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太原,晋王府

  鞑靼叩边宣府,间袭大同,太原各卫所边堡将兵多经战阵,知其来者不善,无不昼警夕惕。【】``し临近大同及草原的边堡,更是放出夜不收日夜巡逻,几乎是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得快马飞送消息,晋王不只掌握敌情,连大同、宣府的布防情况也摸得一清二楚。

  城内的动静,自然瞒不过锦衣卫的眼睛。

  借搜寻犯官家眷之名,自京来的缇骑和驻扎太原的镇抚使几番上门。

  晋王不露面,王府左、右长史却是疲于应对。更担心人员往来频繁,稍不留神就被锦衣卫扎下探子,每日都是如临深谷,不敢稍有大意。

  若仅是为抓捕犯官家眷,长史并不担心。

  王府采买-歌-女-舞-女-的事,太原大同宣府三地皆知。纵使人当真藏在王府,也不打紧,尽可推到牙婆和当地县衙身上。

  县衙户籍和路引管理不严,牙婆利字当头,被人钻了空子,同晋王府何干?

  怕只怕锦衣卫另有打算,以此为借口,刺探王府情报。

  不能明着赶人,只能加倍小心。

  可日防夜防,总有疏漏的时候。

  连日以来,非但王府长史-警-惕-焦-躁,府内的中官和宫人都是万分小心,见到锦衣纱帽绣春刀,恨不能脚下生风,瞬间跑走。

  这日,锦衣卫尚未上门,府内突起一阵喧哗。

  “吕长史,不好了!”

  一名吏目满脸惊色,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话更说得断断续续。

  “何事不好?”长史皱眉。

  “死、死人了!”

  吏目靠在门框,嘴唇都在打颤。

  换做平时,死上一两奴婢根本算不上大事。王府后厢的柴房,哪年不抬出几具尸首。可在当下,鞑靼叩边,锦衣卫上门,突然死了人,绝无法轻易揭过。

  若是锦衣卫借题发挥……

  听完吏目讲述,想到种种可能,吕长史的神情顿时变得严峻。

  “西门?”

  “对!”吏目脸色惨白,道,“今早有奴婢到井台取水,隐约见着下边有东西,捞上来,当时就吓晕了两个。”

  见吕长史不说话,吏目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说。

  “身上穿着西苑歌女的彩裙,脸上似被锐器划过,泡得不成样子。找乐工认过,的确是今年新买进府的。平日里少言寡语,极少同人来往,战战兢兢,总像是怕着什么。”

  吕长史沉吟片刻,道:“可知晓她进府前的身份?”

  “户籍上写着保安州涿鹿县,姓刘。按照生辰算,今年刚好十四。余下皆是不知。”

  这就对得上了。

  吕长史点点头,道:“你且附耳过来。”

  吏目壮着胆子上前,听吕长史这般如此,如此这般吩咐一番,先是一惊,旋即用力点了点头。

  “长史放心,小的这就去找人,一定办得妥当!”

  当下,吕长史满意挥手,吏目匆匆离开。

  到了西门,吏目吩咐人安置好打捞上的-尸-身,又唤来乐工和西苑的歌女详细询问,随后带着几名家仆寻到后厢柴屋。

  “刘良女!”

  柴屋门大开,两名皂衣家仆涌入,手持短棍立在院中,大声呼喝。

  正在院中洗衣的粗使奴婢被吓得脸色惨白,蜷伏在地上,瑟瑟发抖。

  家仆再唤,靠墙角的一个身影才慢慢站起身。

  灰色的粗布衫裙空荡荡挂在身上,腰间系着一条麻带,勒出细瘦的线条,更显得羸弱不堪。

  “你就是刘良女?”吏目皱眉。

  “奴婢、奴婢就是。”

  声音很低,带着些沙哑。

  脸半垂着,依稀能看出几分秀美,却因涂满黑灰惹人厌恶。头发亦是乱糟糟,只有粗布随便一裹,十分姿色也只剩下一分。

  吏目走近,瞬间被一股刺鼻的味道逼退。

  捂着口鼻,嫌弃的上下打量。

  刘良女似羞窘不堪,双手紧紧攥着,衣袖卷起,能看到通红的手背和变粗的指节。

  “你可认字?”

