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节 谁不服我打谁

  朱敬伦可比柏贵看的透彻,柏贵对自己手下的县官很失望,觉得如果是自己当年做县令的时候,绝对不会把局面弄成现在这样,事实上,如果换成他也一样。

  这根本就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一个资源多寡的问题,如果说东莞和香山两县县令,一开始还有机会自己平复乡勇聚众的话,新会和鹤山两县县令是根本没有机会制止械斗的。

  广東土客械斗是咸丰四年爆发的,正值太平天国起义,当时的总督叶名琛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防止太平军势力渗透津两广,以及四处镇压借机起义的天地会,当时连这个总督都没资源去处理土客械斗的问题,更不用说这些县令了。

  由于叶名琛没有兵力顾及鹤山,而鹤山当地也爆发了洪兵起义,恰好第一个起来抵抗的就是客家乡绅。

  咸丰四年,一支洪兵首领冯滚带兵攻破鹤山苍城,驻扎在开平北部靠近鹤山的古儒都,向附近的云乡打单,云乡一带山高林密,也是一个客家人聚居区,征粮队被客家乡绅高三拒绝,前去征粮的人员被杀。冯滚立刻联合附近的洪兵配合攻打云乡,又被客家团勇击败。洪兵派人潜入云乡,将高三的小儿子杀害。高三发誓要报复,倾家荡产组织客家武装与土人对抗。

  这就是客家人开始组织乡勇的起因。

  可以说一开始只是洪兵武装跟客家地主个人恩怨,可是不久之后,鹤山县令手下一个客家武举人,名叫马从龙的家伙趁乱而起。

  马从龙先是陈请两广总督叶名琛允许他组织客家练勇助剿,叶名琛当时兵力不足,加上绿营的战斗力在洪兵面前总是一触即溃,叶名琛同意了马从龙的建议。

  马从龙拿着两广总督的手谕,串联鹤山、高明、新兴、恩平、开平、阳春等六个县的客家乡绅会盟,制定六县客家人同心剿匪章约,以云乡、大田为大本营,积极组织客家武装。

  到这里本也不是坏事,至少对官府和想要获得安全的百姓来说都是如此。

  但是马从龙组织起了悍勇的客家山民后,很快就攻占了靠近云乡的几条土人村庄,但他的行为令人发指,他放火烧屋杀人无度,直接导致客家练勇的性质变化。

  广府人跟客家人本来就有些恩怨,比如因为田地问题,学额问题,争斗了几百年,但大多集中在通过正常的关系,比如培养各自的子弟读书做官,从而利用政治理论压制对方,这算是一种比较良性的竞争,因为这种竞争是能提高双方文化水平的。

  但是有竞争就有不满,尤其是广府人一直占据优势,比较歧视客家人。

  广府人称客人的语言是南蛮结舌,直接否认客家人同为汉人的身份。客家人的一些习俗也让广府人不容易接受,比如客家人的‘洗骨检葬’,先要把死人埋葬,等肌肉腐化后,在把骨头挖出来用水洗干净,置于瓮或木匣内再行安葬,这种丧葬方式跟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格格不入,因此也被认为是蛮夷习性。甚至像新会这种土人占优势的县的县志中都要给“客”字旁加“犬”来称呼客家人,就如同汉人曾经给其他民族起的犬儒、鬼方之类的名字一样。

  因为语言风俗的不同,广府人一直坚持客家人不是汉种,是蛮夷民族。但是客家人却更坚定的坚持自己的汉家身份,找出多种证据予以反驳。比如他们的语言跟当地人不同,他们就说他们的话是中原正音,他们的语言读古诗更押韵,反倒是广府人语言粗鲁,坚持自己是根在河洛,情系中原,是地地道道的中原汉人,甚至血脉上比北方人还要纯。

  对于这种文化之争,朱敬伦知道纯粹是闲扯淡,谁纯不纯鬼知道,肯定都是汉人无疑,从相貌上根本分不出来,服饰上稍有诧异,但是都重视教育,都兴办学堂,读的都是中国古典,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标志,至于口音轻重,丧葬习俗不同,都是旁枝末节。

  后世客家人遍及四海,开放之后,海外客家人返乡投资,一时间客家人的声音大起来,族群自信心也膨胀起来,敢把自己是最纯粹的汉人的大旗打起来,新中国开国元勋中多有客家人,也大大提高了内地客家人的地位,这才没人再歧视客家人。

  但是这个时代,客家人确实是一个备受歧视的族群,但朱敬伦坚持他们肯定是汉人。

  至于跟广府人相互之间的冲突,根源上并不在什么文化,而在于经济,在于生存空间,大家同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生存,你儿子多吃一口,我儿子可能饿死的时候,难免有冲突,这种冲突是全方位的,主要以土地和学额为焦点。

