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六哎,淡定知足的云南人

  一百三十六哎,淡定知足的云南人

  时至今日,刘干事修铁路走遍华夏大地,就没有见着一个云南人在外省打工,在刘干事曾经率领的千军万马的民工队伍里,就没有发现一个云南打工仔,这倒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

  问遍所有的云南人,他们的口头禅只有一个:“苦那么多钱儿干那样,够吃就成。”

  当下云南人这种知足者常乐的心态,已经不为多数人所接受,问题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并没有到知足的份上,有时候刘干事也在扪心问自己:“苦那么多钱儿干那样,够吃就成了嘛。”

  刘干事在昆明打前站的一段时间里,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是一到礼拜天,昆明人全家老小倾巢出动,到哪里去,都到滇池边上去游玩。

  他们在滇池边的大树上扎好吊床,然后老公老婆甚至小孩子人手一根钓鱼竿,就在滇池边上垂钓,钓鱼钓累了,一家人就在滇池边上休息吃土豆食品,再后来,婆娘睡在吊床上扯扑鼾,娃娃在滇池边上抓小虫,老公继续聚精会神抄着钓鱼竿在滇池里钓上一天,哪怕一天都无斩获也乐此不疲。

  一家人耍到傍晚,收起吊床鱼竿,老公把自行车推过来,娃娃坐在前头婆娘坐在老公身后,一家人朝着昆明城前进,所以说昆明城市小一点也有它的好处,到哪里去都不太远。

  刘干事有个喜好就是钓鱼,在昆明打前站的那几天,刘干事过足了钓鱼的瘾。

  朱莽娃有史以来钓到了最大的鱼,也钓到了有史以来钓到最多的鱼。

  话说**时期,全国学**寨,云南本书属于贵高原,昆明更是土地稀少,如何学习呢?人们只有打五百里滇池的主意。

  围湖造田就成了云南人民学**寨的具体表现,可怜滇池边上的浅水部分都被围起来,把水抽干变成了所谓大寨田。

  **以后云南人民深感上当受骗,又把原来的大寨田退田还海,但是还有许多已经围成一块一块的,诸如草海的小面积水域,就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大鱼塘。

  此鱼塘中的鱼之大,之多,使刘干事大开了眼界。

  一天,刘干事忙完工作后来到草海渔场,守渔场的人给刘干事挑来两箩筐发酵的包谷,也就是当地烧酒后剩下的酒糟,发酵后如一颗一颗指甲盖大小的玉米粒。

  然后用双手捧起酒糟洒向硕大的水面,一眨眼功夫,一群群一米大小的鱼排着队就像潜水艇一样,蜂拥而至抢食着酒糟。

  刘干事看看自己手中的钓鱼竿,细线小鱼钩,再看看水中的大鱼,心想这硕大的鱼肯定没有办法钓起来的。

  守护渔场的人走过来,看看刘干事手中的钓鱼装备,摇摇头对刘干事说:“兄弟,莫说是你这种严重落伍的钓鱼装备,就是美国鱼竿、韩国鱼竿在我这里,都休想把我的鱼钓起走。”

  刘干事将信将疑,于是,穿鱼饵抛鱼线,只见鱼钩刚刚入水就被前来抢食的大鱼拖走,刘干事只觉得手中一股强势力量,还没等他扬杆起鱼,只听得鱼线嘣的一声就断了,水面上抢食的鱼儿上下翻腾如若无人之境,好像在嘲笑刘干事的无知和无能。

  刘干事一时性起一连换了四五副鱼钩鱼线,均皆被鱼拖断而告终。

  刘干事心头不服,忍痛重新购置了大鱼钩、粗鱼线和强力鱼竿。

  二日,刘干事又一次来到草海渔场,鱼塘老板走过来,仔细观察了刘干事这次的装备,没有摇头,但是不置可否。

  仍然是大量抛洒酒糟,仍然是鱼群如潜水艇般前来抢食。

  刘干事对准鱼群抛竿入水,只见浮漂像箭一样被鱼拖入水,刘干事赶紧扬竿起鱼,拽出水的是空钩,再抛杆入水,再拖空钩出水,刘干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鱼塘老板笑着走过来,对刘干事传授着滇池的钓鱼经,原来此水域的草鱼鲤鱼个大,鱼个大嘴就大,当鱼正衔着你的鱼饵往深水里快速游走,包裹在鱼饵中间的鱼钩并没有漏出来,这个时候你一拉,当然只能是把鱼饵从大鱼嘴里拖出来。

  要想钓到大鱼,不要等鱼把鱼饵拖入水,而是看到浮漂在水面上缓缓地平行移动,证明鱼饵正在鱼嘴巴里,鱼把鱼饵衔在嘴里平行移动一小会儿,就要快速入水。

  趁鱼还没有入水之前猛地提鱼竿,鱼钩就会杀穿大鱼的口腔,大鱼就跑不脱了。

  鱼塘老板说完叫刘干事实践一次,刘干事这一次信心满满,只见红色浮漂在水面轻轻点了几下,然后缓缓的平行移动,说时迟那时快,刘干事猛地抬起鱼竿,一股巨大的力量把刘干事拉了一个趔趄。

  鱼竿也被大鱼拉了一个180度的大弯,大鱼在水里拖拽,鱼线在水里呜呜的叫,刘干事双手紧张的扬着鱼竿,他担心鱼竿是否能承受得住大鱼的多次冲击。

  就在刘干事感觉的双手无力之际,鱼塘老板忙对刘干事喊道:“坚持住,把鱼头拉出水面,给大鱼嘴里灌一点水大鱼就没有力气了。”

  刘干事使劲把大鱼的头拖出水面,灌了几口水又把鱼放下去,就这样反复多次,大鱼终于没有气力,把硕大的鱼肚白白的翻在水面。

  刘干事和鱼塘老板齐心协力把大鱼网上来,一秤二十八斤八两,刘干事高兴的嘴巴都合不拢,一屁股坐在地上,累的起不来了。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干事本性刘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