  刘良女摇头。

  吏目早有预料,又道:“你进府时,是和出身涿鹿的刘氏女同车?”

  刘良女点头。

  “你可知道她叫什么?”

  “奴婢……”

  见她支吾,吏目不耐,忽的提高声音:“说!”

  似受到惊吓,刘良女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着道出:“奴婢真的不知道,只晓得她姓刘,小名是红姐儿还是荷姐儿,奴婢实在记不清。”

  “红姐儿?”

  刘良女哽咽点头。

  家人没再多问,当即转身离开。

  刘良女伏在地上,双手紧握,衣袖垂下,藏起划破的掌心和断裂的指甲。

  接连询问数名出身保安州的歌女,并无多少出入,吏目确定,这名刘氏女就是锦衣卫要捉拿的犯官家眷。

  为何死了?

  明摆着,锦衣卫连番上门,心里有-鬼,吓破了胆子,自尽身亡。

  脸上的伤怎么回事?

  西苑里的那点事用得着解释?歌女和舞-女拼着命只为见王爷一面。吵几句撕扯一场,以致结下仇怨,半点不稀奇。别说划伤脸,早年出人命的时候也不少。

  锦衣卫百户见到用麻布裹着的尸体,看到王府长史递上的户籍,又核对过几名歌女的供词,目光微闪,脸上看不出半点情绪。

  “犯官家眷既已拿到,暂且告辞!”

  连日搜寻王府,目的已经达到。为免晋王狗急跳墙,暂且松一松绳子,等鞑靼退走再做打算。

  缇骑没有离开太原,却不再三天两头登门,王府上下均松了口气。

  吕长史出面上报晋王,“供出”刘氏女的歌-女-舞-女尽皆有功,西苑着实热闹了两日。

  借此良机,刘良女终于离开柴屋,重新回到西苑。

  人回来了,却不再是学歌练舞,沦落为在院中洒扫的奴婢。

  昔日不如她的少女,见她面色黑黄,双手粗糙,皆是掩唇嘲笑,眼中带着讥讽。刘良女则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像是木头人一般。没过多久,众女就失去兴趣。

  只在夜深人静时,刘良女独居陋室,借助月光练习之前所学。

  出卖她的奴婢,代她死了,也算是便宜。害她的乐工,宫人,乃至王妃,她一个也不会放过!

  在那之前,她必须等待机会。

  只要能见王爷一面,只要一面!

  除下宽大的布裙,抹去脸上的黑灰,莲步轻移,柳腰款摆,不看带着伤痕的双手,唯见眼波流转,艳色更胜往昔。

  栖在树上的夜枭展开双翼,旋扑而下,瞬间捕获盯准的猎物,撕碎下腹。

  弘治十八年六月壬寅,皇城内外鼓乐齐鸣。

  遵大行皇帝遗诏,皇太子朱厚照继皇帝位。

  钦天监设定时鼓,柱香燃起,英国公张懋告天地,新宁伯谭祐告宗庙,惠安伯张伟告社稷。

  司设监等衙门清扫三大殿,设御座于华盖殿,设宝座于奉天殿。朱厚照仍孝服素冠,出庙街门,至宗庙告先祖,行四拜礼。

  二鼓之后,礼官唱祝。

  朱厚照沿原路返回,至奉天殿偏殿除孝服,具衮服冕冠,登正殿丹陛,五拜三叩头,祭拜上天。其后,御驾先诣奉先殿,再临奉慈殿,告孝肃太皇太后、大行皇帝几筵。

  丹陛下,文武分左右两班,就次行礼。

  拜过弘治帝牌位,朱厚照一身山川日月衮服,十二旒冕冠,脊背挺直,表情肃然,自殿中行出。

  群臣五拜三叩首,山呼万岁。

  杨瓒立在文官之列,官服外仍罩素服,随百官一同下拜。

  青烟袅袅盘升,礼官唱声悠长。

  金瓦红墙,盘龙飞凤,瑞兽坐吼,映着高悬的金轮,合着悠扬的古韵,似铺开一幅亘古不变的画卷。

  “拜!”