  在土地上,本不该有什么矛盾,一个在平地上居住了上千人,一个则善于开辟荒山,应该是两不相干的,事实上,客家人搬到鹤山等地两百多年,一直都跟土人没有太大的冲突,即便有观念上的诧异,也不可能爆发成内战规模的械斗啊,为什么会在这时期爆发。

  唯一的原因就是人地矛盾,经过两百年的繁衍生息,广府人和客家人人口都膨胀起来,因此原有的土地不够耕种了,广府人来得早,因此占了平地,客家人把山里能开的地开完了,迫不得已就租种土人的地,甚至有的客家人开的山地,山都是本地人的。

  中国人几千年来重农抑商,经济主要就是集中在土地上,因此把土地经济玩出了花来,一块田地都分成田骨和田皮,田骨就是所有权,以官府颁发的盖红章的地契为依据,称为红契,田皮则是民间私下的租种协议,没有盖印,成为白契。所有权和使用权就此分开了,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永租制度。

  因此很多时候,土人持有红契,客家人持有白契,可是土人自家的田地自家子弟都不够种了怎么办,总有人想要借助官府的势力,从自家土地上赶走租佃的客家人;或者眼馋客家人开出的荒山,认为荒山是自己的,觉得当初签订的契约以荒山的租金租出去不划算,要求更改契约,或者赶走客家人。

  这就是争地的最大原因,另外还有土地相邻,几百年过去后,地界模糊,双方争执的。

  还有争水的,干旱时节,河流上游的村子总想霸占水权,不过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不是土客独有的。

  另一个主要矛盾是争学额,所谓学额就是考取功名的份额,主要是在秀才这个基础功名阶段,因为各县的名额都是有限的,土人占的多了,客家人占的多了,都能引起双方不满,进而向官府施压。

  争学额主要反应的是两个族群对官府话语权的争夺,因为谁家子弟当官的多了,在官府中的势力大了,自然就可以压制另一个族群。

  这些矛盾形成依旧,争斗不休,但多数时候只是个例,比如争水、争地爆发的械斗,往往局限在邻村之间,这在土人跟土人,客家人客家人之间同样爆发,所以没有什么特别,可是这一次的械斗,直接引起了两个族群之间的冲突,规模之大,比西方国家间的战争都大,就另有原因了。

  根本原因肯定是不同族群之间的生存空间之争。

  直接原因则是马从龙这个枭雄一般的人物横空出世所致。

  因为马从龙联络了六县客家人,组建了团练,开始剿灭洪兵。实际上,洪兵中是有本地人也有客家人的,算不上是广府人的武装,但是广府人人数本来就多,因此洪兵中的广府人数量更多,一开始洪兵也确实跟客家人起了冲突。

  马从龙利用了这种冲突,将这种冲突描画成广府人对客家人的残杀,马从龙本人在带兵帮助官府剿灭洪兵的同时,摧毁了太多的广府人村落,几乎采取了赶尽杀绝的方式,这才真正引发了广府人的整体恐慌。

  此时也有一些类似马从龙一样的广府人开始煽动,说“客人要反客为主”,“铲绝土人”,于是本来是客家人帮官府镇压洪兵,转变成了土人和客家人之间的内斗,原本忙着镇压洪兵的官府和洪兵两方,反倒成了无足轻重的配角。

  “像马从龙这种货色就不该用!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朱敬伦乘船开往新会的途中,听完方山上次去新会调查的结果,不由得感慨道。

  方山神色古怪的在朱敬伦背上看着,他上次看到朱敬伦脱衣服后的伤疤,他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他觉得那些伤疤不是伤疤,宛若龙鳞一般。

  听到朱敬伦问话,他连忙回答:“土匪汹汹,若不是马从龙这般人物,怕是广東也该像粤匪一般横行四野,民不聊生了。”

  粤匪专指洪秀全的太平天国。

  朱敬伦哼道:“洪秀全之流,跟那马从龙一样,可都是客家人啊!”

  方山一愣:“难不成大人您想去打客家团练?”

  朱敬伦摇摇头:“打谁不打谁得看他们了。”

  方山疑惑:“大人您的意思是,打谁还没定?”

  朱敬伦道:“打有什么好,我们是去调解的,能不打最好。”

  方山叹道:“怎么可能不打,官府去岁调解过一会,约都立了,这不又打起来了?”

  朱敬伦道:“那是规约立的不公,土人依然没有收回自己的田,迟早都要打起来。”

  方山疑惑:“您这明显是向着土人的吗。还说不打客籍。”

  朱敬伦道:“错了,要根除械斗,那就得另立新约,我立的约,只要立定了就得遵守,谁不要是不服气敢毁约我就打谁。”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大国崛起1857全本TXT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