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贩盐的门路

  张凤梧摇摇头:“不才自诩学识过人,对朝廷局势也是多加关注,但是跟杨千总相比却是望尘莫及,杨千总若说自己没见识,那我们这些人个个都是井底之蛙。”

  张凤奇笑道:“难得你能服一个人,为兄心里甚是快慰。”

  张凤梧笑道:“大哥,我现在最佩服的是你,你是怎么认识杨千总的?而且看你们之间的关系,怕不是普通朋友关系。”

  张凤奇笑了笑,把自己跟杨鹤结识的经过说了一遍。

  张凤梧闻言不由感叹道:“如杨千总这般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大哥,你真是瞧得起你兄弟,我哪有资格做杨千总的先生。”

  “栖之,杨老弟确实一心求学,不过杨老弟找的先生自不能是那些只会四书五经的腐儒,因此为兄才想起你来。”张凤奇道。

  张凤梧连连摆手道:“如果只为读书,那我更不敢充任杨千总的先生,况且大哥与杨千总兄弟相交,我岂可逾越?这样,如果杨千总瞧得起我,那我就在杨千总手下任个幕僚吧。”

  杨鹤忙道:“只怕委屈了先生。”

  张凤梧笑道:“陆放翁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这些年书没少读,也没少游历,却从未真正做过一件事。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现在看来,我欠缺的恰恰就是行。”

  杨鹤听了不由皱了皱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他是学过的,是南宋大诗人陆游所做,陆放翁就是陆游。可阳明先生是谁?能说出知行合一的话,这个人可不得了啊。

  见杨鹤神情有异,张凤梧笑道:“杨千总可是觉得栖之不堪一用?”

  杨鹤闻言忙道:“不是,刚才先生说的阳明先生我不知道是谁,还请指点。”

  张凤梧这才恍然,摇摇头,张凤梧笑道:“阳明先生叫王守仁,乃本朝一位大贤。”

  杨鹤默默点了点头,能说出知行合一这句话,此人确实可称得上大贤,日后有时间,可得找找这个人的书拜读一下。

  随即杨鹤轻拍了一下脑袋,张凤梧还等着自己答复呢。

  笑了笑,杨鹤道:“不瞒先生,我身边还真缺少一个幕僚,先生肯屈就,杨某不胜之喜。不过,这先生之职,先生亦不可推却。”

  张凤梧笑道:“先生之职,我绝不推辞,但先生之名,我绝不敢受。”

  张凤奇笑着接口道:“栖之所言甚是,你我兄弟相称,栖之怎好做你的先生?依我看,栖之比你大了几岁,也算是你的兄长,就以兄长之名指点你读书识字吧。”

  杨鹤想了想,轻轻点了点头,随即向张凤梧拱了拱手:“那以后就请栖之兄多多指教了。”

  “凤梧不通实务,若是做得不妥,还望杨千总多多担待。”张凤梧也拱手道。

  杨鹤摆手笑道:“以后就不要叫我千总了,刚才龙川兄给我取了字号,栖之兄可叫我应时,也可以叫我闻天。”

  张凤梧沉吟道:“应时?可是从鹤者,祥瑞也,应时而生而来?闻天,可是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之意?”

  “正是。”张凤奇笑道。

  “贴切,尤其应时二字最是贴切,祥瑞应时而来,大明中兴可期,当浮一大白。”张凤梧笑道。

  “两位兄长真是看得起我。”杨鹤笑道。

  “哈哈哈,走,喝酒去,今天不醉无归。”张凤梧大笑道。

  张凤奇笑道:“喝酒不急,我派人把你舅兄范柳叫来。”

  张凤梧皱眉道:“叫他做什么?一身铜臭之气。”

  张凤奇摇头笑道:“你莫看不起他,闻天要做事,可离不了他。”

  杨鹤也笑道:“栖之兄,你以后怕是也要多跟范掌柜打交道。”

  张凤梧略一沉吟,随即笑道:“原来我那舅兄也在为应时兄做事,那行,我也有日子没见他了,把他也叫来吧,我看看他现在身上又多了多少斤肉。”

  张凤奇笑了笑,唤来一名下人,令他去请范柳。

  而听张凤梧说话轻浮,杨鹤不由心中一动。

  以前张凤奇给他介绍张凤梧的时候,对张凤梧可是极为推崇,按说这个张凤梧绝不应该是个轻浮之人,但是现在他竟然如此说话,显然是为了迎合自己,这个张凤梧很懂得变通之道啊!

  想明此节,杨鹤看向张凤梧的目光不由变了。

  杨鹤很清楚,自己手下都是些粗人,如果自己的幕僚一脸清高,肯定跟这帮人搞不好关系,现在看来,张凤梧也明白这一点,这个人确实是个可用之人。

  琢磨了一会儿,杨鹤笑道:“栖之兄,我曾跟龙川兄说,你来了以后若是想做事,就把从辽东迁来的百姓交给你管理,这些人总计有八千余人,分作两处安置,一处在抚宁县以北的象山附近,一处在抚宁县东南洋河口一带,不知栖之兄可有兴趣管理这些百姓?”