  杨瓒微合双眸,掌心覆上青砖,凉意沁入骨髓。

  冥冥中,他已彻底融入这个古老王朝,成为历史中不可抹去的一页。

  礼成,朱厚照摆天子仪仗,先至两宫拜礼,其后行至华盖殿,教坊司设韶乐,却悬而不作,只鸣鼓声。

  近午时,鸿胪寺设宝案于奉天殿东,从殿内至承天门,锦衣卫端然肃立,分两侧设云盘云盖,其上色彩鲜明,盘龙火珠昭然。

  第四鼓,文武百官除素袍,各具朝服入丹墀候旨。

  少顷,有蟒服中官自华盖殿行出,宣读上谕:“传天子谕,免贺!”

  “请陛下奉朝!”

  以内阁三人为首,群臣下拜,恭请天子升殿。

  五拜之后,鼓声渐歇,云舆至华盖殿行出。

  锦衣卫鸣鞭,鸿胪寺卿亲奉赞礼。

  朱厚照下舆,沿御道登丹陛,临奉天殿宝座。

  “礼!”

  礼官高唱,群臣再拜。

  之后,当有翰林院官捧诏授礼,由正殿左门出,经午门,至承天门宣读。

  这份荣耀本该属于两位翰林学士。再不济,也该是资格老的侍读侍讲。杨瓒无论如何想不到,授礼之前,竟有中官自殿中行出,宣他捧诏。

  “陛下旨意,杨侍读莫要耽搁。”

  大典中途,不可出半点差错。纵然是心中没底,杨瓒也只得按下,端正衣冠,随中官进殿奉诏。

  朱厚照高踞龙椅,杨瓒立在丹陛之下,仿佛又回到殿试当日。

  用力咬住腮帮,瞬间的刺痛唤回神智。行礼之后,杨瓒手捧诏书,仍自左门出,步履如飞,赶至午门。

  早有锦衣卫候在门前。顾卿为首,一身飞鱼服,腰束玉带,冠镶金边,手按绣春刀,轩轩韶举,英英玉立。

  两人当面,均未出言。

  顾卿侧身,引杨瓒至云盖中,数名锦衣卫分立两侧,直往承天门。

  城门大开,下方人头涌动。

  在城头立定,杨瓒展开黄绢,下意识清了清嗓子,引来顾卿不经意一瞥。

  镇定心神,默念几句“淡定”,杨瓒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子初嗣大宝,系万民伏望,以国事为忧,宗社为重……遵大行皇帝遗诏,颁宽恤诸事。”

  “弘治十八年前灾伤地方,流民自归原籍,免责,济以子粮,发还田地。”

  “弘治十六年前各处积欠税粮,酌情宽免。逃亡工匠役夫-自-首-免-罪。”

  “藩王及镇守太监贡献方物扰军劳民,除旧例外尽数停止。”

  “帝陵之余,京城不急工程悉停。”

  读到此处,诏书方才过半。

  余下更有洋洋洒洒百余言,涉及冗食裁减,庄田税粮减免,南北水路重开,啸聚盗匪自首轻查等等。

  念到最后,杨瓒嗓子发干,眼前隐隐有金光闪烁。

  想起能连续宣读上千言,半点不错气息的宁瑾扶安等人,不由得心生佩服。

  看来,无论做哪个行业,都必须有超出常人的本事。于天子近身伺候的宦官而言,察言观色之外,肺活量一定要高。

  “念先帝遗志,诏及万民,大赦天下!”

  诏书念完,杨瓒脸色发白。

  阳光渐烈,头竟有些发晕。

  退下城头时,险些绊到石阶。被顾卿扶住上臂,方才站稳。

  “多谢。”

  手捧诏书,出不得丁点差错。这一脚跌实了,受伤与否两论,怕又要住进诏狱。

  杨瓒真心诚意道谢,顾卿点点头,仍是没有说话。

  沿原路返回奉天殿,杨瓒至丹陛行礼,诏书奉于宝案,退回文官队列。

  “礼!”

