补,若是有大义,大可冒死进谏。要求皇帝惩处田畹。
一番声情并茂的表演,当即让四公子感动。连连表示张国维和凌义渠两位大人,都是公义之士。而且也将二人赞颂了一番。
这两人也确实有些政绩,不然也不可能在应天府这样的重要地方,做府尹和巡抚了。
尤其是张国维,名声很好,他在江南这些年,整修水利无数,而且总能亲临前线,跟工壮一起,不但为自己博得了大大的名声,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实干经验,作为十府巡抚,竟然还有余力写出了一部水利专著《吴中水利全书》。
其他让人大赞的事情也干过不少,前年崇祯十二年,,张国维时任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这年山东大旱,一石米售价八两银子,江南的苏州才三两,张国维就派人从苏州购米运到山东平价贩卖,赚取的少量利润也拿出来设立了十几个粥场,免费给难民施粥,文人称赞他救活灾民百万。
因此张国维是有大名的,而且是好名声,四公子在这样的人面前,屁都不是,但是被此人称赞,而且感慨他们忠义,等于是给四公子背书。
四公子自然高兴,也乐得得到这样的前辈表扬,见前辈同情他们,顿时就觉得跟张国维是同志,是知己,直叹相交恨晚,有悲叹他们就要慷慨就义,为天地公义舍身赴死了。
张国维立刻大骂锦衣卫,大骂皇帝身边有小人,言辞恳切,要四公子放心,他要拼死上书,替四公子辩驳,让皇帝分清十分,并且愿意上书弹劾田畹,要求皇帝惩治田畹。
并且要动员他的同年、同窗和师生关系一起上书,凌义渠也表示副署,也要发动他的关系上书。
除了这两位之外,在书生孔庙前背诵圣贤书的事情出来后,江南大批以正直自居的言官御史已经行动了,他们的弹劾奏章连夜就写好送了出去。
以江南御史打头阵,江南其他文官即可跟随,这股弹劾田畹的风头,与书生背书事件齐头并进,并且相互交融。
有的地方是文官先风闻奏事,弹劾田畹,有的地方则是书生先背书,文官接着受到感染才弹劾。
两股行动形成两股大势,一直往北蔓延,最终进入北京城,进入紫禁城,进入皇帝的耳中。
这时骑虎难下的就是皇帝了。
皇帝能怎么做,一边是病容憔悴的爱妃,一边是天下汹汹的舆情,据说皇帝三天三夜没有睡觉,最后大骂田畹无能,接着就下旨罢免了田畹的锦衣卫指挥使之职。
专门下旨夸张了一番书生,肯定了书生的大义行为,并表示自己是被奸人蒙蔽,接着皇帝就收拾了一大波‘奸人’,其中南京镇抚司是重灾区,南镇抚使首当其冲,直接被罢免流放了事,五个千户只留了两个。
最后皇帝才派人去北京太庙等地安抚书生,并写了一封措辞恳切的祭文向孔夫子悔罪。
既然皇帝都承认了错误,并且惩治了奸人,尤其是表扬了书生们一番,书生们也满意了,于是两股大势,从北京开始,慢慢的和缓下来。
事态平息了!(未完待续)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