  张凤梧笑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杨鹤笑着点了点头。

  喝了口茶,杨鹤忽道:“对了,栖之兄,你知道宣府离咱们这里有多远?”

  “这可远了,大约有一千多里。”张凤梧道。

  “栖之兄对宣府了解么?”杨鹤接问道。

  张凤梧笑道:“还算了解一些。”

  笑了笑,张凤梧接道:“宣府距京师不足四百里,地处要冲,乃九边重镇之一。”

  “那里有马市吗?”杨鹤接问道。

  “自然有马市,而且不止一处,怎么?应时兄想到宣府做生意?”张凤梧笑道。

  杨鹤笑道:“有点想法。”

  张凤梧笑道:“应时兄要是想到宣府做生意,可以找我那舅兄帮忙,范家就是靠马市起家的,宣府,大同的马市生意,有一半把持在范家人的手中,做马市生意的,提起太原范家,没有不知道的。”

  “哦?这可没听范掌柜说起过。”杨鹤笑道。

  说话间范柳进了书房,见了张凤奇和杨鹤,范柳急忙上前见礼。

  几人见过礼后,张凤梧笑道:“应时兄,经商的事情就问他。”

  见张凤梧跟杨鹤说话毫不顾忌,范柳心中不由有些奇怪,不知这个眼高于顶的妹夫怎么会对杨鹤另眼相看。

  不过范柳还是笑道:“不知杨大人想做什么生意?”

  听了范柳的话,杨鹤暗暗点头,这人办事稳妥,虽然张凤梧是他的妹夫,却也不露半点口风。

  笑了笑,杨鹤道:“前两日一位朋友跟我说起宣府的马市,我对宣府那边的情况不太了解,便跟栖之兄打听了一下。”

  范柳笑道:“依靠马市确实能赚钱,不过也得看做什么生意。”

  顿了顿,范柳道:“但是最赚钱的还是盐茶这两项,只要有货,蒙古那边是有多少就要多少。”

  听范柳提起盐茶,张凤奇忽然轻咳一声,起身对张凤梧道:“栖之,我是受不了他俩了,每次一见面就说这些东西,我回后宅瞧瞧侄子去。”

  张凤梧闻言一怔,随即起身道:“侄子也该下学了,我也瞧瞧侄子去,看他功课长进了没有。”

  张凤奇点点头,冲杨鹤笑了笑道:“应时,你们先聊着,一会儿酒席好了,我派人请你们。”

  杨鹤笑着拱了拱手。

  待张凤奇和张凤梧两兄弟出了书房,杨鹤看向范柳摇摇头笑道:“范掌柜,张大人这是避嫌呢。”

  范柳笑道:“什么都瞒不过大人。”

  轻咳了一声,范柳正色道:“上次大人走了以后,小人琢磨了一下,觉得还是要做盐的生意。”

  杨鹤笑道:“有什么好主意?”

  范柳道:“大人,现在盐引好弄,盐不好弄,但是大人不一样,大人手底下有人,且在海边有地,何不自己煮盐晒盐?大人,一斤盐三钱银子,一引盐三百斤,就是九十两银子,去掉买盐引和杂七杂八的费用,一引盐至少赚七十两银子。咱们也不要多,一年煮一千引盐,就能赚到七万两银子。”

  杨鹤闻言霍然起身,在屋里踱了几步,猛然回头看向范柳道:“一人一天能煮多少盐?”

  “如果用铁锅煮,一天最少能煮十余斤盐。”范柳道。

  “一人一天煮十斤盐,那一千人一天就是一万斤,一个月就是三十万斤盐,就是说如果我动用一千人煮盐,一个月就能赚七万两银子。”盘算了一会儿,杨鹤问道:“有门路卖出去么?”

  范柳笑了笑道:“小人在大同和宣府还有一些门路。”

  杨鹤点点头,沉吟了一下道:“煮盐的事我来安排,门路你去找,到时利润我给他们一半。”

  “大人,此事务须小心谨慎,绝不能让那些商人来我们这里交易。”范柳忙道。

  “我们把盐运过去交易,一路上难免有人盘查,这个怕是不好过关吧?”杨鹤道。

  范柳笑了笑道:“对于别人来说不好过关,对于大人来说,却是问题不大。因为大人的麾下乃是官军,官军押运,谁敢盘查阻拦?”

  杨鹤笑着点了点头。

  范柳接道:“这事暂时不用急,毕竟那些百姓还没有安顿下来。大人交办的事情吧。”

  说着范柳从怀中取出一叠契约递给杨鹤道:“怡红院已经买下来了,这是房契和地契,还有那些姑娘的卖身契。”

【在阅读模式下不能自动加载下一页,请<退出阅读模式>后点击下一页阅读。】

点击下载挽明全本TXT合集