  礼官三唱,群臣五拜三叩首,柱香燃尽,至此,登基大典正式宣告结束。

  二十七日未过,宫中尚未除服。

  当夜,新帝并且设宴,只依照旧例,按文武官员品级分别赏赐金银布帛。

  杨瓒身兼翰林侍读和詹事府左谕德,领到的赏赐是双份。送赏的中官是个生面孔,却是满脸笑容,带着几分亲近。

  “咱家丘聚。”

  送到杨瓒家里的不只有定例,更有朱厚照着人从内府翻出的一座珊瑚树,一斛珍珠,两匹薄如蝉翼的青绸。

  “陛下口谕,贺杨侍读乔迁。”

  “臣谢陛下隆恩!”

  送走丘聚,杨瓒站在正厅,看着摊开在听厅中的五六只木箱,无比认真的考量,是否应该在家里挖个地洞,或是建个秘密库房?

  不提金银绸缎,仅那座半人高的珊瑚树,有龙眼大的珍珠,已经是价值连城。八成还是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得来,换算成金银,能装满多少只木箱,杨瓒想都不敢想。

  厨娘和门房都在厅外,杨土蹲在珊瑚树旁,看着镶嵌在底座上的十几枚宝石,眼睛瞪圆,嘴巴大张,许久不动一下,似已魂飞天外。

  “杨土。”

  杨瓒叫了一声,杨土没反应。又叫一声,还是没反应。

  无奈走到珊瑚树旁,手在杨土面前挥了挥,后者才乍然惊醒,看着杨瓒,脸色涨红,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

  “先把箱子合上。”

  主仆两人一起动手,合上箱盖,挂上铜锁,满室珠光宝气不再,狂跳的心落回远处,发-热-的大脑终于冷静下来。

  “四郎,得找几个护院。”

  杨土郑重提议,杨瓒就势点头。

  箱子太沉,两人抬不动,只等暂时留在正厅。

  劳累一天,杨瓒早早回房歇息。杨土不放心,搬着铺盖睡在正厅。见劝说无用,杨瓒只得叮嘱他多铺两层被,免得着凉。

  “四郎放心,我省得。”

  一夜无话。

  翌日,天子正式上朝。

  杨瓒早早起身,换上官服官帽,挂上牙牌,带上金尺,胡乱用了半碗清粥,便走出府门。

  天仍有些暗,路上行人不多。

  距离宫城渐近,方有了人声。

  文官乘轿,武官骑马。如杨瓒这样的从五品,依旧只能步行。

  奉天门前,锦衣卫和羽林卫正巧轮值,杨瓒递出牙牌,四下里看看,没见到顾卿,穿着青色武官服的钱宁却迎上前来。

  杨瓒对他毫无眼缘,寒暄两句,便不再多言。

  少时,奉天门大开,百官朝觐。

  杨瓒随众人一并过金水桥,过奉天门,候在丹樨内。

  从日早到日中,一等就是两个时辰。始终未听到锦衣卫的响鞭,更没见朱厚照露面。

  临到午时,方才有一个中官匆匆赶来,宣今日罢朝。

  内阁不语,六部哗然。满朝文武瞠目结舌,不知该作何反应。

  登基伊始,便罢朝怠工,这位少年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先前的诚心改过,信誓旦旦,都是装的不成?

  杨瓒也觉得奇怪,由朱厚照近日表现来看,不该会是这样。哪怕故态复萌,也不该这么快。

  那是又犯熊了?

  到底什么原因,总该有个说法。

  群臣散去,内阁三公同六部九卿皆是忧心忡忡。

  杨瓒没有随众人一起离开,怀揣金尺,举起牙牌,直接前往乾清宫觐见。

  到了地方,不等请见,耳边便传来一声巨响。

  张永从殿内奔出,见到杨瓒,浑如见到救星,顾不得行礼,连声道:“杨侍读,快随咱家来,可不得了了!”

  杨瓒挑眉,怎么着,这真是又犯熊了?

  当即不多言,随张永走进殿内。

  行到东暖阁前,只见数只玉瓶碎裂在地,鲜红色的丹药四处滚落。

  一鼎香炉砸在地上,五六个道士僧人跪在廊下,其中一人额头染血,已昏迷不醒。

  两粒丹药滚到脚边,杨瓒弯腰捡起,诡异的香气和辛辣味直冲脑海。

  看向愤然作色,直眉怒目的朱厚照,杨瓒不由得眉心微拧。

  ...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帝师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