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过后,林青雅他们继续讨论机器人足球比赛的事,杨林婉拒了林青雅送他下楼的提议,告辞离开。【】
到家时已经接近晚上八点,杨林匆匆洗了个澡,回到房间,打开笔记本电脑。
这两天在家陪妹妹,他一直没空去处理《生化危机·启示录》的事。
现在杨颖已经返回学校,杨林也该开始自己的工作了。
单机游戏破解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的大工程,特别是在反盗版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想要破解一款大制作单机游戏,其难度也正变得越来越大。
目前中国真正知名的游戏破解小组只有寥寥几个,绝大多数大制作单机游戏都是由国外的团队破解后,再由国内破解团队推出汉化补丁,然后才出现在玩家面前。
而像《生化危机·启示录》这种连windows版本都还没有推出的游戏,破解起来的难度往往更大,就连那些国外经验丰富的顶级团队也会觉得棘手,这也是有盗·版商为什么找“不死鸟”团队以及“小旅鼠”团队合作的原因。
毕竟这两个团队,一个在加密解密、反汇编、逆向工程等领域经验丰富,团队内更是拥有杨林这样的顶尖黑客,另外一个则擅长汉化翻译、cg美工,两者合作,正好可以互补。
即便如此,若是放在以前,《生化危机·启示录》这样的大项目,杨林至少要忙上好一两个月才有可能完成,但是有了大脑中那个神秘win7系统的帮助,杨林有信心在短时间内将它搞定。
杨林进入邮箱,把邮件附件中的数据包下载到笔记本电脑的硬盘上,接着,他又启动自己大脑中的系统,把里面储存的一些专业的黑客工具重新转移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中。
这里不得不提及运行在杨林脑中的那个特殊的二进制矩阵语言。
经过两天的摸索,杨林发现,这种二进制矩阵代码语言其实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编程工具。
它不但保留了机器语言中硬件可以直接读取的优点,而且编程的时候,要比繁琐的机器语言简化太多。
杨林可以轻易地在脑中构造出一些功能不同的二进制矩阵,然后再把它们搭配起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运行在杨林大脑中的这个变异版win7系统,当初正是因为杨林对c盘里面的所有代码数据进行了优化,系统桌面、qq以及浏览器等才表现出了如此匪夷所思的3d效果。
而且变异win7系统无论是流畅度还是功能多样性,都比电脑中的win7系统强大太多。
虽然对于这套语言杨林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经过二进制矩阵语言优化后的一些解包工具,处理《生化危机·启示录》的数据包,还是绰绰有余的。
游戏数据包大概有4.5g,杨林花了将近一个半小时才下载完成。
打开文件后,杨林发现,这些数据包都已经被团队里的其他成员处理过,并且按照文件格式进行了分类,主要有文本文件包、cg图片文件包、以及音频音乐文件包。
为了防止盗版,这些文件包都已经被加过壳了。
所谓的加壳,其实就是给可执行的文件加上个外衣。用户执行的只是这个外壳程序。当你执行这个程序的时候这个壳就会把原来的程序在内存中解开,解开后,以后的就交给真正的程序。
这些的工作只是在内存中运行的,破解者是无法了解游戏具体是怎么样在内存中运行的。
通常说的对外壳加密,都是指很多网上免费或者非免费的软件,被一些专门的加壳程序加壳,基本上是对程序的压缩或者不压缩。因为有的时候程序会过大,需要压缩。但是大部分的程序是因为防止反跟踪,防止程序被人跟踪调试,防止算法程序不想被别人静态分析。加密代码和数据,保护你的程序数据的完整性,不被修改或者窥视你程序的内幕。
杨林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数据包进行脱壳,获取它的内部文字,人物素材、模型以及音频资料后,然后再重新封装,发给团队内的其他成员。
这项工作是破解一款大型游戏时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不但要求破解者精通汇编、++、j**a等中高级语言,还要求你在软件算法、编程技术等领域有着极深的造诣。
只有这样,你才能推导出数据包加壳过程中所使用的思路、原理、结构、算法,完成真正的解包工作。
这个过程中,无论哪一步出了问题,都容易造成文件本身错误,出现乱码,前功尽弃。
杨林在笔记本电脑中打开重新编写的解包软件,他脑中的解包软件也瞬间启动,两者开始同步运行。
其实只要杨林愿意,他不用开启大脑中的解包软件也可以。
只不过这样一来,他就要手动操作电脑,依靠软件本身去对这些数据包进行解包,这样不但解包速度要慢很多,而且也不利于杨林加深对二进制矩阵代码的理解。
杨林缓缓闭上双眼,很快就出现在了密密麻麻的数字矩阵中。
“这应该就是游戏文本文件转化为二进制矩阵代码时的形式了。”
杨林的思维开始在矩阵空间中蔓延,加壳程序、文本文件源代码在杨林眼中一览无余。
很快,笔记本电脑桌面上,代表文本文件的数据包已经被导出,一串串十六进制码看得人眼花缭乱。
杨林重新睁开眼睛,微微一笑,别看这些十六进制码繁琐的很,但接下来的工作很简单,他只要找到相应的字库映射表,将其转换成日文就算搞定了。
随后的几小时,杨林又分别将cg图片模型数据包、人物数据包、音频音乐数据包解码成功,然后把这些图片以及音频转化为适合windows平台的数据格式。
等到所有工作全部完成,时间已经不知不觉接近了凌晨两点。
短短六小时的时间,他居然完成了以前至少要一两个月的工作量,如此惊人的效率,即便杨林自己也有些瞠目,自己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厉害了?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